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守卫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32-34,38
论述了《阿Q正传》的主题及阿Q的形象,分析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特征。对一些流行看法等提出了商榷。认为电影《阿Q正传》背离了小说的主题,歪曲了阿Q的形象。提出了《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2.
精神胜利法原本是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核心人物阿Q所经常运用的从精神上战胜各种困难的方法。鲁迅创作该人物形象的重要目的是在于揭示国民弱点或者说国民劣根性,从而达到唤醒广大国民、改造国民性的目的。随着从心理机制以及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等角度对精神胜利法解读的增多,精神胜利法逐渐脱离具体的人物而具有了更为一般的意义。区分特殊意义精神胜利法即阿Q式精神胜利法与一般意义精神胜利法有利于发挥其在生活压力日益巨大、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的当代社会中维护人们心理健康的功能,也有利于更好地解读《阿Q正传》这部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典型,阿Q主义(精神胜利)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对阿Q主义(精神胜利)源流的考察几乎贯穿了《阿Q正传》研究的始终。我认  相似文献   

4.
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着力刻划的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对于文学典型如何认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九五六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一文中,在阿Q精神胜利法典型性问题上大胆地提出了新见解。他说:“阿Q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如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自诞生以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么产生的?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它什么时候会消亡?它反映了人的自然属性还是人的社会属性?吕俊华同志的《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内涵和心理内涵》一文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其作了解剖和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开拓了《阿Q正传》研究的新领域。但我们认  相似文献   

6.
杨前 《时代教育》2007,(8Z):74-74
在《阿Q正传》中,鲁迅是从胜利和失败两方面来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的。所以,阿Q精神胜利法的属性,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看,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在《阿Q正传》中,鲁迅分明是从胜利和失败两方面来描写啊Q的精神胜利的。所以,阿Q的精神胜利的属性,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看,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1阿Q精神的实质从阿Q精神胜利法的失败中,可以看到,他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能在精神领域发挥作用,只解决自尊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问世之前,虽然精神胜利法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已普遍存在,但是谁也没有提起过它,谁也不在意。人人习焉不察,听之由之。《阿Q正传》一发表,不少人惊悚了,不少人栗栗危惧了,不少人惶惶然了,更有不少人因鲁迅的这一振聋发聩的发现而引起了深省与反思。后来,“阿Q相”、“阿Q主义”、“阿Q精神”之类以阿Q的名字来命名的特殊词汇广为流传开来了。它们的神髓与内核,都是精神胜利法。十九世纪时有位理论家说,莎士比亚“剧本中有许多东西,可以作人类心灵方面的新发现;他的文学活动把共同的认识推进了好几个阶段”,并认为“这就是莎士比亚所以拥有全世界意义的原因”(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认识《阿Q正传》的价值。《阿Q正传》开掘出来的这种当时在社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典型,阿Q主义(精神胜利)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对阿Q主义(精神胜利)源流的考察几乎贯穿了《阿Q正传》研究的始终。我认为,这种考察对研究《阿Q正传》是有裨益的。对阿Q形象首先予以注意的是茅盾先生,他认为:一、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通讯》《小说月报》13卷第2号)二、“‘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的普遍弱点的一种。”(《读<呐喊>》《文学周报》91  相似文献   

10.
朱德民、郝胜道二同志的《阿Q精神之我见 》一文(以下简称《我见》,载本刊1981年第1期),试图“从逻辑的角度”,肯定“阿Q精神应包括积极的一面”,不赞成全盘否定阿Q精神,认为“把阿Q视为落后的农民”“未必妥当”;“从事实的角度来讨论阿Q精神”,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那个时候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斗争方法,是一种朦胧的自发的革命倾向,是精神的反抗”.这些观点,前者是对过去有些鲁迅研究者相同观点的发展,后者则基本上重评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应当说,《我见》对于《阿Q正传》这部“旷代的文章”(郭沫若语)的某些问题的看法,是比较新鲜的,这种大胆求索的精神也是值得欢迎的.可是,掩卷深长思之,尤其是重读《阿Q正传》之后,却不能不令人感到,《我见》之论,新则新矣,然而远远难于引人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1.
阿Q,是鲁迅先生在他的闻名中外的《阿Q正传》中所塑造的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鲁迅先生所描写的阿Q的典型性格中的最重要的特征——精神胜利法,已成为全国人民照看自己遭受封建思想毒害的镜子,启发自己同剥削阶级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一个重要武器.但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什么呢?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作了大量研究,得出不少看法.这些看法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部分实质,但总未能作较全面的概括.本文想试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小说书廊中,阿Q的知名度可谓极高,他自1921年12月4日在鲁迅的笔下现身之后,当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阿Q正传》称得上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属于过去,同时也属于将来;不仅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印度著名作家班吉纳有言:“阿Q只是名字是中国的,他的‘精神胜利法’却是全世界各国被奴役的国民所共有的。”理解阿Q这个“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显然离不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并非以滑稽和哀怜为目的,而是通过塑造阿Q,去探“国人的灵魂”,以指明“国民的弱点”——“精神胜利法”,从而给读者开辟了一条反省之路。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篇不朽杰作。主人公阿Q身上体现的“精神胜利法”妇孺皆知,“阿Q精神”成了“自以为是、自我满足”的代名词。然而,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阿Q名称中字母“Q”的读法。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的研究讨论主要是围绕着这样的三个问题:阿Q是一个怎样的典型;精神胜利法的阶级性及产生的根源;如何理解阿Q的“革命”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讨论的重点。这个问题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就广泛地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问题的症结诚如何其芳在  相似文献   

15.
记得当年我在高中读书时,慕名读过《阿Q正传》,读后觉得小说挺幽默,阿Q这个人很好玩,像个小瘪三,至于阿Q能进入世界文学画廊,我有些茫然,心中不免有“名不副实”之感。大学高年级听李何林开“鲁迅专门化”讲《阿Q正传》,仅“精神胜利法”就讲了五课时,当时深为李先生博大精细的学问所折服,阿Q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也站了起来,同时也为自己过去因没读懂《阿Q正传》就妄加褒贬而惭愧。当我步入中学讲坛后,《阿Q正  相似文献   

16.
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表以来,由于其对“精神胜利法”这一现象的精湛概括,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阿Q性格的核心便是“精神胜利法”。但从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主动性来衡量,从阿Q本人的言行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阿Q的性格核心是投机心理。  相似文献   

17.
在《阿Q正传》研究和评论中,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大家反复争论的阿Q是什么典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何物、从何而来,阿Q的"革命"是何性质.小说的意义何在等问题,都应以这部杰作"成因"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重要前提.鲁迅在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写过一篇《阿Q正传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阿Q死因探源     
读过《阿Q正传》的人无一不对阿Q最后的无辜被杀感到震惊,并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慨叹:精神胜利法真是害死人!但我以为,阿Q的死固然是由于光头老把总的诱供,也与他的懵懂无知、喜欢张扬的个性有关,若要说阿Q的死因就是精神胜利法,是缺乏根据的。  相似文献   

19.
小说人物     
《现代语文》2005,(6):12-12
小说是文学宝库中弥足珍贵的一份财富,小说人物是这份财富中最熠熠闪光的部分。《水浒传》里,一百单八将形象各异,栩栩如生;《阿Q正传》问世后,阿Q成了“精神胜利法”的代名  相似文献   

20.
<正>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笔下的阿Q形象。阿Q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一、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几千年来封建文化背景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