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区治理精细化作为一种更趋于精准、规范、科学的治理模式,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基础,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体制框架内社会治理的载体,与社区治理在价值理念、方法手段和工作目标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在推进社区社会治理工作中彰显出独特的优势。针对当前社区治理更精准、更细致的要求,社会工作要在社区治理的服务和建设工作中精准识别服务对象、精确判定社区问题、精心制定项目方案、精密整合社区资源,从而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治理问题日渐受到关注。随着农村社区教育治理改革的逐步推进,农村社区教育治理陷入了治理力量碎片化、治理过程公共性不足、治理绩效不佳等困境。其主要原因可归之于治理观念的偏差、治理制度建设的滞后、政府单中心治理模式的惯性作用。农村社区教育治理理念的更新、治理制度环境的优化、治理共同体的建设以及精准化治理的推行,应是突破农村社区教育治理困境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是推进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环节和必然要求。上海市基本管理单元的建设经验表明,尺度重构能够有效促进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形成。尺度重构触发空间尺度和权力体系的改变,并最终形成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的机制。在三类不同类型的基本管理单元中,尺度重构有效促进社区治理主体间实现互利性协作、治理网络联结或情感纽带维系,成为社区治理共同体形成的基础。在基层治理中应当灵活施用尺度重构政策工具,推动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互动能力提升和共同体意识强化。  相似文献   

4.
社会治理精细化是指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社会治理领域,用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等方式进行社会治理,实现社会治理过程的全过程监管、高效率运作。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要以文化建设落实社会治理精细化,以制度创新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以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  相似文献   

5.
姜振华 《红领巾》2005,(4):30-33,58
社区治理的本质与社会资本的内涵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二者存在着结构性依赖和关联.社区治理的发展暗含着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需要丰富的社会资本作为基础,来实现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研究社区治理问题,要求我们引入新的分析视角和范畴,将作为民间参与网络和互惠信任关系的“社会资本“引进对社区治理的分析,着眼于政府与公民的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得以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但也面临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要使我国城市社区得以顺利地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亚社区”形态向结构、功能完备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型,并且实现城市社区建设的民主价值追求,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行政全能主义管理模式。借鉴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结合各城市社区的实际,构建城市社区的普治结构,让城市社区的良好治理成为常态。要使我国城市社区走上良好治理的轨道,首先就需要加强城市社区良好治理的制度建设。本文从强化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于社会管理职能、引导与规范市场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以及创新城市社区自治组织架构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如何进行制度建设。在文中的最后部分阐明了这种制度建设的意义,指出加强制度建设是实现我国城市社区有效治理的前提,是实现城市社区良好治理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7.
聚合微观的社区空间内,社区教育旨在推动教育与社区的融合,使得教育赋能社区治理具备实践基础。遵循社会资本内涵逻辑,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有着“互为因果”的有序循环关系,即社区教育的主体增能、组织培育、要素融合等功能属性基于社会资本的“信任合作、制度规范和扩大网络”破解“参与弱、主体不足和资源分散”社区治理困境。基层案例表明:基于“学”“育”和“联”模式实践,社区教育通过学习共同体、社会组织和资源聚焦等载体展现出教育的“柔性力量”,激活和创新社区治理的内容和途径。面向未来,社区建设通过强化学习共同体孵化、培育社会组织和扩大资源供给等策略推动“教育+治理”模式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运行能够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教育场景。  相似文献   

8.
2020年年初由新冠肺炎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暴露出我国社会治理领域矛盾复杂、突发、动态、多样的特点,处于公共危机难防难控、焦点问题错综复杂、事态发展动态多变、利益诉求多元多样的较量之中。在当前社会关系需要重建、社会结构需要调适、社会治理需要创新的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已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必须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显著优势,科学运用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治理方式,组织协同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多元治理主体,利用大数据技术、信息公开、舆论引导优化治理工具,为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方法论支持,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较之乡村治理,中国城市当局很早就已经创造了一套以人身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准军事化治理技术,并在历史演进中逐渐发展。建国以后,城市社区治理方法经历了经验方法到行政方法的过渡,目前仍然以行政方法为主。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变,使得缺乏弹性的行政方法已经无法有效实现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使命。从居民需要结构和特点出发,当代城市社区治理需要走向精细化、理性化为特征的专业化道路。治理技术的普遍引入,不但可以推动城市社区治理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改变国家与社会的互动方式和社会程度。  相似文献   

10.
作为社区教育领域中重要学习样态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因其草根性、群众性、普及性、广泛性等特点,具有参与社区治理的良好基础。社区学习共同体参与社区治理,也是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多样性和治理客体广泛性的需要。当前,社区学习共同体通过多种方式在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社区安全与综合治理、社区环境及物业管理,特别是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董平 《成人教育》2016,(11):76-78
现代社会治理具体到社区层面,自然离不开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满足民众需要、增进人际互动、增强个人社区归属感,与社会治理有着内在关联性.社区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包括:激发活力、积极参与功能;人际互动、协调关系功能;塑造正确价值观引领功能;把握民众心理,合理疏导功能;舆情收集和分析功能.实现社区教育社会治理功能需要采用民主的工作模式、信息共享工作模式、立体育人工作模式、系统协调工作模式、双向互动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能够实现城乡社会治理模式的迭代更新。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审视,发现在城乡融合过程中,由于物理空间的重塑而引发了社会关系重塑和共同体价值认同问题,进而导致不同治理主体间关系的失衡,制约着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依托于具体的治理空间,不同空间尺度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构存在不同的层次和路径。对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在空间维度应形成以城乡街镇为中心的基层治理单元,在治理维度应以政治嵌入和行政吸纳的方式实现基层治理共同体的结构化,在价值维度应以空间正义的目标引领空间生产过程。基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可以发现社会共同体建设中治理与空间的互塑关系。  相似文献   

13.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工程,实现乡村善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关键所在。社会资本作为新的理论视角以其特有的网络性、增值性、互惠性特征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了铺垫乡村治理制度平台、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基础、降低乡村治理的治理成本等重要作用。分别从合情性建设-创新社会资本的载体投入、合理性建设-重视社会资本的塑造积累、合法性建设-将社会资本纳入法治轨道等方面积极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从而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湘南学院学报》2018,(1):42-45
居规民约是居民基于对社区治理的共同目标和利益,制定的共识性规范,是一种稳定的制度,在我国由社区管理转变为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使"四个民主"的有效运转、"四个自我"的落实,发挥了个人层面上的社区居民自治功能;通过重构社区关系网络、完善社区制度规范、培育社区信任关系,实现了社会层面上的社会资本培育功能;通过组织、利益、价值的整合,强化了国家层面上的社区社会整合功能。因而,居规民约是一种比传统单一行政管理更具有弹性的多元社区治理机制,只有充分重视其重要作用并发挥其功能,才能使社区从"硬治理"到"软治理"的转变,实现社区"善治"。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一定时期内,由于契约不完全以及法治的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上出现政府监督无效等治理盲点,需寻求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种治理方式以作补充。社区治理通过第三部门的参与平衡了劳动争议各方的利益,是一种能自我维系的有效制度。社区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是社区治理的一种具体形式,它解决了原有制度效率低下、交易费用高等问题,中山市社区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有效运行就是该制度创新成功的一例。社区劳动争议调解制度还需在发挥第三部门的角色优势、设计事业共同体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新紧密群体、传播制度创新知识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单位制的逐渐解体和街居制管理功能的退化,社区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针对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要实现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以解决市场经济兴起和单位制解体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推动作为社会治理单元的社区建设,核心在于实现社区从一个单一的地域共同体到人们的精神共同体转变的社区再组织化,而且只有基于此才能真正实现社区治理体制创新,进而推进中国社会的治理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7.
社会心理服务是一项在社会治理情境中由政府推动的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制度实践,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预警-应急”“技术-整合”“协商-服务”“修复-重建”的功能,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其在实践中却面临着认知错位带来的治理异化,角色冲突带来的治理悬浮,嵌入缺失带来的治理内卷化,衔接不畅带来的治理碎片化等困境,严重阻碍了社会心理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功能的发挥。为此,必须转变认知,加强心理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融合;提高主体他律与自律,增进二维空间的有机衔接;提升主体专业服务能力,超越治理的内卷化;加强主体间联动,推动基层社会的整体性治理,确保社会心理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8.
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国家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它体现着国家对基层治理的意志,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便是这一意志的重要体现。共同性关系联结是共同体的本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基本问题是公共性治理关系的建构。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结构性要素,通过宣传、动员、培育、整合、吸纳、服务等机制对共同治理的价值、主体、组织、资源、制度等治理要素进行集成,生成了把多元主体联结起来的治理关系,促进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成。党组织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本质是以治理要素的聚合重塑社会关系、生成治理关系,进而构建社会治理有机体的过程。集成式联结为我们从关系角度认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模式提供了一种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以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为指导,使社会组织有效融入城市社区治理,增强治理效果,对我国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有启迪意义。以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为理论基础,从"行政化困境"、"共同体困境"和"自身建设和管理困境"等方面分析社会组织融入城市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进而采用健全法律规章、采用项目化运作、加强自身建设和强化管理等途径,促使社会组织有效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增强城市社区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既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提炼出的治理法宝,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其理论价值不仅在于精准地把握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公共性价值诉求,更在于锚定了建构治理主体价值基础、发挥制度优势的实践方向。在实践层面,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公共性价值理念意味着培育公共精神、优化治理主体权责关系和促进治理方式创新应用,以及由此形成的主体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更是要求我们以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为载体,促成不同经济主体的依存、互补、合作,并由此确保每个社会细胞健康活跃,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