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5年播映的《哈森与加米拉》是第一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新疆共创作完成69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以鲜明的地域经验、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在国内以及国际获得较高的辨识度.本文梳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以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播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研究统计了1949-2016年间358部少数民族电影,考察了少数民族电影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影片总体产量较少;题材的选取趋于保守和标签化;产业规模发展单一,进入壁垒变高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完善少数民族知识体系的构建,丰富少数民族电影制作和发行模式,从而促进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电影作为大众影像媒介,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记忆,通过屏幕表达民族情感、历史变迁,在传播民族文化、群族身份的追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955年,《哈森与加米拉》作为第一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共制作完成69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以鲜明的地域经验、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在国内以及国际获得较高的辨识度。本文梳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以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播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运用视听手段,在国家形象建构、民族文化互动、民族国家认同、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少数民族题材影像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且具有典型性,“十七年电影”时期利用意识形态建构突出民族交往;改革开放后立足“文化叙事”体现民族交流;二十一世纪以来着眼“多元”与“解构”的叙事方式表达展现民族交融。研究这一题材影像内容,有助于分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深化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解,对厘清“中华民族”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符号化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囿于民族元素和文化隐喻性的表达,一直处于市场边缘化的地位。在当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受困,全球多元文化和价值导向冲击的境况下,突出"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对"一体化"国家的认同构建,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该肩负起的担当和使命。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少不了人物语言的参与,作为叙事符号的人声话语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话语内容信息,其间体现和蕴含着少数民族的语言特色和习俗文化.民族题材电影中人声话语的艺术特点有:采用本民族语言;运用赋的艺术形式,陈述少数民族的历史、民间故事和习俗文化;使用比兴修辞手法托出本民族特色物象;穿插体现民族宗教信仰的祈福语言.  相似文献   

7.
大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形势下、基于国家和民族的长久持续发展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科普特种电影在我国是一种较新的科普教育方式,广受公众喜爱,目前正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充分利用科普特种电影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科普场馆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本文采用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结合作者的工作经验,对科普特种电影传播过程中的五个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利用科普特种电影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根据当前现状提出科普场馆应该遴选优秀的电影、电影宣传内容要吸引公众、大力拓展电影传播渠道、抱持服务心态以及如何使公众接受电影的建议。这对充分利用科普特种电影在我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这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电影精品提供了条件和优势.本文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历史的梳理与回顾,指出了其曾经的辉煌和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面向世界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哈萨克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史做了纵向的审视,将其分为开创、停滞、探索和发展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电影所呈现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哈萨克族题材电影与其他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相比,数量少,发展相对缓慢,要实现其真正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面临受众"解码"的障碍,少数民族电影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文化差异主要有宗教信仰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和风俗习惯的差异。探寻容易使受众产生文化冲突的方面,能够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哈萨克族电影《鲜花》是近年来少有的几部出色的民族题材的电影,影片在音乐、主角身份的变化、矛盾的设定与故事情节的设计上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影的共同体叙事往往聚焦于民族题材电影,其实中国灾难电影具有众多的共同体元素,却较少有这方面的研究。中国灾难电影具有血缘共同体、国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等叙事模式,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这些共同体叙事大多是交织在一起,体现出中国灾难电影共同体叙事的复杂性。中国灾难电影的共同体叙事也存在叙事冲突不足、叙事话语单一以及生态共同体叙事缺乏等。  相似文献   

13.
文章回顾了以少林寺为题材的影片创作,并分析了它们所体现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将影片《新少林寺》纳入中国电影大片的环境中进行考察,重点论述了影片的民族主义情绪、对佛教的表现,产业化的运作及营销手段,同时指出了影片在剧作、演员配置等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考察十七年间我国少数民族电影蜚声中外现象,通过对十七年间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分析,试图就少数民族电影文化内涵概念的辨析,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内涵建设与民族电影艺术文化诉求,并寻找未来我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新方法、新战略,期望推动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5.
打造华莱坞的关键在于电影中所体现的"中国性",这便意味着电影创作应以中国故事为基础,将中国故事的内涵多元的、立体的予以呈现。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又颇多天灾人祸的国家,灾难题材电影一直是国内电影工作者所热衷于表达的一个叙事方向,以《一九四二》、《南京南京》等影片为代表的灾难题材电影,不仅仅拓展了国人对历史的深刻记忆,同时又提供了新的角度让人们去思考和反思。可以说,灾难题材电影是中国故事的讲述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相关题材电影的发展,也遭遇到了很大的争议,人们对于此类影片对历史创伤的揭露、价值观的立场都有颇多评判。电影《一九四二》和《大河奔流》是诞生于不同时期的两部电影作品,同样讲述了历史上的中国故事,题材沉重。但两部电影拥有着不同的叙事策略,其对待历史的讲述方式也不尽相同。论文选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观、家国观、创伤记忆三个方向,对比了两部影片在呈现中国故事时的不同策略,并进而对此类题材电影在展示中国故事的方法上提出反思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电影是少数民族电影发展下重要的一支,建国后一直以阶级斗争、民族关系等为主题。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电影业有了新的面貌,一批导演开始跳出政治模式的框架,力求民族电影的多样化发展,从民族文化的本体出发,思考民族生存的困惑,而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中,文化冲突备受关注,《季风中的马》就是这类影片的典型代表,其中,如何与现代汉族文化共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态度也成为影片表现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其中现实题材影片规模也日趋扩大,内容覆盖较广。《搜索》作为其中少有的涉及到社会现实问题,反映媒体行业现况的影片有其特殊性。《搜索》中的内容与新闻业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完整地呈现出"叶蓝秋事件"舆论的生成和消退。《搜索》作为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对其呈现的舆论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评判其有没有起到培养公众对舆论的正确认识和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作用,并对以后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现象电影、粉丝电影逐步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二者所引领的粉丝文化也对我国电影生态的构建与平衡产生了重大影响。电影生态作为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性丰富,且与粉丝文化(或者说是受众文化)联系密切。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视角,本文从电影生态的概念、构成等基本问题入手,从电影创作生态、电影市场生态、电影舆论生态等多个角度,对电影生态和粉丝文化的辩证关系予以探究,试图呈现两者间相互作用、不断融合的互动机制,进而对当前的电影生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灾难片的生态危机意识与生态文明的影像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灾难片"是以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天灾人祸为题材的影片,一般渲染惊心动魄的灾难,以刺激观众的感官,也有的说明摆脱灾难的方法,体现人类战胜或躲避灾难的智慧,或宣扬非理性的宗教解救等①.灾难电影与童话一样都拥有幻想、游戏的核心元素,它是文化工业时代忧郁的童话.  相似文献   

20.
李小野 《大观周刊》2011,(14):122-122
《天上的草原》是以蒙古族为题材的一部电影,影片揭示了蒙古民族质朴宽厚的本性。这部电影的音乐分为五个部分(主题,打狼,离家,迁徙、终曲),本文针对第三部分“离家”的音乐做一些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