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期待可能性指行为人在行为当时做出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果行为在实施行为当时的具体情况下,无选择合法行为的可能性,那么,即使行为人能认识行为的违法性,对行为人也不能给以规定的非难。期待可能性理论正是从“法律不强人所难”的精神出发,体现刑罚的人性基础,把最好的社会政策上升为最好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2.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概述期待可能性在德、日刑法理论中被认为是阻却、减轻责任事由.起源和完成于德国,随后流传至日本并得到发展。期待可能性,是指在具体行为条件中,行为人是否具有不选择实施违法犯罪方式而选择实施合法行为方式的现实可能性。德国学者如耶赛克等称为期待不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有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合法行为的可能性。这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表述,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刑法学概念,期待可能性是基于阻却或减轻刑事责任的事由而被提出的,对刑事司法和行为人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该概念和理论却被司法实践所忽略。为了更好地实现刑事司法应有的公正要义,有必要对期待可能性进行分析,并寻找合理的判断标准,使之能运用于实践。为此,把具有一般能力的一般人放入行为人行为时所处的"客观环境"来评价一般人在该客观环境中是否具有以及具有多大的期待可能性,从而得出一个客观标准,再以行为人的能力与一般人的能力进行比较,从而获得一个与客观标准相比较的期待可能性。这个比较法标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标准,会根据"客观环境"及抽查的"一般人""行为人"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期待可能性,即行为当时能期待行为人避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其他合法行为的可能性。期待可能性体现的是法律所追求的公平、合理的思想,符合刑法所需要的谦抑精神。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大陆法系国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已习趋完善,而在我国尚属于一个新的理论。本文就期待可能性的起源与发展、“亲亲相隐”制度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关系、期待可能性理论核心、适用合理性、评判标准以及期待可能性与我国刑法理论的比较等问题作些探讨与阐述。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规范责任论的产物,期待可能性是责任的规范要素。从期待可能性的发展历史看,欠缺期待可能性,可以阻却责任;期待可能性减少,也可减免责任。期待可能性理论有着深厚的哲理根基和人性基础,它以相对意志自由为指导,关注人性本能和人性脆弱。评价行为人的行为责任,应当充分考虑行为当时一切主客观情况,全面期待行为人实施适法行为的可能性程度,从而决定其是否有责任及责任的大小程度。尽管大陆法系刑法通说理论主张狭义的期待可能性,仅将其定位于适法行为的客观外部因素方面,但它却忽视了期待可能性与内部因素之间的关系。我国主客观一致、罪责刑一致的刑法基本原则以及刑法的规定与实践,为我们借鉴改造期待可能性理论提供了可能。文章基于此,将期待可能性定义为:中国的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人行为当时的一切主观、客观情形,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是完全可能或不完全可能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借用期待可能性理论完善、解释我国刑法规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非法采矿罪是对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安全价值的破坏行为。非法采矿罪行政违法性的判断体现为一般性行政违法的判断和犯罪构成要件层面行政违法的判断。一般性行政违法是前置性出罪规定,同时具有出罪指引和规范指引的司法功能。犯罪构成要件层面行政违法判断的主要内容为行为人是否取得采矿行政许可。非法采矿罪主体处罚的边界,要综合行为人的出资情况、行为人行为时的名义、在无证采矿中的作用等客观要素,并结合行为人对无证采矿的罪过进行判断。非法采矿罪对经济价值的破坏应在现有立法和司法解释框架内进行教义学诠释,对环境价值的破坏应当从造成生态维持功能损坏方面进行判断,对安全价值的破坏宜以抽象危险犯的形式予以设定。非法采矿罪判处的刑事罚金数额应当结合行政罚款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以否定性评价的性质差异为前提,以处罚内容的同质性为纽带,兼顾实现可能性,体现对非法采矿行为的刑事否定评价。非法采矿刑事罚金与民事赔偿金的实现方式,应依民事赔偿金的私益和公益性质进行类型化处理。  相似文献   

7.
妨害公务罪的成立以公务行为的合法性为前提,即行为人不能阻碍、妨害公务人员依法执行公务,但是对于不当的公务行为,行为人是否可以拒绝,即是否享有防卫权尚存在争议。因此,有必要研究有关妨害公务罪合法抗辩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包括:行为人对一般瑕疵的公务行为是不能行使防卫权,对无效公务行为可以行使防卫权;对无效公务行为行使防卫权一般只能适用于存在明显、重大违法并且在公务人员使用暴力的场合;一般情形下,行为人只能采取不作为的方式进行防卫;防卫权具有权利属性而不具有义务属性;在紧急状态时公民不宜行使防卫权。  相似文献   

8.
期待可能性是指在行为当时的具体情况下,能期待行为人做出合法行为的可能性.期待可能性理论是规范责任论的核心,在大陆法系国家,特别是日本得到了普遍认可.而在我国藕合式犯罪构成模式中则没有其应有的位置,但作为共通的法律理念,期待可能性理论有其存在的合理内核,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上对我国刑法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期待可能性自德国滥觞以来,就以其深邃的底蕴及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而深深地攫住了刑法学者的视线,致使各国刑法学者在建构自己的刑法理论版图时,无不都要预留一块重要的芳草地以备对期待可能性的耕耘.其中,尤以日本刑法学者耕耘得最为勤,特别是在木村龟二、佐伯千仞、泷川幸辰的辛勤呵护下,期待可能性这一概念得以在其本土生存,其理论内容也如落地开花般生长起来,最终形成“行为人标准说”、“平均人标准说”和“国家标准说”,影响广泛.但是,长久以来,期待可能性的发展,并没有得到质的飞跃.关于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一如其形成之初,在各国刑法学者之中并未达到普遍的共识.那么,导致这一局面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许,这些学说只是提供了确立判断标准的不同角度,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并没有触及其实质,即展现该标准自身应有的内容.换句话说,即没有告诉法官在什么情况下行为人有无期待可能性以及期待什么或期待程度的问题.如此一来,问题就转变为:该如何实质地判断期待可能性了?  相似文献   

10.
期待可能性是指,从实施犯罪的行为人行为之时的一切外部因素出发,能够期待行为人不为被刑法否定评价的行为而为适法行为。德国刑法典显示着期待可能性理论对立法影响的痕迹。日本的刑法学者也普遍认同期待可能性理论,学者们从不同层面的研究尝试使期待可能性理论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这个理论研究课题也是我国台湾地区刑法学者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1.
论依法治教的实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法治教的实质远远不是很多教育工作所理解的单纯是“依照法律”“治”教育。教育实践中,看似是依法治教或依法治校的大量的案例,其实是地道的“违法治教”。依法治教的实质,是合法的权限、合法的程序、合法的行为。任何有背于这一内涵的教育行为都不能说是依法治教。追求合情、合理与合法的统一应该成为依法治教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行为人通过故意挂失的手段侵吞自己名下、但不拥有卡和卡密码的银行卡内他人钱款的行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秘密窃取为手段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因行为人不掌握密码,故卡内资金事先不属于行为人占有,不应当被认定为侵占罪;因银行交付资金并未基于行为人的行为陷入认识错误而交付资金,是正常履行业务行为,故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因行为人的行为已构成刑事犯罪,其承担民事责任并不能妨碍其构成犯罪,故不能按照民事侵权处理.  相似文献   

13.
刑法理论界的通说一致认为,侵占罪中侵占行为成立的前提要件是合法持有。但这种观点人为地限定了侵占罪构成的范畴,有违刑法设立侵占罪之目的。事实上,在认定侵占行为的前提要件———持有时,只能对持有作事实上的理解,不能作性质上的判断,即不能够将行为人先前对财物的持有限定为合法持有,只能考虑持有事实本身对侵占罪认定的意义。所以,侵占罪中侵占行为成立的前提要件是持有而非合法持有。  相似文献   

14.
论侵占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占罪是一种将自己合法持有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犯罪行为,它与盗窃罪很容易混淆。区分一种行为构成侵占罪还是盗窃罪,关键是要判断行为人在非法占有财物时,该财物究竟受谁的控制。如果行为人将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时,已经对财物具有法律上或事实上的代为保管关系,就构成侵占罪;如果行为人非法占有已置于他人管理范围内的财物,则构成盗窃罪。  相似文献   

15.
在盗窃罪中,对行为人主观上的明知数额与客观上的行为数额存在巨大差异时的评价不能以实际价值客观归责,而应以国民预测可能性为基础,从证明角度,采取预见可能性客观标准推定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区分证明明知、推定明知和无法明知,进而判断行为人明知的盗窃数额,据此对行为人应负的刑事责任做出合理评判.  相似文献   

16.
“善意”与“恶意”在民法学中虽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在民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常被运用,如在善意取得制度、表见代理制度、添附财产的归属以及非法占有人返还占有物等问题上,行为人的善意与恶意对其行为的法律后果存在着极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行贿犯罪中“不正当利益”能否等同于“非法利益”有所争议,但肯定性观点比较妥当,而且“不正当利益”是指“非法利益”也曾有司法解释采用,“非法利益”评价的标准是法律。只要采取行贿手段谋取的利益,无论该利益是否合法,都应认定为“不正当利益”,司法解释的“谋取不正当利益”采纳了“手段不正当说”。“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商业活动中,违背公平原则,给予相关人员财物以谋取竞争优势的,属于‘谋取不正当利益”’,这属于对“谋取不正当利益”做一般解释之后又做的一种特别解释规定,可简称“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特别规定”。  相似文献   

18.
关于欺诈行为和广告欺诈行为的概念,我国法学界以最高人民法院地的司法解释为依据,采取“四要素说”。其实,“四要素说”是很值得商榷的。应该认为,只要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欺诈的故意,有欺诈目的,客观上实施了广告欺诈行为,并可能使消费者形成错误的消费癃,便可以构成广告欺诈行为。要准确把握广告欺诈行为的概念,还必须弄清广告活动中正当的夸张手法,欺诈性广告与引人误解的广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一、合同不合法与合同违法合同不合法 ,是指合同不符合法律的强制要求或规定 ,但不一定具有社会危害性。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法律不仅指合同法的规定 ,也不限于民事法律规范 ,而是泛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合同不合法的具体表现有 :合同的主体不合法 ;双方的同意有瑕疵 ;合同的形式不合法 ;合同的内容不合法等。合同违法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不合法合同。合同是双方法律行为 ,因此 ,合同违法是当事人双方一致的意思表示的违法。这一表述表明了 ,合同违法有两方面的特征 :第一 ,合同违法一般是当事人双方共…  相似文献   

20.
当前冒名顶替罪在司法实践中适用较少,原因在于对条文的理解与适用具有局限性与片面性,因此对该罪名进行刑法教义学层面的讨论尤为必要。冒名顶替罪的保护法益是社会公平与公民个人发展权。行为人盗用、冒用他人“身份”以实现其参与利益分配的目的。冒名顶替行为具有持续性,因此冒名顶替罪属于继续犯,应从行为人冒名顶替行为被社会公众知晓起开始计算本罪的追诉时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