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本《玉篇》引《诗》非常丰富,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本文通过例证指出,在版本方面,这些引《诗》可以考证汉至唐前的《诗经》著述体制。在校勘方面,因原本《玉篇》为目前较早引用《诗经》的文本,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在辑佚方面,可以作清代三家《诗》辑佚的重要补充。在提供异文方面,可以为重新考察清代辑佚三家《诗》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考。同时指出,原本《玉篇》所引《诗》之经、传、笺文字与今传《毛诗》不同,除了有钞胥手误外,也存在顾野王为《玉篇》体例而故意改易传、笺文字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清代学者钱大昭、侯康、顾櫰三、姚振宗、曾朴五家综合各代目录学之成果,共补《汉书艺文志》"诗类"书目二十一部,其中鲁二家二部、齐二家三部、韩五家六部、毛六家十部。五家著作各有其侧重,从书目事实上反映了两汉四家诗的体裁特点和兴衰流变。  相似文献   

3.
《春秋左传诂》是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的代表作,在清代《左传》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左传诂》所辑《左传》旧注为考察中心,通过细致比对《左传诂》与宋儒王应麟的《古文春秋左传》、余萧客的《古经解钩沉》、严蔚的《春秋内传古注辑存》在辑佚条目数量、来源及文本等方面的异同,指出《左传诂》在辑佚过程中参考了王、余、严的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因袭了诸家辑本的文本特征,且辑佚条目亦欠完备。此外,学者多谓《左传诂》中的"杜同此""杜取此""杜本此"三条例为洪氏所独创,其实王应麟早已运用了"杜同""杜注参用"的形式。应该说,洪氏制定的条例直接得益于王应麟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存世朱士端《齐鲁韩三家诗释》抄稿本有三种,湖北省图藏本系手写初稿,上图藏本是手写再易稿,国图藏本则为清稿本,三本递衍之迹明显,然皆非最后定稿本.朱氏为清中期宝应学者,与当时名宿往来交游,师承切磋,对文字、音韵素有专攻.将之运用于《诗释》之中,使其书之研究视角开阔,取得一定成就.《诗释》对两汉经师和著作多有归派,并另撰有九篇专论.将专论与《诗释》比观,并分析《诗释》内容,可全面了解其三家诗学观,也可由此论定该著在清代三家诗学研究史中之地位.  相似文献   

5.
《商颂》究竟是商人诗歌还是春秋宋人作品,这是《诗经》研究中聚讼两千多年的学案。先秦典籍多将《商颂》视为商代祭歌,但汉初今文三家诗却认为《商颂》是孔子七世祖正考父赞美宋襄公的作品。古文《毛诗》则倡《商颂》为商诗之说。自三家诗式微、《毛诗》独行于世之后,历魏晋六朝至清代初叶,基本上是商诗说占据主导地位。清代中叶后今文经学复兴,今文经学家魏源、皮锡瑞、王先谦等人高举三家诗旗帜,力主《商颂》为宋诗。魏  相似文献   

6.
《全唐诗》不全,因为是康熙皇帝钦定的大书,清代学者看出问题,也只能有“成书不说”之叹。日人上毛河世宁先有《全唐诗逸》,我国自30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辑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检唐诗编要辑佚,辑佚需要鉴辨,鉴辨需要考证。前些年我作《全唐诗续补遗补》,近几年作《全唐诗续拾辨证》,都是在时贤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微尽绵薄,做一些鉴辨考证工作。精音癸级》引姚叔祥语有“辑唐诗非裙采难,鉴辨难”的论断。其实辑佚已不易,鉴辨自然更难。凡是投身于此的人,都有深切的体会。考证虽然不易,但是寻找证据…  相似文献   

7.
辑佚是以佚书、佚文的搜辑、整理为中心的文献整理活动和方法。清代是辑佚发展的兴盛期,清代《四库全书》的纂修、目录书的编撰、古经解汇编都与辑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清代学术最有功于中国文化的,是对古典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本文将主要论述清代校勘学家、辑佚学家臧庸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一、 臧庸的生平简介 臧庸初名镛堂,字在东,一字西成,号拜经,江苏武进人,生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卒于嘉庆十六年(1811),终年四十五岁。臧庸曾拜校勘学家卢文 为师,“遂通九经三史,尤明小学”(阮元《 经室二集》卷五)。这为他后来成为校勘学家和辑佚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臧庸的高祖臧琳,是康熙时的经学大师,著有《经义杂记》等书。臧琳的治学思想对臧庸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他初涉学术之门时,便产…  相似文献   

9.
论孙星衍的辑佚学思想、方法及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星衍是清乾嘉时期著名学者、文献学家。其辑佚不以量多见长,而以精审著称。所辑《仓颉篇》《括地志》《汉宫七种》《周易集解》等以辑文完备、体例合理、校雠精审在辑佚学史上影响深远。他所采用的取众本之长、合众人之力,以足本、善本为底本,通过扩大辑书范围不断补充佚文、力求完备的做法在今天的辑佚工作中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同时也是国学大师,他的辑佚成就卓著,辑佚有《会稽郡故书杂集》、《占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等书。鲁迅辑佚义例严谨,考证精确,特点鲜明,是民国时期辑佚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在古籍辑佚学上做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许安世,北宋治平四年(1067)丁未科状元,有《许少张集》一卷已佚。现考出其《公生明赋》一篇、《咏史》等诗五首、文三篇以为"辑佚",以及其忠州平都山仙都观(酆都宫)所存《阴真人诗》的学术考辨一例。  相似文献   

12.
《清代硃卷集成》中录有清代习《诗》士子履历、《诗经》义试题、士子答卷及考官评语等,故于《诗经》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由此窥视普通士子的习《诗》情况,二是可见科举考试出题倾向对士子《诗经》学风的影响,三是可反映清代《诗经》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3.
赵次公<杜诗先后解>是杜诗学史上一个首开先河的注本,其命运与世沉浮,从最初竞相为注家引重,到清代的散佚,与其注释内容特点密不可分.朱鹤龄<杜工部诗辑注>十分重视该注本,对其大量引用和驳正,从而使我们了解清初注家对赵注的看法及其散佚之缘由,亦可据<杜工部诗辑注>进行辑佚.  相似文献   

14.
明修《元史》未立《艺文志》,清代学者对其进行了补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金门诏、黄虞稷与卢文弓召、钱大昕三家。三家补志著作对填补《元史》无《艺文志》之空白,反映元代图书之繁盛,在分类方法之创新及著录内容中对《元史》和其他志书之补正上,都有所成就,从而为后人研究元代学术文化指示了门径。  相似文献   

15.
自从顾炎武提出“八股盛而六经学微”之说后,清代以降的《诗经》研究者,皆对有明一代的《诗经》研究,持贬抑态度。如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仅用“季本、郝敬多凭臆说”,“丰坊造《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以行世而世莫能辨”二语,将有明一代《诗》学否定得一干二净。胡朴安的《诗经学》,谓明人“在义理一方面言,不如宋人之精;在考证一方面言,不及汉唐之密”。谢无量的峡经研究》,以“无甚精义”四字概括明代精》学。林叶连的帅国历代诗经学》,更举真伪不分的《诗传嫡家》、《诗传阐》、姚允恭《传说合参》三著,以证“明朝学者…  相似文献   

16.
由于记谱法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导致《诗经》图书中有关音乐发展的内容到唐代才开始有了相关的记载。自宋代音乐学者赵彦肃著作了《唐开元风雅十二诗谱》后,在元代和清代分别出现了相类似的诗谱,例如熊朋耒在《瑟谱》一书中创作了《关雎》,以及清代的《诗经乐谱》等。这些乐谱和歌词一样,都被划分为三部分,即风、雅、颂。原始的《诗经》在内容和风格上本身就和音乐存在一定的联系性,无论是在词汇的选择上还是句子的结构上都为人们积极地创设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清代辑佚的繁兴是和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但具体到每一位学者而言,他们辑佚的缘起又有所不同。文章从为学术研究、重视某类文献、不满已有辑本、重应用、因师承家学五个方面对清儒辑佚的缘起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永乐大典》卷5770"沙、长沙府十九、诗文"有4800字出处不明的引文,研究者根据《舆地纪胜》与《永乐大典》这两部书的独特编纂体例,判定其即《舆地纪胜》今本所缺失的卷54"潭州"中有关长沙的诗与"四六"。这有助于《永乐大典》编纂的研究与《舆地纪胜》的辑佚,同时也纠正了《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中的一些失误。  相似文献   

19.
清代学者黄奭在古史的辑佚方面成绩卓著,但其编年体晋史——王韶之《晋安帝纪》辑本却误将《续晋安帝纪》佚文收录在内。经笔者考定,二书非出自一人之手:《晋安帝纪》的作者为晋宋之际的王韶之,而《续晋安帝纪》的作者为刘宋人周伭。二书名称不同,黄氏缘何将其视为一书?首先是因为《晋安帝纪》的别名过多;其次,《晋安帝纪》与《续晋安帝纪》的引文几全不题撰者姓名;再次,二书同为安帝朝史书,在时间跨度上有重复部分;最后,《续晋安帝纪》一书,诸正史皆未有著录。上述原因使得黄奭以为《续晋安帝纪》乃《晋安帝纪》之别名,亦当出自王韶之之手,以致酿成辑佚之误。  相似文献   

20.
清秘述闻三种》是清代科举史专题资料汇编,其中有清代乡、会试的部分试题。根据此书的记载,《尚书》在清代乡、会试的试题中,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直接以《尚书》语句入题;二是以其他文献语句加上其所征引《尚书》语句入题;三是以其他关于《尚书》的评论入题。试题中的试帖诗和《四书》文用《尚书》文句入题集中反映了清代科举对经学文献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