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雀东南飞》写到女主人公刘兰芝被婆婆无理驱遣回娘家后,刘母劈面质问女儿道:“……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无罪过,不迎而自归?”现代一些注者多主张把“誓违”讲成“諐违”。例如: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上编一)注释:“‘誓’,可能是‘諐’的误字。‘諐’,音qiān,同‘愆’。‘愆违’,过失”。又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笈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上编第一册)注:“誓违,一说‘誓’是‘諐’之误。‘諐’,古‘愆’字。諐违即过失。这句是说,我只说你嫁过去可以不犯过失。”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亦持此说。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课本注:‘何意,岂料。’另处:‘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课本未注。想是注者认为‘何意’意思同前。余冠英先生《乐府诗选》注:‘意,料也。’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林庚、冯沅君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对此诗‘何意’或同余注,或未注。细玩诗意,愚以为‘何意’当注为‘为什么’才更妥贴。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中有“道芷阳间行”一句,目前一些注本的解释,我觉得是欠妥贴的。《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第五册》和《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课,对“道芷阳问行”的注释是:“[道]取道”。又师范课本“练习”三和中学课本“思考练习”五说:“古汉语中,名词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用来修饰动词,作动词的状语。如‘道芷阳间行’里的‘间’,原意是小道,这里却用作动词‘行’的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问行’就是‘从小道走’。”一些影响较大的著作如《古代汉语》(王力主编)、《古代散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对“道芷阳间行”句的注释,也大体如此,如:  相似文献   

4.
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墨子·公输》,其中“必为窃疾矣”和“夫子何焉命为”这两句话,编注家对它们的理解与注释多有失当之处。作为大、中学的教材,要求尽可能的准确无误,否则就会贻误后学,所以觉得有提出来加以商榷的必要。一、谁说“‘窃疾’上应加‘有’字”?这里,先谈“必为窃疾矣”句。据我所知,编注家对“必为”句的理解与解释大致相同。比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5.
《诗经·魏风·伐檀》中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今部编中学课本对“三百廛”的注释是:“许多捆。三百,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的‘囷’同‘捆’,都是‘束’的意思。”同样,现今其他一些中学教学参考材料也均依此说,如杭州大学编的《高中古诗文助读》等。我们认为,中学课本将“三百”看作是“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这一意见还是  相似文献   

6.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7.
“能水”的注释,历来众说纷坛。据笔者手头的资料归纳有这么几种——1.“指会游泳。‘水’在这里用作动词,指游泳”(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冯其庸等注《历代文选》:“能泅水的意思”。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知识短文在“名词的活用”中采用的就是此说:“水:游泳。前有能愿动词‘能’。”2.“能水:游水。能,动词。”(高语第二册课文注释)3.“能是形容词”(黄岳洲主编《中学语文教案》),释为“善”(杨注,见《汉语大字典》能字条)。于在春先生译“能水”为“好水性”(《文言文普通话翻译》)。4.“能,当读为‘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辞源》在释“通‘耐’”时为“受得住”。  相似文献   

8.
“殴”可以通“驱”唐遇春“今殴民而归之农”(贾谊《论积贮疏》中学课本注:殴,当作殴,通“驱”。陈向华先生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课本注释应改为:殴,通“驱”。并以为,“辞书找不到‘殴’与‘驱’相通的例子,有的注者把‘殴’作为‘驱’的假借字来解释,也是缺乏根...  相似文献   

9.
“疑是”一词常见于唐人诗词中。“疑是”的“疑”是什么意思呢?蔡仪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文学概论》写道:“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描写的虽是庐山瀑布,但也有一个观赏的作者,就是‘看’和‘疑’的人。”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中的《望庐山瀑布》“说明”写道:“几乎疑心是天  相似文献   

10.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11.
华皖平 《学语文》2013,(6):65-65
2012年秋学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一些变动。其中第四单元的《化石吟》中增加了对“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一句中“乌有”的解释,并将“乌”字解释为“同‘无”’。同时,本单元中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山市》一文中,将“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中的“乌”字注释删去,换成了“既而”的注释。而此前的注释也是将“一切乌有”中的“乌”解释为“同‘无”’。  相似文献   

12.
翻阅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本及《教学参考书》,对李白《行路难》结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解,基本一致。课本注“意思是说自己一定会排除困难,实现远大理想。”而教参则将结尾两句合而析之:“(诗人)想到古人,坚信总有一天,象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直挂云帆济沧海’。”认为结句“描绘出一幅海阔天高,云帆万里的壮丽图景,用以寄托诗人的希望。”此种析解,亦多见于今版的诗选、赏析诸书,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诗歌选》注:“‘长风’二句,是说自己定会乘风破浪,排  相似文献   

13.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曹刿论战》“公将驰之”的“驰之”为,“驱车追赶敌人”。江西师院中文系《历代散文选注》曰:“驰之:驱车追赶齐军。之,指齐军。”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  相似文献   

14.
温志权 《学语文》2005,(2):45-45
某字“同”某字,某字“通”某字。是古书注解中常用的术语。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烛之武退秦师》注解里。针对“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句,有“共,通‘供’”之注。对该字注解用“通”的还有: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二版)。然他书该文此字注解里。又有“共,同‘供’”之注。如:《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二版);  相似文献   

15.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所选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一尊还酹江月”句,其中的“尊”字,课本注解为“通‘樽’”。其他参考书,也有这样注的。如山东师专教学法校际教研组1982年6月编的《语文教材研究》第384页注解(13),刘允声、彭格人合编的《全日制十年制语文课本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第276页注解⑨第。也有直接把“尊”与“樽”归到“通假字”中的。如上述《古诗文译注》(见该书第342页“通假字”第66条),再如《中学古汉题基础练习》(见该书第66页“同音假借”的练习语。吴祖兴等编,北京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1981年7月再版。)  相似文献   

16.
初中第三册课文《周处》中“为乡里所患”句,课本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患。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也说:“‘为’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义,具体在这一课中有‘认为’、‘当作’、‘作为’的意思”,要求指出课文中出现的“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句中“为”的意丈。《教参》据此字指明:此两个“为”都是“被……认为”的意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在弄清了“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时,曾喜形于色,笑看对儿子苏迈说道:“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对文中”汝识之乎“的译注,历来众说纷坛,执教者往往莫衷一是。高中课本语文第二册注为:“〔汝识之乎〕你记住了这个(景象)吗?识,同‘志’,记住。“一九八一年《中学语文教学》第五期发表的《中学语文古文疑难词句例释》一文则认为“从本文上下文关系看,‘识’不应通‘志’,当记住讲,而应作‘知道’讲。”其音“应读shij。课本注释“识”当通“志”这是对的。《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  相似文献   

18.
(一)我们读古书,细细研究一下,总有些不可解的地方。奇怪的是,经过千百学者加以注释,都说不通,却没人看出,总是人云亦云下去。我先引一段孟轲的书来看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章》)关于《古公亶父,来朝走马》这一段诗,孟子认为国王好色、与百姓同之。但自孟子以后,从没有人这样解释过。陈子展先生对《诗经》是有研究的,颇有成绩。他看过历代学者对《诗经》的许多注释,把《诗经》几乎全部译为现代语言。他的“雅颂选译”,对《古公亶父》这一段诗是这样译的:  相似文献   

19.
高级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七单元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课本上有注解:“只有从它仅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看完注释,做学生的糊里糊涂,留下一串串疑问。怎样让学生明白王安石推断的原因呢?得从“华”、“花”二字说起,还要联系文章开头、中间、结尾三处文字详加消化。 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才分开而用,分开而读,“华”  相似文献   

20.
释“脩能”     
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自王逸以来的注家都释“脩能”之“能”为才能。游国恩《离骚纂义》汇集了十八家的注释之后仍然肯定“脩能犹美才”,谓“脩能自言其才,博闻强志,娴于辞令是也。”马茂元《楚辞选》则说;“‘能’,古音泥,与态(態)通。‘脩能’,美好的容态。一说,‘能’,就是指才能。上句就内在的品质而言,下句就外在的表现而言。‘能’无论是作容态或才能解,均无不合。”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文选注释”则肯定地说:“脩能:即修态,美好的容仪。脩:通‘修’,下同。能:‘态’的古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