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开拓者。他的五权宪法思想寄托了其追求民主共和、构建法治中国的革命理念和政治抱负。回顾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思想的精义,对当今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新华  董妍 《兰台世界》2017,(20):112-115
王宠惠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学家,在宪法、民法、刑法等诸多领域中都有建树,王宠惠先生曾经对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进行过详细解读,指出五权宪法的基础与目的都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相互为用,三民主义之实现,有赖于五权宪法之确立。五权宪法是原始宪法,其中五权之间的关系可以借鉴三权制度中的部分关系,但是五权的设立也解决了三权制度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书推荐     
《孙中山文选》作者:孙中山出版:九州出版社定价:39.8元由孙中山遗嘱所论及的四大著作《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五权宪法》组成,集中反映了孙中山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4.
正孙中山先生是近代国人公认的民族伟人,他的伟大不仅在于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他用毕生的精力探索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路径和方式。孙中山思考国家建设方面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建国方略》中,其中依据《实业计划》绘制的  相似文献   

5.
《云南档案》2013,(12):8-10
“考铨”含考选铨叙之意,就是通过考试,按照报考人的资历或实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民国时期的考铨制度是根据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在借鉴中国古代官吏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为选任官员、公务员而建立的一套制度。本文选登一组昆明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公务员考铨任用办法档案史料,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陈德勇 《大观周刊》2012,(52):29-30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一方面是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和批判,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创新。他的“民权与共和、革命的关系”、“五权宪法”、“四种民权”、“权能分治”和“革命程序论”思想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与苏俄的联盟无疑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联盟对孙中山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理念实践具有重要作用,亦是苏俄"世界革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深入历史情境,拨开云雾,这一联盟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政治运作.无论是苏俄的"向东看"抑或孙中山的"恋苏",皆是在具体历史发展中历经观望、试探、妥协而走出的"妙招".一句话,联盟是孙中山与苏俄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国民政府的公职候选人考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职候选人考试制度,是孙中山考试权独立主张的特色之一——以考试来“救济选举制度之穷”,①用考试来促进地方自治,从而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础,这“实为古今中外政制所无,而为五权宪法之特色”。②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的考试制度是专为政府官员而设的。西方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对于议员的选举却没有铨衡。孙中山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担任政府官吏的人固然必须有才有德始可胜任愉快,代表人民任议员的人也一样的要有才有德,方堪膺国家之  相似文献   

9.
<正>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不仅是一位卓越的革命活动家、践行家,也是杰出的革命理论家、思想家,还是优秀的革命宣传家、演说家。他一生为近代中国的民主共和革命奔走呼号,可以说演讲贯穿于其一生的革命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孙中山以其政治家的热忱、革命家的激昂、思想家的深邃、演说家的睿智,将远大抽象的政治理想和实际具体的革命斗争、国家治理与建设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创造了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举世瞩目的演讲文献。这些演讲文献,涵盖了孙中山很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从孙中山的政治身份、政治理念与活动的框架内重新解读孙中山的新闻思想,认为孙中山新闻思想是由英美自由主义、觉醒的民族主义与其政治理念三者杂糅的一种旨在向社会灌输"三民主义"的政治传播理论。并对孙中山新闻思想的缺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博爱在孙中山先生政治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且贯穿于其革命生涯的始终。"博爱"也是孙中山先生非常喜欢且经常题写的词语。据统计,孙中山一生书写"博爱"题词有84件之多。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8件孙中山先生不同时期书写分赠给不同友人的"博爱"题词。本文通过对这8件题词不同受赠人以及赠予背景的整理、对比、研究,试图梳理孙中山博爱情怀的形成和发展脉络,并通过梳理孙中山书学源流,展示其书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唐朝政府每年岁末编出新历,"造历以颁四方"并在新年到来之前送达各地,以便颁行全国.当时负责"观察天文,稽定历数"的中央机构是太史局,由其两名"司历""掌国之历法,造历以颁于天下".唐令规定:"诸每年[太史局]预造来岁历,[内外诸司]各给一本,并令年前至所在.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和地方军政机构以及一些民间团体发行了大量孙中山像纪念章。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民国时期的孙中山像纪念章,从颁发时间和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分为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逝世后、1929年奉安大典期间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孙中山"这一价值符号的建构与认同。在全国范围建构"孙中山"这一价值符号是从民国初年开始的,但由于此时孙中山实力不济、北洋军阀专制等原因,其开国元勋的历史地位并没有获得官方的认可。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以在野之身,从党内强化孙中山的革命领袖形象,并向民众宣传推广;待掌握政权后,又通过奉安大典完成"孙中山"这一价值符号的国家建构和取得民众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4.
宋玉艳 《兰台世界》2012,(28):13-14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和三民主义的倡导者,第一个提出反封建、终帝制的伟大革命家.孙中山从小就非常勤奋,喜爱读书,被当时文人誉为"手不释卷"的表率.在香港中阳书院读书期间,孙中山认真听课,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读书,大量地阅读各种书籍,开阔了视野,为以后探寻革命的真理及实践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杨城 《兰台内外》2014,(2):19-19
正"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并非孙中山的原话,而是从他的政治遗嘱中提炼出来。那么——订立孙中山遗嘱的订立过程有三种不同的说法:1.汪精卫临时草拟根据汪在《"接受总理遗嘱并努力履行之"提案》所作的说明,1925年2月24日,汪精卫同孙科、宋子文和孔祥熙4人一起到孙中山病榻前请求订立遗嘱。汪精卫说:"去年1月1日先生由天津进京时吩咐过几句话,他积四十年革命之目的,是求中国之独立、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一生关心民众疾苦,为解民生之艰不懈奋斗、不断探索.其中,针对土地这一重要民生问题,他先后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与"耕者有其田"的理念,其天才的构想与艰难的实践为后继者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1923年8月,孙中山派遣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和共产党代表张太雷到苏联考察政治军事,并反复交待"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1924年5月15日,孙中山组建创办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的政治军事干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死北京西山碧云寺,终年59岁.  相似文献   

18.
回眸20世纪的20年代,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1927年,北伐军胜利进军并从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光复"浙江全境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在已经"光复"的各大城市成立"中山大学",以便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纪念孙中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相似文献   

19.
马涛 《档案天地》2011,(5):24-27
卫立煌,与中国历史上三位重要人物一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都有非同一般的关系.他是孙中山的卫士,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与毛泽东是朋友,做过八路军的"上司",曾是被中共通缉的"战犯",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德总司令评价他说"在抗日战争中立了大功的民族英雄",毛泽东评价他说"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相似文献   

20.
吕春 《档案时空》2007,(11):29-31
传奇将军卫立煌,与当时3位重要人物--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都有非同一般的关系.他是孙中山的卫士,蒋介石的"五虎上将",毛泽东的朋友.他做过八路军的"上司",曾是被中共通辑的"战犯",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终其一生,都如同一道道难解之谜.而要解开这一谜团,须从卫立煌与共产党的历史渊源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