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工作本位学习的实践及技能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本位学习是美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和职业教育实践的热点之一。工作本位学习是指将学校与工作组织结合起来以便在工作现场为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机会的教育方式。美国职业教育的工作本位学习项目主要包括合作教育、青年学徒制、校办企业等形式。工作本位学习能够从多个方面促进学生的技能发展,如推动学习者的职业探索和规划、学习某一行业的所有方面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关国职业教育中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于是工作本位学习(work-based working)作为改革方法之一,日益受到关注,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也日渐重要。本文简要分析了美国工作本位学习的内涵、特点、计划的制定和功能,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解读工作本位学习视野下的职业教育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本位学习(work-based learning)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这种学习理念和模式很快风靡了中国,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一片生机.然而在实践的探索中,出现了一些对工作本位学习理念理解的偏差和一些比较狭隘的观点,诸如工作本位学习就是能力本位学习;工作本位学习就是与企业合作办学.同时在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诸如工作本位学习与学校本位学习的关系是什么,如何衔接这两种学习模式?这些都对工作本位学习理念的理解和贯彻带来了很多障碍.有太多的概念需要澄清,有太多的关系需要梳理.就工作本位学习(Work-based learning)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作出一些阐释.  相似文献   

4.
“能力本位”一直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但这种教育理念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要求,与新经济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这一问题,以求职业教育能有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感越来越强,对职业教育人才模式的探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分析当前职业学校实训课教学的问题入手,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的职业能力培养途径,对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生存、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准备和物质基础。 在当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专业建设,都离不开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正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专业的设置、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结果的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学生本位、能力本位、企业本位、市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其教学工作的职业性、岗位性、针对性、实践性、灵活性等特点突出。一、以能力为本位确立教学质量观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突破了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局限,建立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职业教育重视学历教育,但不是为了学历而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注重向学生传授各种实用知识、技能,强调对学生实际工…  相似文献   

8.
由能力本位转向人格本位是未来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随着广大职教工作者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审视职业教育程度的提高,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格本位教学思想对职教教学的重大意义,将人格本位理论与思想贯彻到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是新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在人格本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不仅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就业能...  相似文献   

9.
工作本位学习是职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结合国外工作本位学习的质量管理,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建构管理机构、制定管理细则、全员参与的全程质量管理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设计的课程,把实际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学习过程即为工作过程,课堂学习与职业实践相连接,学习的内容即为实际工作所需内容,实现课堂即为工作场所,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本文以《酒水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提出以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更能适应社会需求,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