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青海教育》2006,(12):54-54
现在世界上各国各民族使用的历法,种类很多,可归为三种:阳历、阴历、阴阳历。而中国人的阴历(农历)则是阴阳历的一种。阳历是根据太阳来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计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使用方便,以365天作为阳历的一年。阴历是从月亮来的(月亮又称为太阴)。以月亮的圆缺变化的周期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即阴历的月,计29.5306天,由此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阴历一年是354天。这就是真正的阴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冷热变化一次。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阳历元旦过后一个月左右,才是阴历新年(春节)?这要从阳历和阴历是怎样来的说起。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制订的历法。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即一个“回归年”,计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计算方便,就将365天作为阳历的一年。阴历是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转的周期制订的历法(月亮又称“太阴”),以月亮的圆缺变化的周期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即阴历的月,  相似文献   

3.
现在各国、各民族使用的历法,种类很多,但主要可归为三种:阳历、阴历、阴阳历。我们现在日历上所栽的阴历,是阴阳历的一种,而不是真正的阴历。  相似文献   

4.
人类创造的历法,可分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历。阴历是历史上最早的历法。它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编制的,月相变化周期为29.5天。为了便于计算,阴历规定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古代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到地球上一个冷暖交替期间大约有十二个朔望月,因此,阴历一年为十二个月,全年为354天。阴历编排的程序和特点是,月的长度保持与月相变化周期相符合,制定阴历时,先确定月和月的长度,然后再规定年的长度。月的长度有客观依据,年的长度仅仅是历月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历法就是依据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按照某种人为的规定,把年、月、日等计时单位合理地编排起来,以便人们由此安排各种活动。古今中外的历法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阳历,也称太阳历。它是按照太阳的运行周期为天文依据而编制的历法。如古埃及历、古玛雅历及现行的格里历;二是阴历,亦称太阴历。它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天文依据,采用朔望月做为基本周期而编制的历法。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三是阴阳历。它是把太阳和月亮两者的运动局期同时作为天文依据而编制的历法,把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为基本周期。我国辛亥革命前的历法(即现时的家历)及古巴比伦历都属于这一类。  相似文献   

6.
我国历法的起源十分久远。根据古代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历法叫“黄历”,相传是黄帝时期制定的。关于黄历的最初制定过程及具体内容已无法知道.好在,司马迁(前145-?)在《史记》中较详细地记载了尧历的修订过程,给后人以很多启示。在我国历法史上,五帝时期使用过的历法通称黄历,所以,尧历也属黄历的范畴。人类自古以来所使用过的历法大体有阴历、阴阳历和阳历三种,阴历和阴阳历的起源要比旧历早得多。据说,黄历起初就是阴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制定的,黄历一年有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比太阳回归年(太阳…  相似文献   

7.
公历和农历     
所谓"历法"就是怎样安排年、月、日,让人们使用起来感到方便.它是根据天体运行的周期来安排的.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主要依据的叫"阳历",以月亮圆缺为主要依据的叫"阴历",两者兼备的叫"阴阳历".  相似文献   

8.
历法是人们对年、月、节气、日等时间单位的科学编排和有序组织。历史上,世界各地曾产生过多种不同的历法,但其基本原理不外乎3种,即太阴历(阴历)、太阳历(阳历)和阴阳历。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即格里历)实际上为一种太阳历;而我国传统历法——农历(民间又称作古历、旧历或夏历),兼有太阴历和太阳历的特点,它严格地以朔望月周期为历月长度的基础,以回归年长度为历年的基础,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农历把日月合朔的日期定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天,故历月的长度有29天(小月)和  相似文献   

9.
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在历史上,世界各地存在过千差万别的历法,但就其基本原理来讲,不外乎三种:即太阴历(阴历)、太阳历(阳历)和阴阳历。三种历法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公历”实际上是一种太阳历。定出年、月、日的长度,是制定历法的主要环节:确定年首、月首、节气以及比年更长的时间单位,也是制定历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农历≠阴历     
关于我国的农历,不少人存有误解,把农历混同于阴历,甚至有人认为它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等等。世界上的历法共有三类:一类是阳历,即以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行一周定为一年,共有365天。二是阴历,即以月亮的圆缺一次定为一个月,有29.5天,全年仅有354天。三是农历,即为阴阳合历。由于阴历比阳历少11天,又不顾太阳运行,不能反映季节,为了克服这个缺点,采取折衷办法,使与阳历配合得上,就规定每2~3年增设一个闰月以调整四季,使每年的天数与阳历的天数相接近,这样季候既能接近天时,又避免“寒暑倒置”,便于农事活动。我…  相似文献   

11.
二、历法的种类 根据编制历法的基本原则和对日、月、年处理方法的不同,在世界各地有过各种各样的历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即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 任何一种具体历法,都必须规定它的起始点,也即是开始计算的年代,这叫“纪元”;还要规定一年的开端,这叫“岁首”,一月的开端,这叫“月首”。 1.太阴历 通常把月亮称为太阴,按照月亮围绕地球公转运动周期而形成的月相周期变化,也即是按照朔望月的长度编制的历法,叫太阴  相似文献   

12.
闰月的由来     
正人们所说的"闰月",指的是在原本按顺序排列的月份中间多加一个月,这也是农历历法中特有的一种现象。那么,为什么农历中要设置"闰月"呢?阴历的一年我们从小就知道,现在我们使用的"阳历",也就是公历,规定一年是365天。但是,你恐怕不知道,中国传统的历法"阴历",也就是农历,它的一年可就不是365天,而是——354天!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初我们的祖先发明阴历时,是根据月亮的变化来计算时日的。月亮从满月开始,一点点变"瘦",直到变成一条月牙儿,也就是"新月",然后再一点点变"胖",又长回一轮圆圆的满月。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月"。但这"一个月"的时间,要精确计算,可不是正正好好的,而是29.5天。那这多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历法,是依据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当前我国现行的历法大致有以下三种:阴历:就是完全按照月亮圆缺周期来计算年月的方法。它最早是由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的观察,逐步掌握其规律而创立的一种历法,后经阿拉伯人完善而成。我国信仰回教的民族采用此历法。阴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月亮圆缺一次为一个月,即月亮绕地球转一周的时间(29.5305天),也就是29天零12小时44分3秒。全年6个大月,每月30天,6个小月,每月29天,共354天。回教创立于公元622年,即穆罕默德由麦加出走麦地那的时间。若计算回历今年的年代,应…  相似文献   

14.
历法属时间计量问题,是安排长时间——年、月、日的法则。从古至今历法经历了从阴历到阴阳历再到阳历的复杂演变过程,其中每一种历法的出现都标志着长时间计时制度的革新和完善。但目前世界通行的阳历也并非十全十美,仍然存在着改历的问题。 一、历法的起源与发展 在没有历法的时代农业生产曾不得不采用观象授时(地象授时、天象授时、中星授时和晷影授时)的办法来解决农事季节问题。这里,“时”就是季节,“授时”就是定季节,“观象授时”就是观察自然现象判断农事季节。但因为用于地象授时的地面现象出现的时间并不确定,用于天象授时的星体有其自行,所以观象授时精度很低,不能满足农事生产需要。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准确地测定出朔望月的日数为29.5306日,并以朔望月长度为基础制定出了最早的历法——阴历。其编历原则可概括为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29.5日);平均历年等于12个朔望月,是历月的积累;并利用置闰的方法对0.0306日用数学方法安排在闰年之中。这种编历原则给阴历带来一个严重的缺陷,即它的月份不能准确地表示季节变化的周期。例如仅17年时间就使岁首提前半年,造成寒暑无常,日月无序的混乱。可见,这种历法仍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当阴历的缺点日益暴露以后,回归年(365.2422)的准确测定为历  相似文献   

15.
<正> 翻开今年的日历,大家都会发现:阳历2月份比往年的28天多了1天,变成了29天,这在历法上叫阳历闰年;阴历有  相似文献   

16.
宋代历法中记载了多种日食食限和判定日食的方法,直到《纪元历》,这些方法才最终得到完善和定型。中国古代历算家很可能首先知道了春分日正午时刻的月亮视差,然后通过修正得到任意时刻的月亮视差,来解决月亮视差对日食的计算问题。《纪元历》以前的唐宋历法通过推算月亮在黄道内外来判断有无日食,从《纪元历》开始,历法中才使用食甚时刻视月亮到视黄白交点的距离来定义食限。中国古代阴阳历食限不相等的原因是:历法家首先给出阳历食限,即春分正午时真黄白交点到视黄白交点的距离,约为6度,然后定出阴历食限,约为8度。  相似文献   

17.
李玉方 《语文知识》2003,(12):16-17
农历,是中国旧时通用的历法,也是目前我国与公历相配合使用的一种历法。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因农历是以月亮(太阴)绕地球的运动周期为根据的,故又称阴历。农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十九年里设  相似文献   

18.
我们用的农历,社会上习惯称它为“阴历”,其实它不是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农历既照顾月亮圆缺的“月”(即农历的月份),又照顾四季变化的“年”(即二十四节气)。农历的一年12个月是354或355天,比四季变化的“年”365天少10天左右,所以从公历上看,每年春节都要提前10天左右。这样经过3年,农历就要比公历提前1个月了,必须在农历中插入一个闰月来保持与公历大致同步,插入闰月后,农历的这一年就变成了383 ̄384天,这当然就会把相隔365天的两个立春都包进来了。一般来说,春节移到公历的1月下旬时,就要插闰月了(当然还有更精确的规则),而立春…  相似文献   

19.
正立春和春节,是一年开端的两个节令,立春相对固定,2月4日左右;春节则年有变动,两者最长相隔半月,这是由于二者所属历法不同的缘故:春节属阴历,以月为参照;立春属阳历,以日为参照。中国旧时用阴历记时,用阳历指导农事。阳历以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将全年分出春夏秋冬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以便按自然规律捕捉农时,立春即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群芳谱》)  相似文献   

20.
今年农历(癸酉年)是闰年,全年13个月,有383天。农历为何要设置闰年月?今年为何闰三月呢? 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作为根据的历法,所以又称阳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回归年其周期是365.2422天。因此公历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天。被民间习惯称作阴历的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所谓“阴”,它的历月以朔望月为基础,平均为29.5306天,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所谓“阳”,它的历年基本适应回归年,以每年“立春”前后的一个朔日为岁首——正月初一。这样农历平年12个月只有354天左右,比公历年少11天左右,两三个农历平年就会与公历相差一个月左右,久而久之,会出现寒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