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作为资本的货币转换而来的对象化劳动“消失”的物质对象——原料和工具都不会自己跳起来活动,更不可能塑形和构序对象以创造新的用在性,所以,在劳动过程的视角上,只有非对象化的劳动才是生产性的。然而,工人自己的劳动活动的“生产性”本身畸变为奴役工人的“异己性权力”,这就是劳动的自我异化。资本家获得超出他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的剩余价值,来源于他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这种无偿占有的本质,是资本家用工人过去的对象化劳动(工资)换取了一个可以利用劳动工具塑形和构序劳动对象的活劳动,这种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属于资本的劳动能力(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使商品获得使用价值的同时,既补偿了工资,也保存了原料和工具中已有的价值(异化的劳动),并且还额外创造出一个资本家投入生产过程时全部已有价值总和的余额(Δ),这就是由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分析证明:钱伯海教授《论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的观点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根本对立的。这就是:马克思是活劳动创造价值,钱教授是物化的死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是活劳动创造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价值一元论,钱教授是活劳动创造必要价值,物化的死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二元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钱教授的剩余价值理论掩盖、否定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相似文献   

3.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剩余价值的源泉是活劳动,既抽象人类劳动。不管参与价值创造和形成的要素有多少,但终极源泉是活劳动。真正决定价值分配(即剩余价值分享)的是市场竞争关系,是市场诸要素的不同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态:(1)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虽然活劳动创造了新价值(v+m),但剩余(m)却被资本独占或垄断。这一制度最不合逻辑的地方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被排斥在剩余价值分享体系之外。但是,它又是市场竞争均衡的结果。因为它的运行基础是市场经济。(2)当代经济关系中,资本(死劳动)与劳动(活劳动)关系发生微妙变化:剩余的获取越来越多地依靠研发、营销、管理、创新,劳动者队伍中有管理才能的人(经理阶层)不再是简单地出售劳动力价值,凭借资本对劳动的依赖,他们要求分享剩余,即劳动力价值资本化。发达国家中出现的经理层持股、大企业间交叉持股,企业控制权变化,使出资人、股东越来越不同程度地“隶属”于劳动,资本雇佣劳动、资本独占剩余不同程度地或部分地让位于劳动参与剩余分配。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运动,生息资本、银行资本、商业资本参与资本运动,使参与剩余分配的资本由产业资本多元化为产业资本和非产业资本,劳动、土地、技术、信息、无形资产、证券等要素的资本化,使我们在现实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剥削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作为前提的。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使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开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资本家使劳动日延长到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从而无偿地占有了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因为在工资上的表现是: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酬的,好像资本家没有剥削工人。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揭明了这种假像,并进一步证实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  相似文献   

5.
新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假设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定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对马克思关于活劳动创造价值假设的继承和发展。一代人的劳动力生产全过程包括成长时期和就业时期。劳动力价值由成长时期消耗的养育费和就业时期需要的生活费构成,通过测算社会平均养老费和社会平均生活费可以计量劳动力价值。当劳动力作为商品被用于生产其他商品时,它的价值会转移给新产品,这实质上就是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转化为生产以它为要素的其他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组成部分。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一般产品价值由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劳动力转移的价值和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构成。劳动力价值还会发生代际转移。  相似文献   

6.
14.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动机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也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首先,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增殖。它体现了资本增殖的客观要求,资本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执行着资本增殖的职能。  相似文献   

7.
《雇佣劳动与资本》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关系及其运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书科学地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阐明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揭露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及资本增殖的秘密;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对货币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的比较,得出了工资与资本利润成反比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8.
可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要点:①基本经济规律是指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它包括该社会的生产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两方面的内容。它决定着该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表明该社会经济形态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一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经济现实中表现为利润。马克思把利润称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这一定义,包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表明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又表明,利润是剩余价值的歪曲表现形态。我们对利润的分析,必须以这两方面为出发点。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有三个组成部分,即:c v m。其中,c是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部分,v是劳动者再生产的相当于自己劳动力价值的部分,m是剩余价值部分。这一公式表明:一、生产商品的全部耗费,都是劳动的耗费。相当于c的部分是物化劳动的耗费,相当于v m的部分是活劳动耗费。二、v m部  相似文献   

10.
创造价值的劳动不是泛指一切劳动,而是指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不生产商品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指抽象掉了劳动的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不会因社会制度的改变、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劳动的具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即活劳动创造价值。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必要务件,是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凝结和载体。  相似文献   

1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下列生产资料属于劳动对象的是 ( ) ①原材料 ②厂房 ③工具 ④机器设备 2.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 ( ) ①成正比 ②成反比 ③没有关系 ④时而成正比,时而成反比 3.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 ( ) ①商品的成本 ②商品的价格 ③商品的效用 ④商品的盈利 4.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 ( ) ①c+v ②c+v+m ③v+m ④c+m 5.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 ( ) 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②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③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④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6.资本积聚是指 ( ) ①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消费基金 ②资本家靠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增大个别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造就高素质智能化劳动者的同时,产生了相适应的优质高效现代化设备和新工艺(物化劳动),它表明活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支出的新变化: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脑力劳动比重增加,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创造是生产力特别高的“总体工人”活动动支出的结果。物化劳动仍是活劳动的凝结,它是在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中只能依赖活劳动转移其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制造商品时所耗费的活劳动作为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从而揭示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深刻对立的经济根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当时社会劳动特征为前提的,服务于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历史使命。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社会劳动的创造要素发生重要变化,以高科技为内涵的脑力劳动极大地拓展了创造价值的劳动领域,并由此形成了不同于旧时资本家而属于建设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社会阶层。现代的劳动价值论,要在坚持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充分认识“活劳动”新的特质,正视科技创新、智能创造的劳动价值,指导和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得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而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指引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资本的不同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上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以c代表.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被重新创造出来,并超过本身的价值,有一个价值余额即剩余价值,这部分资本发生了价值量的变化,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称为可变资本,以v代表.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为止,流行的剩余价值定义均称,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的所有者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从此定义看,剩余价值这个范畴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它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第二,它是被资本的所有者占有的价值;因而,第三,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范畴。 可是,这种认识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论述。的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再指出过,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是被资本的所有者无偿占有的。但这些论述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指出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17.
第一章 总论 一、产品价值与产品成本的关系 产品价值由三部分组成,即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M)。产品成本是前两部分价值之和(C+V)。  相似文献   

18.
第十一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资本主义的生产费用(一六六)资本主义的生产费用,是在商品生产中资本家所耗费了的东西。它等于不变资本加可变资本。资本主义的生产费用与商品的实际费用并不相同,后者等于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即等于不变资本加可变资本再加剩余价值,它与商品的价值相等。商品的实际费用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的,因此,它是由劳动的消耗来计算。而资本主义的生产费用则是从资本家的角度来看的,因此,它是由资本的消耗来计算,从而,它的数额必然要比商品的价值为小。这是因为资本家在商品生产中,并不耗费自己的劳动,而只是垫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劳动,而是存在劳动剩余把被剥削劳动者的活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说,资本主义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再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所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这种劳动对工人来说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不以他的劳动的社会形式为转移.”“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我把……这段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2—243页.以下凡引自该全集的,均只注明卷数、页码)又说,“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凡是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使……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同上,第263、244页)马克思阐明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严谨的科学含义;阐明了剩余劳动的阶级内容,以及它存在的客观经济条件和不同表现形式,明确指出它是在阶级对立社会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超过维持劳  相似文献   

20.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在自已的著作中,特别是早期著作中,使用过异化概念。马克思使用异化概念是用来描写和揭露私有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对抗性社会关系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财富却为资本家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财富的占有以至劳动本身都“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讲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是从四方面表述的:第一,工人跟自己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工人生产越多,工人本身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越失去控制自己产品的力量;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了工人贫困的异己力量。第二,之所以会产生劳动者与产品的异化关系,在于生产过程本身包含了这种异化的关系。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参加生产是被迫的,这种劳动本身对工人说来,也成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第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直接等于维持生存的手段,就把工人降为一般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