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井冈山红色遗产除革命遗址、遗迹、文物等之外还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资源.把井冈山红色音乐资源引入高师器乐教学实践中去,对井冈山红色资源的收集、保护、研究、传承和推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学生通过接触和学习这种包含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的红色音乐启发其内心积极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追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革命情操和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2.
吉林,一片由无数英雄勇士用血肉之躯奋战过的红色土地,具有十分丰富的红色资源。思政课是在高职院校中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善于运用丰富的吉林市的红色资源,将其有效地融入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指引大学生的理想,坚定信仰,并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因此,探索怎么样将吉林市的红色资源有效地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让信仰迸发出新的活力,是当代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吉林市红色资源融入地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吉林市红色资源在地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并对如何将吉林市红色资源融入地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中提供有效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3.
红色资源作为提升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一大助力,在我国多数高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均有着具体应用。由于红色资源存在着较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因此在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中进行红色资源的引入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同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工作具有着推进作用。海南省红色资源较为丰富,因此积极开发研究海南省红色资源,对于红色资源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存在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基于此,浅析海南省地方红色资源引入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鲜明的优质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忽视的思政育人功能,因此,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学校思政教学有效融合至关重要。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能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发挥其思想引领和道德熏陶作用,为提升思政教学质量铺就鲜明的中国底色。张珊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一书,对思政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样态、功能、发展境遇及建设方式等进行了系统阐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广西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提高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认知、完善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网络平台、优化本土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环节等对策,推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广西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与时代育人目标的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6.
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一门关键的思政课程,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目标的灵魂课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要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准确把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突出特色,强调实效。精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概论”课实践教学,厘清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选择,红色文化资源与“概论”课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开展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真正改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思政课效果。  相似文献   

7.
地方红色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合力的重要载体。笔者试图从充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提升地域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度,利用新媒体形成育人合力等几个维度,探索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以达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张革英  王串 《大学教育》2022,(1):100-103
文章从价值逻辑、现实逻辑、实践逻辑三个维度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进行了以下探讨:首先分析了红色资源的思政教育价值,其次分析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困境,最后提出高校应畅通供需对接的教学互动通道、创新多元化思政教学模式、搭建校内外协同合作的思政教育平台、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及对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反思,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拥有众多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本土红色文化的熏陶,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本文分析了将辽宁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构筑思政教学顶层设计、整合思政课红色文化资源、优化思政课育人载体等方法,以期丰富高校思政课内容、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红色资源含有很多革命事迹、人物,最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在精神层面上,与大学思政课有着紧密联系.借助红色资源,实现对大学思政课的外化以及内化,为大学思政课提供良好的载体;借助红色资源,在大学思政课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生活化教学等诸多方式,丰富大学思政课的开展形式.另外,在大学思政课中应用红色资源不能脱离历史,但不局限于史实,需要给学生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分析大学思政课中应用红色资源的可行性以及有效路径,希望对提升大学思政课的实际效果有让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思政课教学融合红色文化资源,对提升思政教育的政治向度、思想高度、教学温度、拓宽教学宽度、建设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发挥思政教育育人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教育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功能。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红色资源融入其教学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对甘肃红色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现状的调查分析,从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顶层设计与资源开发、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共建红色基地实现协同育人三个方面探讨可行性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红色旅游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历史、红色文化,具有极强的教育性,是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思政课理论教学效果、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和途径之一。红色旅游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从提升思政课教师运用红色旅游资源组织实践教学的素养、建立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完善评价主体结构等方面入手,发挥好红色旅游资源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4.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是辽宁精神的红色血脉、红色基因和红色标识,也是思政课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教师应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选择、运用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对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红色资源包含内容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信息方面的。在物质方面,如利用革命旧址、遗迹文物来表现。在信息方面,如:文献、影像以及相关的红色歌舞、标语等。在精神层面上,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以及延安精神等。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借助红色资源实施教学能产生较大积极作用。一、借助红色资源开发历史课程的意义(一)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一般利用教科书、相关的历史图片为学生加以呈  相似文献   

16.
胡俊 《甘肃教育》2023,(18):15-18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既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又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课活起来,是笔者对于思政课教学创新的课程观和方法论。在网络育人环境下,笔者探究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方式;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案例融入课堂教学;通过课程设计融入实践环节;创作相关视频作品,通过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去拼搏奋斗。黄冈红色文化深沉厚重,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十分必要;红色文化资源是天然的思政课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条件便利,意义重大。将黄冈红色文化融入到高职思政课的理论教学、课内课外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各个方面之中,提升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让红色基因融进青年学生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8.
红色资源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典范,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为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将红色资源有效融入教学设计中,打造“大思政课”,通过顶层规划、多方协同,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思政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9.
在新形势下,运用黄冈红色文化资源对高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黄冈红色文化是高职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中丰富生动的优质教育资源,我们应当将黄冈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体系中,并不断探索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使高职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形式及精神内核,决定了其具备赋能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逻辑合理性。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受资源转化利用客观条件制约,存在有机融合难点,亟待完善效能评价体系。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原则,通过丰富与教学相契合的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打造虚实相融的教学生态,构建以大数据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