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论小节     
中国有句成语,叫“不拘小节”。很多人信以为真。以为大丈夫志存高远,应该不拘小节。孰不知,小节的影响对人是巨大的。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向记者说,他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一生最主要的东西:要谦让,爱卫生,东西要放整齐,  相似文献   

2.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它的用法。这与它的语境义有密切关系。所谓语境义,就是指词语在上下文中所使用的意义和具有的感情色彩。由于一些成语所含有的"语境义"从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常常让人把它们当成不含"语境义"的一般成语对待。这样就容易使运用这类成语的人发生误  相似文献   

3.
在大陆境内最先运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已不可考。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词是日本人做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风地将广告词与成语  相似文献   

4.
2014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有12套对成语进行了考查,共考查34条成语,其中,使用错误的成语有20条。命题人在试题中共设置了四大陷阱,考生在解答时需细心辨识,现对这些成语试题作如下透视:1.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意蕴理解上的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的意蕴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如:  相似文献   

5.
成语与名人     
成语是我们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或短句。大多数成语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怪不得老外学汉语最怕的就是成语。其实成语也很有趣。成语也造就了很多名人,有些名人也与成语息息相关,有些人因成语而流传千古。比如孙山(名落孙山)、墨子(墨守成规)、叶公(叶公好龙)。下面就与成语息息相关的一些名人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6.
不可望词生义的日语成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丽 《铜仁学院学报》2008,10(4):104-106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现代日语成语中可以看到大量汉语成语的“影子”,这就往往使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在学习、研究日语成语时陷入“望词生义”的误区。本文从日语成语的概念、来源分析了日语成语特有的意义,进而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日本民族。  相似文献   

7.
在中日两国人民漫长的文化交流中,日本人不仅借用中国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而且还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包括不少汉语成语谚语。但这些成语谚语在日语里并不是以汉字形式出现,而是被日本人译成了日语,以日语的形式表达。本文就这一类成语谚语的出处和喻义进行了分析,并就翻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俄语中的修饰性成语主要描写评价人或物的特征或性质,是俄语中最具评价意义的语言单位之一。本文拟就修饰性成语的形态结构和语义特征做一分析,以期对俄语成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林长福  余平 《高中生》2008,(22):65-66
历年高考的语文试题中,成语已成为必考内容。应对成语试题,应试者需要掌握相当数量的成语,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综观近几年的成语试题,几乎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陷阱,因此应试者还必须具有识别试题中陷阱的能力,否则一不留神,就会掉入出题人设置的陷阱中。  相似文献   

10.
韩延明 《学语文》2010,(4):53-53
往年,伴随着盛夏的到来,一个使用频率很高、误用频率也很高的成语就频频出现,这个成语就是“七月流火”。在此。笔者不惜笔墨,对这一成语的使用情况加以赘述,以期更多的人能准确理解这一成语,以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相似文献   

11.
成语辨析是近十年各地高考一直考查的内容,也是高三师生的复习重点.而在近几年高考成语题中频繁出现了一个考点,那就是多义成语.这类成语本来是多义并存,但在流传、使用过程中仅剩一种意思为人熟知,这样就导致考生在做题过程中对这类多义成语“顾此失彼”.所以,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中,我们应留心总结这类成语的完整意思,以便轻松应对高考.  相似文献   

12.
一、当前成语考查的误区及其对教学的误导1.题型"模式化"。目前,稍稍留心就会发现,各层各级、各种各样的语文试卷的成语考查分量很重,然而题型基本仍在沿袭传统的模式,主要是"成语补充、归类列举",如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按写山水、写人……的要求归类,写出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写出赞美人物高尚品质的成语。唯一的应用题就是"用成语造句"或"成语填空"。题型陈旧、单一死板,"模式化"严重。  相似文献   

13.
在大陆境内最先运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已不可考。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告用语是日本人做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  相似文献   

14.
“美国西点军校学雷锋”本是1981年的一则愚人节新闻,是假消息,李竹润看到后,不明就里,信以为真,把它写进新闻写作教材,自此雷锋叔叔走向了世界!30多年来,这被很多人引以为豪;如今,李竹润的认错,估计有很多人不能接受。  相似文献   

15.
倒着看世界     
呆——望之似木鸡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会用一些成语,语句虽短,可是这短短几个字却能充分表达我们的心意,极其传神。成语人人会用,但是谈到它的出处,就叫人目瞪口呆。我每每听到人说起某某成语是出自佛经,某某成语是来自《诗经》,都万分惊讶,实在没想到平日随口说的一些句子,竟然源于这样伟大的经典。一日读《庄子》,读到一则小故事,赫然发现里面也有一句成语,等到把故事读完,这才惊觉我们平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以成语著称。举凡经史典籍、诗词美文、通俗文学、谚语、歇后语,无一不是中国成语的泉源。不管书面语还是口头语,典雅也好通俗也罢,成语总是少不得的。因为说话作文如果不用成语,就好比没放调味品的菜肴,败人口味。成语以简洁好记的语言,熟悉生动的比喻,世代流传,深入人心。有的成语甚至还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人生指南,颇能代表中国人的共同经验和价值观。然而,在感叹中国成语之丰富的同时,我也常常惊叹于它丰富的矛盾性。在这些“民族智慧的结晶”中,不乏意思相悖的教诲。有时,在同一个主题上,互相矛盾的成语竟然并行不悖。以生死为例…  相似文献   

17.
一、当前成语考查的误区及其对教学的误导1.题型“模式化”目前,稍稍留心就会发现,各层各级、各种各样的语文试卷的成语考查分量很重,(据说是加强语言积累)然而题型仍在沿袭传统的模式,主要是“成语补充、归类列举”。诸如“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按写山水、写人……要求归类,写  相似文献   

18.
刘段肖 《学周刊C版》2014,(8):219-219
“匪夷所思”这个成语.现在使用率颇高.文字中、口头上常能见到和听到。但大多数使用者都在成语前加上“令人”“让人”“使人”之类词.这其实是病句.成语中的“夷”含义就是平常,这里指平常人。成语含义是:不是平常人、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成语内已经有了“人”.岂能在成语外再加“令人”?  相似文献   

19.
自从美国电影《2012》公映后,有关古玛雅人历法及世界末日预言的传闻便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有很多人甚至对此深信不疑,并开始忧心忡忡。下面,我们就回顾一下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并且一度被杞人忧天者信以为真的末日预言,看看它们是如何不攻自破的。  相似文献   

20.
成语(或习语)、谚语和格言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语言,尤其是成语,不仅难于理解,更难于运用得当。然而能否正确使用成语、谚语、格言,往往是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标志。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如果完全不使用成语、谚语和格言,就会显得语言文字枯燥无味,缺乏文采,用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