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2001年3月版初中《语文》第三册,对杜甫《春望》中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注释为:“由于战乱,国都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局而流泪,鸟也因人世的离别而惊心”。这条注释,一反传统的“旧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两句诗的传统注释是:诗人感伤时局,见到春花禁不住悲怆流泪,怨恨亲人离别,听到鸟鸣禁不住魄悸心惊。这种注释,源于北宋的司马光。《迂叟诗话》:“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意即是诗人见春花而流泪、闻鸟鸣而心惊。后人大多沿用这种说法,逐渐成为一种传统说法。且人教版  相似文献   

2.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三首光辉诗词的发表,令人喜出望外,反复诵读,益增无限崇敬与缅怀之忱。他老人家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光辉思想却永照人间。《贺新郎》词未标题,但从写作年代和词末的“重比翼,和云翥”来看,分明是写给他的亲密战友、亲爱的夫人杨开慧同志的。词作于一九二三年深秋或初冬,因词中有“霜重”二字可证。“挥手从兹去,更那比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词一开头就把战友、爱人之间的离情别态,生动地描绘出来了。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友人》有“挥手自兹去”之句,毛主席借用而换一字,虽然同是写离别,情调却大不相同。我们把李白的“挥手自兹去”和《送友人》诗中的“孤蓬万里征”、“落日故人情”联系起来看,可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课下对“别枝”的注释是:“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原来在古代没有“另”字,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并不妥当。因为讲不通,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词义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别…  相似文献   

4.
简简单单的一个“一”字,在诗人的笔下,却能铺排出多姿多彩、兴味盎然的“一字诗”。古人做诗,最忌同一首诗中字词重复,而“一字诗”却是要“一”字多次乃至十几次反复出现,不仅不能有重复与拖沓之感,而且诗的内容还要与一定的事物相应。这本是难而又难的事,可是,古代一些名家却竞相玩起“一字诗”来。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有一次外出访友,来到江边渡口,可是渡船刚刚离岸,于是苏东坡便喊船家驶回来,接他上船。船上的人都认识这位大诗人,笑着起哄,故意为难他,让他即景赋首诗,诗中必须含有十个“一”字,然后才能接他。苏大学士无奈,只得应允。只…  相似文献   

5.
《苏秦始将连横》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学术界对这句话中的“秦”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的是秦国,如刘忆苎在《战国策选讲》里解释道;“他(指苏秦)既不满意家人的态度,但又不敢怨恨他们,而把造成这种情况的罪过归于秦国不采用他的建议,以致不能‘衣锦还乡’,博得家人青眼。”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个“秦”字指的是苏秦自己,如杨公骥在其《中国文学》第一分册里译为:“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呀。”此两种意见,孰是孰非?我认为当以后者为是。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首句“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向有两种解释之争,一曰“别一枝”“另一枝”“斜枝”,源于俞平伯;一曰“离别树枝”源于朱光潜。但细味都牵强:习于博察的人们都知道,鹊巢从来是筑在主枝的叉丫  相似文献   

7.
《同学》2006,(6)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离愁别恨, 是一个说不尽的题材,其情之深,恨之切,正像南朝江淹所说的“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现代人如古龙则说:“离别是为了相聚。”在离别的话题上,古人比较伤感,现代人则比较理智,这原因主要是科技将我们相互之间的距离拉短了,拉近了,所以离别更不像古人那样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一别就是千年。我们现在的离别,自然也是要有些伤感  相似文献   

8.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简介: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后代对其有“杜少陵”“杜工部”之称,其诗因反映当时的现实社会人生,故有“诗史”之称。“奉儒守官”(《进雕赋表》)是杜甫的人生志向,但他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大半生困顿、潦倒,因而对世态人情的感受很深刻。诗歌创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相似文献   

9.
离别,是人生亘古的话题。悠悠岁月里,离别诗是诗人们抒发离情别恨、离愁别绪的载体。教材里自然也有一定数量的离别诗。然而,学生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 ,课文对“别枝”的注释是 :“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 ?原来古代没有“另”字 ,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语境下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很不妥当。因为不通 ,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 :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 ?词意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 ,“…  相似文献   

11.
也说“明月别枝惊鹊”●重庆永川水绍韩宋代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前句中的“别枝”一词,名家所训分歧,致使句意不一。一、训“别枝”为“离别树枝”朱光潜先生云:“‘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  相似文献   

12.
初读李商隐的《无题》(想见时难别亦难),被诗中描写的男女悠悠不尽的思恋和忠贞不渝的爱情而感动。可在读首联两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时困惑起来:在我国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古代诗词,在抒写离别愁绪时,总是喜欢用凄惨悲凉的深秋之景来渲染,而《无题》却是用暮春之景来烘托,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五册第七单元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的“恨”,课文的注释和教参对这一句的解释是:恨天亮得太慢。也就是说,课文的注释和教参都把“恨”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恨”,而没做翻译。我觉得此文中的“恨”应作“遗憾”讲。本来诗人急着赶路,归思急迫,可是晨光微弱,天还没有完全亮起来,实在是遗憾。这样解释才符合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百里溪 《成才之路》2011,(32):3-I0001
“人”字两笔,一撇一捺,笔画虽少,却不好写。 从书法角度讲,字的笔画越少,越难写。 从社会学角度讲,“人”字两笔,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5.
翟少华 《现代语文》2014,(11):74-75
杜甫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政治抱负,至死不渝。然而,多重深刻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安史叛乱,"万方多难",诗人也被卷入社会底层,离乱飘泊,而壮志难酬。756年,杜甫在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叛军俘获,带至沦陷的长安,次年三月写作《春望》。全诗感时恨别,哀愁蕴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触景生情。  相似文献   

16.
“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是每个时代人们对离别的共同感受.对于多情善感的诗人们来说,离别就尤其触动他们的情怀.灞桥折柳.长亭伤别,自古不尽的相思别离之泪,衍化出绵绵不绝的送别之诗.盛唐诗坛气象万千,送别之作亦佳什迭出.名篇璀璨.然而万语千言别离之情,似乎都不出这样两句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它的作者,便是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的盛唐诗人王维.王维给后人留下了70多首送别之作,其情其态,都显示出有别于其山水田园诗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恨别》及《送别》两首诗作入手,通过对比,分析了拜伦与席慕蓉所作离别诗的相似之处。得出,两首诗歌都巧妙地运用了时空贯穿的方法来叙述离别的画面;在诗中将情感交织起来刻画离别的复杂心境;并从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缩短了诗人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体现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诗人表现伤别之情的手法却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人们都把我说成是最小的正整数,用古人的话讲是“数之始”。其实,我是汉字中最简单的字,由我组成的词和成语多达数百个,这是因为我有十多种解释的缘故。我和其它数是一家人,你们要一视同仁(这句中的“一”是“同一”的意思)。最小的正整数一名最小的自然数(句中的“一”是“另一”之意)。别看我小,可我经常被诗人用在诗中,如  相似文献   

19.
和父亲的隔阂、对父亲的怨恨,产生于儿时。但也正是那时的隔阂和怨恨,造成了我终生无可挽回的悔恨。那时我还年少不经事,只是偶尔听村里的长辈们说,我父亲是个狼心狗肺的坏家伙,他昧着良心抛妻弃子,就是为了包“二奶”最后干脆带着别人的老婆私奔快活去了。也就是从那时起,在我的记忆中就一直没有父亲一个完整身影,有的,只是提前被岁月煎熬得衰老的母亲那没日没夜含辛茹苦的奔波和劳碌。  相似文献   

20.
宋代词人借“恨”这个简单的字,在词作中表达了自己的离情别恨,爱恨情仇和失意怅惘。将个人感情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这个字的语义表现出种种的多样性。对不同作品中“恨”语义的解读,有助于更好的品味词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