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胡风文艺思想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原因在于:一是受西欧浪漫主义和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影响;二是对厨川白村与苏联作协“革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接受。胡风认为浪漫主义应负载启蒙和政治双重功能,而左翼人士则力图把浪漫主义纳入纯粹政治轨道。  相似文献   

2.
作为左翼文学运动史上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胡风较早地对左翼文学运动中的现实主义理论及其左倾化理解进行了深度的反思工作,检讨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有助于深化对左翼文学思潮特别是现实主义文艺的认识。胡风的文艺思想一个鲜明的特征在于要求作家具有强烈的个体独立意识。胡风把“五四”的个性意识和战斗精神渗透到了现实主义理论内容的阐释当中。另一方面,胡风文艺思想非常强调现实主义文学的革命性、政治性以及阶级倾向性的意识形态诉求。胡风把“五四”这个复杂的文化政治事件整合进了革命主流话语的叙述当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处于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问的胡风文艺思想所导致的悲剧具备了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包含世界观、人生态度、文学创作方法三个层次的意义,主要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左翼内部文化思想斗争的产物。在新文学的历史任务、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上,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主导思想存在一系列分歧,自身也有明显的局限陛。  相似文献   

4.
胡风文艺思想,可以说是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学理论发展的杰出成就之一。“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现实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新颖独特的理论命题———重视作家创作的主体性,同时强调文学艺术的独立性,也是他文学主体论思想的理论性表达和进一步深化,是其文艺理论走向成熟和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他的一些观点颇富新意,表现出时代性、深刻性和思辨性等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革命-左翼文学”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强化了重视政治功利性和目的性等诸多特征。左翼文学和延安文学时期形成的创作功利观,影响了现代至当代几十年的文学发展,知识分子逐渐被边缘化。从“五四”新文学到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实现过程是一个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的“纯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月〉的态度》是由徐志摩执笔的《新月》发刊词。历来论者都把它视为“新月社”向左翼文学运动进攻的宣言和理论纲领。重新全面审视“新月派”,仔细研读“发刊词”,窃以为其并非如一般论者所说全部是针对“左翼文学”的 ,其实它对国民党当局维护的封建文学及封建复古派同样也有指斥。当然 ,其主要矛头指向了“左翼文学”则是无疑的。以往对“发刊词”认识的偏颇 ,一方面是因为《〈新月〉发刊词》正好出现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再度倡导之时 ,而“新月派”即“新月社”,其主要成员又有胡适、梁实秋等人 ,其政治态度、文艺思想与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依据新出版的(毛泽东文艺论集),对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两个有争议的重要观点提出了新的认识。(1)关于毛泽东的文艺批评观。文章阐明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等重视,是毛泽东品评作品的一贯要求,是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批评观和批评标准,而“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是毛泽东文艺论述中的“个别词句”,可以把它与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区别开来。(2)关于毛泽东的文学与经济、政治关系观。文章阐明政治“决定”文艺是毛泽东文艺论述中的不确切表述,而在总体上毛泽东是继承、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与经济、政治关系的唯物史观的。  相似文献   

8.
胡风理论局限的形成,与他的“大时代”感受与认识直接相关,同时,还可以追溯到他的左翼与非左翼截然对立而难以统一的观念及其笔下的社会庸俗学表现等方面。但是,鲁迅的影响是胡风成为左翼文学批评家更为重要的“根”,在“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关系的认识上,他与瞿秋白、周扬是有根本差异的,他的声音始终与左翼批评家的“共识”存在相对抗的一面,这对于他的批评理论建构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就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0.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1.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态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2.
胡风事件的举足轻重作用的三次论争,同时也构成了文学在40年代发生意识形态转折的三个关健环节,因此,胡风事件的历史根源也可以表述为胡风与文学意识形态转折的碰撞。文学的意识形态转折以40年代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为发端,在与胡风论争的左翼主流派一方,民族形式的讨论实际上就是以《讲话》为集中体现的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酝酿成熟的过程,这就自然决定了胡风与左翼同仁的思想分歧具有意识形态的严重性质;40年代中期的“主观”论争以胡风和“才子集团”共同发起重庆反教条主义运动为起点,他们的本意是响应延安整风,但由于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逻辑的错位,实际上变成了对《讲话》的不自觉冲撞,因而他们反而成为由胡乔木主持的、名至而实不宣的重庆整风的对象;1947、1948年的香港批判是将1945、1946年对胡风的缺席批判公开化,同时也是以《讲话》文艺模式全面改造和规范文艺运动的意识形态询唤的发出和示范,而胡风则以《论现实主义的路》这一答辩表明,意识形杰对其的询唤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3.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和对胡风的政治清算有一个渐次升级的过程。其中,在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中,胡乔木起了重要作用。1945年10月,胡乔木随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后逗留重庆,借批《论主观》来清除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1948年香港的《大众文艺丛刊》对胡风发起的公开批评,也得到了胡乔木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头两年,胡乔木多次奉命找胡风谈话,试图解决其思想问题,他还借舒芜发表自我检讨文章的契机,组织过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文章。《人民日报》转发了舒芜的自我检讨文章,胡乔木亲自加按语,第一次正式公开提到“以胡风为首的一个文艺上的小集团”,事实上为后面的文艺批判定了基调;1954年之后的对胡风大批判过程中,胡风写给舒芜的私信被披露直接导致了胡风问题升级为“反党反革命”问题。这件事与胡乔木建议写胡风的宗派主义的文章有间接关系。但是,对于把胡风及与胡风问题有牵连的人定性为“胡风反党集团”,胡乔木是不赞成的,并在毛泽东面前替胡风作过申辩。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敏感话题。本文将胡风关于这个话题的论述梳理为四个要点:艺术的生命是时代的生命所给予的。现实人生正是政治,政治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政治不能替代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并在具体分析中显示出胡风文艺思想的独特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论证和分析了作为胡风文艺思想灵魂和核心的“主观战斗精神”。认为胡风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建立了以有主体为特征的现实主义的思想体系,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规律做出了独特的思想探索和理论解答,深刻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审美反映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胡风文艺思想的历史反思与考察,较为详备地探讨了胡风历史悲剧的政治、思想、个人的原因。从而确信,文学探索的路应是多样的,它与生活之路一样丰富,文学应该有正常的的氛围与环境。  相似文献   

17.
“左翼文学本身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是没法用一个人、一种倾向、一种理论对它做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界定的文学。”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是由多种成分和力量汇合而成的文学运动,从“革命文学”的倡导到“两个口号”的论争,始终激荡着内在的差异与张力。因此,我们不论是对左翼文学做出一种批判还是对左翼文学做出一种肯定,都必须在差异当中来思考左翼文学,而不应该笼统地用固定的观念去综合。  相似文献   

18.
胡风的文艺思想比较复杂,来源也比较多。他既受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也受过资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影响。在资产阶级文艺理论家中,对胡风影响最大的要数厨川白村。胡风曾说,早年有两本“没头没脑”将他淹没了的大书,其中之一就是《苦闷的象征》。厨川的创作理论,曾帮助他“清除了(抵制了)拉普的庸俗社会学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中,除经典作家的著作外,普列汉诺夫等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对他影响也较大。但我以为对胡风文艺思想起决定性影响的,莫过于鲁迅和冯雪峰。胡风说:“由于鲁迅的实践,我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凭着实感的。”胡风正是通过鲁迅的实践而接近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的。冯雪峰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和胡风一起秉承着鲁迅的遗产。但由于冯雪峰一度处于领导的岗位,并和胡风有着亲密的友谊,他的文艺观点对胡风的影响也很深。故欲研究胡风文艺思想的来源,首先要剖析这两个人对胡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师院学报》第一期,以《解放思想探索现实主义发展规律》为题,发表了该院举办的现实主义问题学术讨论会的情况综述。其中谈到批判胡风的问题时,有以下三种意见:一、胡风的文艺思想中有错误的东西,批判是应该的,但批得过头了,搞成政治运动更是错误的,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坏作用,实际上胡风的文艺思想和有关现实主义的论述,今天也还有可借鉴的地方。二、胡风文艺思想当然不会完全正确,但基本上是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不是唯心论的,其核心是从实际出发,写真实。他的“主观战斗精神”实际含义是化客观的物质力量为主观的精神力量,是对创作中作家主观的创作热情和创造精神的强调。我们今天讲的写真实,没有超出胡风当年讲的  相似文献   

20.
胡风的文学批评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这从胡风所认同的文化断面的价值观来观照,可以发现,胡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观的三大文化支点分别是以“五四”为代表的新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叛逆、由“人的解放”导向“社会的解放”的认同和“主观战斗精神”高扬。由此决定了胡风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核心是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