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管桦论     
思想概括与艺术表现的特殊性,已化为管桦作品中令人注目的特色;管桦在创作抗日战争题材小说时,始终把人物性格的塑造作为构思的轴心,着力表现性格与环境、命运的关系;注重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在艺术构筑上刻意追求民族的色彩、民族的风格,从而形成一种诗意和画意美。《将军河》中几章对历史背景的理性叙述,则反映出管桦小说创作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阿Q形象的复杂性表现在人格的两重性、性格的矛盾、接受上的广泛共鸣和形象前后的偏差等四个方面。造成这种复杂性与三个因素有关,即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创作过程中态度的变化和小说写作与发表的方式。形象的复杂性没有对作品的艺术价值造成损害是因为: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很好地处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性格表现上,抓住了阿Q性格特征的主要方面;适应了小说游戏诙谐风格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雷悦 《北京教育研究》2004,(5):48-48,41
性格是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贯穿在一个人的整个行为中的具有倾向性的稳定心理特征。即是说,个人的性格既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某种情况下.总是表现出特定的生活感情和态度。所谓性格的稳定性并不是说一个人在行为举止上都千篇一律的,而是指人的性格基本结构是不变的。性格的稳定性.也不是说它是不可改变的。性格特征是在人和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又随着人和客观现实相互作用过程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人“入世”与“出世”的基本人格态度,定格为“参与”和“超脱”两种性格类型。前者是积极进取的外向型性格,后者是消极退避的内向型性格。这一对相互对立又互补的性格,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表现了华夏民族文明的一个显要特色。“参与”型性格,是民族文明发展的内驱力的能源,是中华民族文化个体人格力量的显示;“超脱”型性格,虽表现出退避的精神状态,但它能涵养深层思维,缓和内心矛盾,引导文化个体趋向自然与故土,归于心灵的平静。两种性格的组合,造成中国文人信仰与理智长期的稳定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华夏民族精神文明观念和价值体系始终未分化。  相似文献   

5.
不同民族的文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民族形式和表现手法。这是因为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各族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的表现。它同这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特点、风俗习惯、民族传统、语言和心理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反映在人民的口头创作中,不仅必然要表现出这个民族的智慧和才能,表现出他们描写生活、表情达意的独特形式和技巧;而且也表现出他们民族的性格和气质。各民族的文学艺术,只有同本民族的特点相结合,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够创造出为本民族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有别于其它民族的文学传统。从我省所  相似文献   

6.
郝铁军  闫舒 《考试周刊》2014,(35):21-22
<正>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民族文化特点的心理状态,对一个民族来说,它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稳定性的特点,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民族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又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民族性格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历史、文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影响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表现的因素进行探讨。一、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日本民族构成比较简单,大和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8%,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琉球人和阿伊努族。由于日本政府长期实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内地和民族地区汉族中学生的涵化心理与族际文化关系,本文运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汉族和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样本。采用"有目的抽样"技术,发放"青少年文化心理适应比较研究"问卷来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在文化互动的四个策略中,汉族地区中学生整合和边缘化策略总体得分较高;边疆地区中学生同化策略总体得分较高;不同地域学生在与涵化四类策略相关的保持文化传统的态度上,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在语言使用、族际接触、族际交友的态度上,四类策略均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研究结论:从总体上看,汉族学生在文化互动四类策略的态度中,对于整合持较强的态度。在地区差异上,四个策略的地域差异性显著。从文化传统保持、语言使用、族际接触、族际交友等不同生活领域,不同地域的四种涵化态度倾向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所谓性格特征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根据性格表现形式,认为性格由以下几个特点组成:1.性格的理智特征。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方面的认知活动特点与风格。2.性格情绪特征。指人对情绪的控制所表现的某种稳定的、经常表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情绪的强度、稳定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3.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4.性格的道德特征。指反映在对现实的态度上的特点,主要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如对人对事的态度等。良好性格特征与语文学习有着互相促进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的良好性格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基于对甘肃民族的田野调查资料,探讨甘肃各民族的民族心理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经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的民族文化构造了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深刻的影响了处理民族关系的态度和方式.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民族心理,从心理学角度透析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帮助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认识和了解,达到使得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适应、融合,但又不失特色、各领风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创建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0.
<正>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良好健全的性格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青少年时期人的性格容易出现种种困惑,这种困惑往往通过一些不良心理表现出来。因此,在平时辅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尽量克服各种不良的个  相似文献   

11.
贵州土家族人口众多,且多分布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区,构成了武陵山区土家族聚居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族源与古代巴人、濮人、蜑人、賨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以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为视角,对贵州土家族族源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结合"土家"称谓的历史发展进一步印证了贵州土家族族源。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企业意识形态体系,它倡导"以人为本",强调要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培育人、激励人;企业文化需要创新,其创新的价值取向亦是"以人为本":创新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途径是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国学中的“民本”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本"的完整说法是"民惟邦本"。在历史发展中,"民本"思想形成了四个要点:民为天之本、民为君之本、民为国之本、民为吏之本。"民本"思想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资格,这与现代政治文明是相通的。新时期以来,中央政府亦以"执政为民"为核心理念,闪烁着"民本"思想的熠熠光辉。  相似文献   

14.
现代民本,这里特指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开始,在传统民本的基础上,吸纳现代民主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新民本主义形式,尤指今天正在进行的民本实践。现代民本吸纳传统民本为民、利民、富民之精华,又在全心为民、实现民权、制度建构等方面超越了传统民本。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的从政为民思想是丰富的,主要表现在:民为本,从政为民;勤为首,奉献于民;廉为准,用权于民;德为范,取信于民。研究、宣传周恩来的从政为民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实的勤工助学工作对勤工助学的育人目标、育人内涵、育人主体认识不足。勤工助学是高校教育人、教养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根本在于育人,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主导,实现思想扶助与经济扶助相统一;坚持以育人为内核,实现劳动实践与全面培养相统一;坚持以育人为原则,实现重点帮扶与全体教育相统一。从坚持德育要求,强化管理育人、加强心理引导、拓展育人内涵等发面加强其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在民本思想体系中,"立君为民"这个命题处于极其重要的理论地位.从历史过程看,"立君为民"观念的产生早于"民为国本"观念;从理论价值看,"立君为民"是"以民为本"的终极依据;从思维逻辑看,"民为国本"、"政在养民"是"立君为民"的推论;从影响范围看,"立君为民"比民本思想的其他命题获得更广泛的认同.这个命题从政治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即国家、社稷、君主皆为民而设.是否认同"立君为民"是判断是否属于民本论者的最重要的尺度.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白马人”?这是一个为许多人所忽视,然而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应当说是认识“白马人”民俗文化的前提,也是开展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和研究的理论依据。“白马人”就是一个自周秦以来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即白马语、共同地域即西汉水流域至白水江流域甘川居住地、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音乐、舞蹈、宗教崇拜、丧葬、婚俗等文化、生理和心理素质特别而又稳定的共同体。“白马人”已经具备现代民族学意义上的民族特点。对“白马人”概念进行考察、辨析,有利于提高人们对“白马人”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体系是确保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相比城镇残疾人,农村残疾人具有残疾人和农村人的双重属性,他们所能获取的社会资源极少,而且生活水平远不及城镇残疾人。在对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而比较系统地剖析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宗教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宗教文化渗透进了人类文化的种种领域;宗教获得这种力量的原因在于宗教解决了人对终极问题的关注.人的定义是个众说纷云的话题,本文以宗教与人的终极关注问题为视角点,给出了一种关于人的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