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素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把知识蕴藏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学生在浓烈的情境中学习更主动、质疑更大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生活和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  相似文献   

2.
努力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留意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落实数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从而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那么怎样走进生活学数学,提高课堂效率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  相似文献   

4.
对于引入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指的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数学情境"。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人文精神培养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苏奕兴 《学周刊C版》2011,(3):177-177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深入,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情感、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能很好地落实数学理念,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实际出发,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堂针对知识特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就自然提高了.但创设切合数学课堂教学与实际的问题情境须处理好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7.
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数学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可以引入生活情境,达到教学工作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现对数学教学中的生活情境创设进行一些探讨.一、创设生活情境,让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有效的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应该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知道数学和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而不是人为编造、纸上谈兵,不是只动口不动手、只  相似文献   

8.
<正>1.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加强课堂的有效互动有需要,有兴趣才会有探究互动这一行为方式的产生,而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而教学时应结合教学内容设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比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整理与复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堂针对知识特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就自然提高了.但创设切合数学课堂教学与实际的问题情境须处理好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首先,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其次,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最后,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  相似文献   

11.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首先,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其次,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  相似文献   

12.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落实这一数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落实这一数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所以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活动中,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问题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应用数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现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黄敏 《文教资料》2005,(4):122-123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把数学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那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离不开生活,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呢?一、创设生活情境唤醒知识。《数学课程标难》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教师就必须…  相似文献   

19.
胡霞 《小学生》2011,(6):68-68
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落实这一数学理念。通过课堂情境创设,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侮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数学进入课堂,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