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指南录〉后序》开头云:“德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教参”将“都督诸路军马”当成一个动宾短语,解释为“统一指挥各路兵马”。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不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中册)第371页对“都督诸路军马”的解释为:“官名,全国军队的统帅。”而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第179页对“都督诸路军马”的注释为:“可以看作官职名称的一部分,也可以看作规定职权的一种说明。”“都督诸路军马”作为一种官名,这在有关的书籍中可以找到例证。巴蜀书社《…  相似文献   

2.
“都督诸路军马”正解内蒙古通辽市职教中心孙培民们指南录)后序》中“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一句,人教社《教学参考书》将“都督诸路军马”译为“统一指挥各路兵马”(第173页)。笔者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都督诸路军马”是官名。《宋史·职官志》...  相似文献   

3.
《指南录后序》中的“都督诸路军马”许多人理解为“统领各路军队”。其实,除此意义之外,“都督诸路军马”还是宋代官职名称,不常置,常由宰相、枢密使兼任。在《指南录后序》一文中,“都督诸路军马”应为官职名称。  相似文献   

4.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这是南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开头叙述交代的一段文字。当时,文天祥已“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并且“都督诸路军马”,而众官  相似文献   

5.
我在教授《〈指南录〉后序》一课时,做了一次测试,让学生笔译“都督诸路军马”一句。结果全班67人中无一人对“路”做明确解释,都直接译成“统一指挥各路军马”。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选入了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原文第一句云:“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校《文山先生全集》,文字也并无不同。照说文天祥初次拜相日期为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了。其实,查对一下文天祥其它文章和其他有关资料,显然大有出入;此日期弄不清楚,讲述下文,就有牴牾,所以有校正的必要。一、《指南录自序》云:“予自吴门被命入卫,守独松关。迺王正二日……元夕后……十九日,大皇除予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说的是德祐二年正月十九日拜相。二、按文天祥在狱中手书的纪年录丙子条下云:“正月二日,除知临安府,辞不拜……十八日伯颜至亭山,是夕,宰相陈宜中遁,十九日早,除枢密使,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悬辞间,牵旨诣北军讲解,二十日,以资政殿旧职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必修三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注释解释"除"为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五人墓碑记》同样有一句含有"除"的句子,"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解释为"清理"。而"除"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的义项是"表示不计算在内、去掉"或"除法运算"。"除"字古今义为何有如此大差别?  相似文献   

8.
李烈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率先发动“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学界对李烈均在“二次革命”中的活动多有研究,但对他任江西军政府都督期间所进行的改革却很少论及.李烈均担任江西军政府都督之前,江西政局一直动荡不定,军政府曾三易都督.李烈均继任都督之际,面临的困难很大:政治组织涣散,军队战斗力差,财政空虚,社会秩序不稳定,而且“形势较紧,阴谋夺取都督者颇有人在.”但这种局势没有吓倒李烈均,他上任后,即着手进行大幅度的改革,涉及的面较广.  相似文献   

9.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教材第82页叙述;“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都督。”其下的小字又写道:“旧军官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立宪党人汤化龙作了民政部长。”那么湖北军政府是否就是旧官僚和立宪党人掌握了实权呢?湖北军政府的性质到底是什么?笔查阅了武昌起义的有关资料,从以下几方面可以说明湖北军政府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相似文献   

10.
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1278年抗元被俘,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始终不屈,1283年从容就义。他的诗、词和散文等著作收集在《文山先生文集》中,风格悲壮,感人至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①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奠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  相似文献   

11.
“蛛丝马迹”是人人皆知的成语,比喻事情留下来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一般的辞典对“马迹”的解释就是马经过后留下的痕迹或马脚印。可是,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很难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刘宗敏是李自成部下的骁将,身为一品权将军,在军事上不仅有谋略,而且又很勇敢,所以李自成“倚为心腹”,在北京时,曾任大顺政权中的“中吉营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凡文武官俱受权将军节制”。其地位仅次于李自成,是大顺政权中十分重要的一位农民军领袖。  相似文献   

13.
谈古诗《马》中的“月”字我在听课时,发现一位语文教师讲解古诗《马》,挫“月”字解释为“新月”。我觉得这样解释不确切,因为《马》中的“月”可能是“新月”,也可能是“残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这样的解释:“新月:...  相似文献   

14.
6/76太宗《荆王元景等子孙代袭刺史诏》云,“相州都督魏王泰、齐州都督齐王裕、益州都督蜀王愔”。按《旧书》卷76,濮王泰,太宗第四子,贞观十年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庶人祐”,太宗第五子,贞观十年封齐王,授齐州都督。蜀王愔,太宗第六子,贞观十年封蜀王,转益州都督(《新书》卷80略同)。则《诏》中之“齐王裕”,当为“齐王祐”之误。  相似文献   

15.
朱庆澜先生,字子桥,浙江绍兴人。生于一八七四年,死于一九四一年。早年主持军务,历任四川新军第三十三混成旅协统(相当于旅长)、第十七镇统(相当于军区首长)。辛亥革命以后,历任四川副都督、黑龙江代理都督和广东省省长等职。一九二四年以后,长期从事慈善救济工作。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曾积极募捐支持东北义勇军抗日,是个爱国将领。一九三六年任国民党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长。一九四一年在西安病逝。  相似文献   

16.
朱熹于乾道七年(1171),在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开耀乡五夫里创办“五夫社仓”,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一个《社仓事目》,于淳熙八年(1181),呈请孝宗皇帝批准“行下诸路州军”。此后,社仓也就成为农村储粮备荒及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朱子社仓法(后人把《社仓事目》连同“五夫社仓”经营管理办法统称“朱子社仓法”)即成为一个以实物形式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7.
马年赏马趣     
今年是马年,春节晚会的节目中突出了“马到功成”、“龙马精神”。这里放“马后炮”,从文字的角度欣赏马趣,落脚于马文化。《说文解字》对“马”的解释是:“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怒”和“武”是从马的主要功能是作战的角度解释的.《隋书·五行志下》:“马者,武也,言为武也。”古代把主管军事的官员称为“司马”。甲骨文中马字是象形字,是头朝上的马,画出  相似文献   

18.
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理解和解释历史。借助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史料,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始末”为线索,对“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进行谋篇布局,从亲历者“何以来华”“来华见闻”“铩羽而归”三个完整的过程,观察清朝中国版图奠定和社会诸领域出现的新气象,进一步窥视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背后所蕴含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2002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对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萧萧班马鸣”是这样解释的: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其中对“萧萧”的解释是毫无争议的,但对“班马”的解释和对全句的理解把握则有值得商榷之处。查阅  相似文献   

20.
辽朝军队的军事训练,以春“捺钵”、秋“撩钵”等一年四季的渔猎活动、寒冬的“猎仪”以及经常性的围猎进行,既增加了物资,又训练了军卒的射杀技能和整体战术水平,其乐亦寓此中,而无单纯的军事训练;后勤制度,辽代前中期军队出征不备粮草,而采取现行抄掠的所谓“打草谷”办法,由“正军”1人随从家丁2人中的1人专事之,其他军用物资全部由正军士卒自备。可见其训练和后勤制度民族特色,不同于中原。辽朝军骑兵为主,每个正军1人自备马3匹;还有马以供它用,多时达百万匹,甚至数千万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