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5年第一版《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守则》公布已经过去60年,历经5次修订之后,2014年8月,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公开征求意见.本次修订较之2004年版本,有大幅度改动.不仅取消了有辅助功能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且从结构到文本,都体现了一定的创新.《中小学生守则》的修订体现了国家权力意志的变化.文章试图对2004年和2014年两版守则文本进行结构和符号分析,探讨《中小学生守则》背后蕴含的“权力-知识”关系.文章选取“爱国”、“法治”、“集体”和“不”4个典型文本符号,对《中小学生守则》的实然和应然状态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情感建立过程中,需要从作用于身体的具体行为出发,以道德养成为桥梁,才能达到情感层面的规训.第二,新版守则中对“规则意识”、“法治意识”养成的具体行为过于抽象.第三,“集体”在新版守则中的消弭,体现了权力意志对知识的调控.第四,从“不准”到“勇于”,符号表达上的变化,体现了规训方式逐步温和的趋势.《中小学生守则》作为一种权力技术,在作用于身体产生新知识的过程中,因为权力意志的流动,符号的变化也使得学生德性和知识发生转交.  相似文献   

2.
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存在一种“尊崇细节”的传统和流行做法,藉由纪律和日常规范,权力在向无穷小的“小事”的浸透过程中获得了无限胀大的支点与机制,因而形成一种“无所不在”和“时刻警醒”的微观“权力物理学”。这种显微镜式与如影随形式的纪律规范机制在操持学校井然有序运转的同时,也把它型塑成一个窒闷的自我维系的权力规训空间:“自身而心”的权力规训目标,“以小见大”的权力规训机制,“亦得亦失”的权力规训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妍 《文教资料》2013,(31):23-25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创造”是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对艺术下的一个经典定义,指出了艺术符号、人类情感、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诸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她的符号理论得益于恩师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的本体论阐释,从而剖析了各种艺术符号的具体特性。而针对其中的艺术创造抽象过程所得到的艺术幻象,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用了很大篇幅阐释了其产生、特征以及各门艺术类型的基本幻象与二级幻象问题。认为“幻象”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4.
一discipline本指“纪律、训练、惩戒”,古英语中还有“学科”含义。福柯(Foucault)首先将上述含义糅合起来,使之具有了“学科规训”方面的意义。福柯所谓的“学科规训”亦即“知识规训”,用以说明科学(知识)通过对学习者的规范化训练方式,而获得了权力地位。具体而言包括:第一,某学科的从业者须受到本学科知识内容和方法(亦为一种知识)的规训(改造);第二,以知识改造其他人;第三,这种改造经过一个由外在而最终成为受改造者的自我行为即内化的过程。改造本身即意味着知识权力的应用。学科规训之所以能够…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作为一位风格独异的作家批评家,他的批评都是基于对创作的真知灼见。静观理念贯穿他整个的文学批评当中,这与中国古代的“虚静”论有一定的继承性,有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意识。要求作家能静观生命,达到生命的明悟。注重理性和情感的节制,通过独立思索把对生命的体验展现在和谐的形式当中。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批评,性别意识一以贯之。之初,作为对特定历史时期“男女都一样”的性别观点的反拔,批评话语侧重女性立场的强调,女性意识的阐发。90年代以来,批评话语渐渐转向“社会性别”,研究中更倾向于男性权力的批判和性别差异的解构。近年来,“性别诗学”理论渐渐浮现,强调性别属性的阐释与其他范畴的结合,并谋求双性差异中的和谐,这意味着学界对性别介入文学的问题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王妍 《文教资料》2014,(30):30-31
苏珊·朗格的艺术理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引起一个广泛的研究热潮,就其“艺术是情感的符号形式创造”指出了艺术符号、人类情感、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诸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经历了岁月的淘洗后,朗格的艺术理论并未失去它的光彩,反而更加彰显出“再阐释”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8.
网络休闲是依赖现代科技发展而来的新型休闲样态,已日益演化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休闲现象。从福柯规训权力理论视域看,网络中经常出现的“猜你喜欢”等精确推送,实质是网络平台运营商(或广告主)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对网络休闲展开的“规训”。后者的发生包括设置标准、划分对象、规范行为和内化标准等环节,相应的内容涵盖休闲知识的掌握、休闲空间的分配、休闲活动的控制和休闲权限的赋予。相较福柯规训权力理论视域中的社会“规训”现象,基于网络社会发生的网络休闲“被规训”,呈现规训时空的即时化、规训对象的符号化、规训手段的多元化以及规训目标的资本化等特征,并在层级监视、惩戒裁决、效果检查等方面具有自身实践逻辑。基于以上分析,可从破除成见、建构机制和营造生态等方面超越,从而更好地推动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福柯对他的微观权力理论阐释方式的后现代特征及其强调权力是关系、是网络、非实体、无中心等,容易导致人们认为其权力理论缺乏技术支撑。福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更加关注和阐释了权力的运行机制和权力的技术问题,运用谱系学的方法考察了权力技术支撑系统的历史流变,阐述了现代社会规训权力的技术支撑系统及其运行机制,为其微观权力理论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连接了虚拟与真实、线上与线下,极大地拓展了学习时空边界,助推了虚拟学习场域中“去肉身化”的虚体呈现,成为继肉身化实体之后的学习者身份“圈子”的另一个“归属”。虚体与实体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全部意义,形成了学习者身体的双重展演,学习活动进入了虚实结合的、更复杂的时空境遇。但从现实来看,学习者实体与虚体的双重性身体展演背后潜藏的不同权力隐匿使新的身体壁垒正在生成,这种身体壁垒体现在三个方面:技术权力隐匿造成的身体规训、主体权力隐匿造成的身体分离以及空间权力隐匿造成的身体窥视。为避免学习者深陷“身份困境”,需要在学习场域中塑造出一种学习者身体展演的、互利共存的“共生秩序”,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在技术秩序上将身体展演从单向规训转向双向驯化;二是在主体秩序上将身体展演从虚实分离转向虚实共在;三是在空间秩序上将身体展演从独景窥视转向全景展视,以此重塑数字时代学习者主体身份,打造“虚实共生”的学习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11.
第六代导演张元执导的电影《看上去很美》摈弃宏大叙事,选取幼儿园“小人物”方枪枪的教育经历为叙事对象,反映了在现代性规训的过程中,理性、权力、秩序对人的肉体灵魂的全面规训。它从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育模式入手,表现出了对现代性文化的深切焦虑。从规训与秩序、惩罚与监视两个层面对《看上去很美》的镜头语言和危机焦虑进行论析,有助于理解张元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异延(differance)在时间和空间上总是在作无休止的“区分”和“延搁”的双重运动,这种由符号的共时态区分所引起的历时态的搁,加深了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本质。本阅读的审美意境开拓是一个关涉审美主体、本双向互联互动关系的复杂问题。笔度从以异延作为工具和媒介联系到本阅读的审美意竟开拓的可能性方面加以分析、探讨,以求得到一个对此方面问题的新的阐释和发见。  相似文献   

13.
为摆脱理论理性的缺陷,冲出结构主义的语言牢笼,布迪厄开始关注语言与符号权力间的亲密关系,将语言分析还原到具体生动的生活实践中,使语言规则与语言实践耦合,建构了独特的实践语言学理论———语言交换市场理论。布迪厄的语言交换市场理论对于教育交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重视对教育交往中话语的还原与解读,重视对教育交往中实践者的标示与体认,重视对教育交往语言市场的塑造。此外,教育交往史在研究焦点上,应着眼“语言的符号权力”与“符号权力下的语言”,在研究视角上,应聚焦“语言市场中的教育交往”与“教育交往背后的语言市场”,在研究方法上,应创造性应用“参与性对象化”与“对应分析法”。  相似文献   

14.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的早期作品之一,以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乡村生活为背景。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分析阐释小说主人公玛吉在话语权力、规训权力和知识权力交织而成的权力网络中所经受的情感体验与心路历程。这些权力都对玛吉实施了规训,但在权力实施的过程中,玛吉并非完全被动,而是行使着自己的微观权力,从而呈现出权力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发生于人类生成过程中的“潜语言”现象,对于它的表达方式、符号功能、信息特证、意象机理,从生理、心理和猿人的工具活动之相关性上作出自己的阐释,并且进一步分析了“潜语言”在猿到人的转化中向“准语言”演进的内在动力与逻辑。  相似文献   

16.
异延(differance)在时间和空间上总是在作无休止的“区分”和“延搁”的双重运动. 这种由符号的共时态区分所引起的历时态的延搁,加深了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本质.本文阅读的审 美意境开拓是一个关涉审美主体、本文双向互联互动关系的复杂问题.笔者试从以异延作为工具和 媒介联系到本文阅读的审美意境开拓的可能性方面加以分析、探讨,以求得到一个对此方面问题的 新的阐释和发见.  相似文献   

17.
田国秀 《中国教师》2008,(17):16-18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教育教学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学校生活中,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师生之间的权力关系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但因为它相对隐蔽,变化不居,往往被人们忽视。“规训”(discipline)是法国思想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使用的概念,用以概括近代以来一种新型的管理权力与特殊的权力技术。福柯认为,现代学校是一个典型的规训机构,规训权力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师生关系。本文借助福柯的权力研究视角,解剖现代权力作用下师生关系的一些变化与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以理为宗以实为式:论翁方纲的理性美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方纲作为清代考据派诗论代表人物,将朴学的求是精神与考据方法引入诗论和诗歌创作中,试图从艺术机制方面确立一种理性主义创作范式。他的“肌理”说突出了“理观”意识和求实精神,从而对古典理性作出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9.
从规训到引导:试论传统道德教化过程的现代性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道德教化以规训作为基本特征,从规训到引导是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反思规训在现代性历程中的此消彼长,提出道德教化的核心乃是个体的理性自觉,寻求超越传统规训理路的教化路径,主张把个体道德生活的基础牢牢地置于个体的道德理性自觉,在引导与激励的教化过程中培养个体“自尊自重之精神、担当责任之观念、独立自营之能力、判断是非之智识”四种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20.
反理性是现代主义艺术的精神特点,后现代主义则是“消解包括现代主义在内的一切艺术形式、规范、技巧,消解个人风格,使艺术成为毫无定规的任意游戏”,本文试从布瓦洛推崇理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是普遍存在的人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的“纯粹理性”出发,解读他“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的艺术思想,寻找其与当代艺术理论型号的对应性,以及更为纵深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