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与校园安全文化貌离神合、形散神聚: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则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吴波 《华章》2007,(6):125-125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既是中海石油自身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新形势下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通过不断完善企业安全文化系统工程及其管理体系,将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去认识,依靠安全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整体安全文化素质,让"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时空、每一个环节,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能源生产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大力推广"本质安全化"理念,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3.
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是一种"学校精神"。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需要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形成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同时又会对处于这种环境中的所有人产生无形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安全文化的构建需要载体的支撑,安全理念、环境、氛围与载体是相辅相成的。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成,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伦文化以"人之为人,别于禽兽"作为先天预设,拟亲化过程使人伦秩序外推、拓展,并作为后天的社会关系范式而具有"伦理"与"道德"相统一的本质.人伦关系与人伦结构的认知、人伦原理与行为规范体系的构建和个体德性的建立与示范过程,揭示了"伦序"与"人理"相统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统一、"本体"与"本质"相统一的德育本质.中国人伦文化传统的德育本质及其功能,在当今的德育实践与建设中仍有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娟 《教师》2013,(11):31-33
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平安取胜、群体参与和系统构建"。然而,当前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如"重制度轻落实、重个别轻整体、重形式轻教育"等问题。树立安全观念、建立安全机制、加强安全教育是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的育人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现状以及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论文分析了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内涵,指出了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重点从构建"以人文本"的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创新实验室安全文化活动载体、提倡学生自我管理以及加强"实验室安全"课程建设等多方面着手,设计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路径,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构建和谐校园意义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规划正式确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各个领域都在积极构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高校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推动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化校园,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建设发展的前提,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已成为高校工作者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该文从安全文化内涵入手,阐释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本质,将实验室安全管理上升到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层面,依托天津大学"实验室安全文化月",进一步阐述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举措,力图转变管理方式,并由此建立一套长效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宿舍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情感交流、言行互动的主要场所,宿舍文化是高校校园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温馨、健康、合理、有序的宿舍文化是"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本质体现;高校宿舍文化的合理构建是提高学生素养,培育学生情操的窗口,也是文化育人的体现;立足于"以人为本"视阈,探讨高校宿舍文化的内涵,系统分析宿舍文化在美育与德育等方面的育人作用,最终落脚于对宿舍文化育人功能实现途径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化软实力建设对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有着潜在的重要影响,对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对文化建设和提升软实力的思考,提出"高校安全管理软实力"的概念,辨析大学文化与"高校安全管理软实力"之关系,论述大学文化建设对"高校安全管理软实力"构建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化安全已经成为国家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网络文化安全体系是国家文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应有之义。作为网络文化生产环节的"把关人"网络编辑在构建网络安全体系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大力提升网络编辑的网络文化安全素养,方能真正发挥网络编辑在网络文化生产过程中的"守门员"职责,而要提升网络编辑的网络文化安全素养,就必须把文化安全意识写进网络编辑职业规范,让文化安全素养成为网络传播单位对网络编辑的重要考核指标,并逐步建立监控和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将杜邦安全管理十大理念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做了对比,提出高校实验室本质安全化过程中,需要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根据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提出"四保证一降低"的实验室安全保证体系:即层层完善的领导机构是保障实验室本质安全的组织保证;高素质的实验室管理队伍是保证实验室本质安全的人才保证;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保证实验室本质安全的重点;浓郁的校园安全文化是保证实验室本质安全的重要外部环境;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预案是降低实验室安全事故损失的有效方法。从而形成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定模式。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5,(55):20-21
安全生产,说起来只有四个字,但要想真正保障安全,却要付出很多。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离不开安全。安全生产事关人的生命健康、社会安定与和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安全形势严峻,事故起数、人员伤亡数居高不下,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应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追求的目标是实现本质安全。关键就是安全培养意识,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只有人的安全意识增强,才会降低或避免安全事故,强化"以人为本","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电力企业信息安全文化的构建,从提高员工信息安全意识和建立信息安全管理规范两方面入手,提高员工信息安全意识,可以形成统一的信息安全理念和"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信息安全文化氛围;建立信息安全管理规范,让信息安全文化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通过企业信息安全文化的构建,提高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先进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是防止"和平演变"的安全屏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因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应具备民族性、开放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教育部及上级主管部门多次强调,要围绕"文化安全智慧安全"这一理念推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新时期校园安全管理不能仅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而应提升到文化建设的层面。那么如何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构建人本化、精细化、园本化、常态化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笔者谈谈近年我园的一些做法,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安全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同时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实现本质型安全生产,维护职工的生命权益,是煤矿安全工作的根本目标,进一步增强安全宣教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提高员工队伍的安全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新的环境下,加强安全思想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通过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实现本质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和谐小区的过程中,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小区文化的建设。一个和谐的小区就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天堂。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建设等三个层面上,构建安全、宁静、整洁、舒适、方便的小区居住文化;营造充满"邻里感"与"家园感"的温馨居住氛围;在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文活动中构建起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小区。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客观评价高校校园的安全文化建设状况,降低高校事故风险,从安全精神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以及安全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构建了大学校园的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联合熵权法与可拓学理论,建立了高校安全文化的熵权可拓评价模型,并运用到某省属高校校园的安全文化评价中。结果表明,待评价高校的校园安全文化等级为II级,安全文化水平为"较好"状态,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合;基于熵权的可拓学理论能够实现高校安全文化水平的客观评价,有利于促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照耀文化软实力成长的明亮灯塔,其本身也是一种强大文化软实力。走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只有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和本质,着力构建国家文化高地,坚定不移走"科学跨越"的文化之路,切实担负"以文化人"的历史使命,才能解决文化软实力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么发展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从而开创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