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保玺以《新诗大千》填补了我国新诗“体批评”的空白。其中对“郭小川体”的论析,是对新诗格律化的一种超越之论。在该书问世一年后,陶先生又发表了《郭小川对中国现代格律诗的贡献》,该对郭小川诗的理论概括和美学升华,又有新的提法,在借鉴卞之琳先生的“参差均衡律”一说后,他更加坚定并发展了他对“郭小川体”的认知。在弘扬郭小川现代格律诗具有“参有均衡美”的同时,他进一步评价郭小川在新诗格律化发展史上的超越前辈和同辈诗人的历史地位。郭小川所做的贡献是创作实践上的,而陶先生在新诗格律化理论方面的建树,也同样是彪炳史册的。陶保玺的诗学理论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小川同志离开我们近两年了。每当我们面对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的春天,诵读他的诗作,就使我们感慨万端,引起对他的深切的怀念。郭小川过早地逝世了。但他留给我们一卷炽如烈火的诗章,以及他那肝胆照人的情操。他是一个为革命引吭高歌的诗人,也是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他的诗,特别是  相似文献   

3.
“战士的心永远跳动”.这是诗人贺敬之写在《郭小川诗选》英文本序开篇的赞语.郭小川的形象,是战士、诗人的形象.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他的诗歌创作是令人注目的,郭小川的名字无可争辩地占据着重要篇章.只要把小川的诗放在他所歌唱的时代里去考察,就会真正理解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才会正确评价他在新诗发展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新诗研究专著《中国新诗人论》最近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徐荣街同志系徐州师院中文系副教授,长期致力于新诗的创作和研究。在书中,作者以中西诗论为指导,联系中国新诗发展的实际,对艾青、郭小川等十几位有影响的诗人诗作,进行了探讨。由于作者有创作的休会,书中评论分析不乏精彩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郭小川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创造了两种新诗体:"长短句体"和"郭小川体";郭小川在创作中巧妙运用押韵,对偶等修辞手法,表现自身对诗歌形式的创新诉求.  相似文献   

6.
郭小川是当代优秀的诗人,在诗歌形式上他苦心研讨,勇于创造。本文第一部分,对郭小川的新诗体“长短句’和“长廊体”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较高的评价。作者不仅考察了郭小川新诗体同我国古代诗词曲赋的源流关系,而且与现、当代诗歌形式作了一些对比,指出他在新诗形式上的探求和创新,反映了诗人的艺术向往与美学理想。本文第二部分,对郭小川诗歌中的用韵以及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热情赞扬了诗人在追求诗歌形式美方面的新建树。  相似文献   

7.
继承和发扬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为新诗创作所用,这是不少诗人在探求着的课题。诗人郭小川在这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青纱帐——甘蔗林》吸取古典诗歌营养,创造了新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值得重视的。在古典诗歌中,前人总结出赋、比、兴三种主要表现手法,郭小川这首诗以赋的表现手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生前日理万机,昼夜为中国革命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操劳不息,但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却十分关怀,对新诗创作也给予特殊的关注。一九五七年《诗刊》创刊,毛主席发表了关于诗的一封信,对新诗创作提出了“精炼、大体整齐、押韵”的要求;一九六一年诗歌界对新诗的发展方向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毛主席又及时地作出了光辉的指示,指出新诗要在学习古典诗词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今天,华主席又亲自批准发表了一九六五年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这  相似文献   

9.
艾青、郭小川的诗是诗坛公认的新诗代表,这是两座将永远受到人们瞩目的艺术高峰,各有其独特的光彩。从语言上看,存在着深沉与热烈、单纯与繁富的区别,从抒情方式上看,存在着象征比拟与直抒胸臆的区别,从结构方法上看,一骈一散,一个讲究合乎绳规的结构美,一个倾向于散淡自然。艾青、郭小川作为新诗拓荒的苦心,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分别达到了各自的胜境,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艾青体,郭小川体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  相似文献   

10.
从新诗诞生以来,在六十多年的岁月里,许多诗人为寻求、开拓民族化的诗歌道路,做过不少有益的探索:闻一多、何其芳为建立现代格律诗倾注过心血;臧克家积极推动在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李季以学习民歌的成功实践拓宽了新诗的发展道路;郭小川、贺敬之从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中广泛吸取营养,对新诗民族化进行多方面尝试……而艾青以其闪烁着战斗光芒的诗歌理论和丰硕的具有国际影响的自由诗的创作,为新诗的民族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路在前进的时候伸延着艾青的创作和新诗本身的发展一样,开始主  相似文献   

11.
艾青、郭小川的诗是诗坛公认的新诗代表,这是两座将永远受到人们瞩目的艺术高峰,各有其独特的光彩.从语言上看,存在着深沉与热烈、单纯与繁富的区别,从抒情方式上看,存在着象征比拟与直抒胸臆的区别,从结构方法上看,一骈一散,一个讲究合乎绳规的结构美,一个倾向于散淡自然.艾青、郭小川作为新诗拓荒者的苦心,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分别达到了各自的胜境,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艾青体,郭小川体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对诗歌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文艺创作的实践,使他具有一般文学艺术家所无法企及的理论修养和审美能力。对于我国新诗的创作和发展,他给予过热情的关怀,他的文艺思想和诗歌观点,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大的深远的影响。文章以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和解放区的诗歌运动为例证,论述了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中国新诗在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历史经验。作者指出,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诗歌的本质特征、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诗歌的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研究毛泽东同志的诗论,会给我们多方面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诗实践者和理论家,他的六首白话新诗以革命的思想内容和全新的艺术形式开启了我国新文学的先河;鲁迅对中国现代新诗的理论建构为新诗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温鲁迅对新诗发展所做的贡献.对我们探讨新诗发展的道路问题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对子新诗的发展,是很关怀的。记得一九五七年一月,他和我们谈话的时候,有一部分话题是关于新诗的。在新诗创作的具体问题上,毛泽东同志表示了这样的意见,那便是:‘精炼·大体整齐·押韵’。”(臧克家:《学诗断想》第一页)毛主席又说过:“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白话诗确有散漫、拖沓的毛病。毛主席强调“精炼·大体整齐·押韵”,和鲁迅先生反复论述过的“诗须有形  相似文献   

15.
王元中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1):68-71,85
对于新诗,鲁迅起初是给予了热情支持的,他不仅亲自实践,而且还在理论上积极呐喊助威,但是他的态度后来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在态度上的转变和他个人的性情、学养有关,但更与他对于新诗日渐深化的认识紧密相连。鲁迅和新诗的关系不是一个个案,而是一种典型或曰代表。考察新诗发展过程中的这种典型或曰代表的“返古”现象,有助于我们对于新诗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正> A、中国新诗的格律问题一直为众多的诗人、诗论家所关注。闻一多、何其芳、卞之琳、郭小川等都为中国格律体新诗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作出了卓有成绩的探索。他们的探索不仅证明了格律体新诗应当作为新诗的一体而存在,而且证明了自由体新诗也在走着格律化的新道路。朱自清先生对此的评论最为详明。他批评了自由诗派“诗里的散文成分实在很多”,极力称赞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格律诗派,“他们又努  相似文献   

17.
论宗白华早期诗论的诗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诗运动发动于1917年初,经三年尝试创作,量多质差,基础不稳。1919年底.新济运动先驱者俞平伯发表《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认为在社会上对新诗“表示同意的人少怀疑的人多”的情况下,要谋求新诗“在社会上的发展,先要使新诗的主义和艺术都有长足完美的进步”,他呼吁同志者“决不能就形式上的革新以为满足;我们生、定要求桔神和形式两面的革新。峋对此响应者甚众,一批新诗人著文研讨新诗的主义和艺术,其中家白华诗论如璨灿流云,给诗坛带来新景象。他在二十年代初的诗论(主要是《三叶实川。致郭沫若的信、《新诗略谈》和《…  相似文献   

18.
杨朔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七年了,但是,他的作品仍然活在人民中间.他以三十多年竭精殚智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不容忽视的一页.终其一生,杨朔先后发表了散文二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篇,中篇小说五篇,长篇小说两篇。此外,还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旧体诗词和两首新诗.这些作品,从某些角度反映了中国人民革命的光辉历程,也显示出杨朔同志在文学创作上的探索和追求。本文打算从纵的方向上探讨杨朔文学创作的发展脉络。并试图对其中的某些经验教训进行粗浅的评述。  相似文献   

19.
贺敬之同志一九四五年在延安与丁毅等人创作新歌剧《白毛女》的时候,年仅二十一岁。他真是一位有才华的早熟的诗人。他的诗以澎湃的激情,宏伟的构思,鲜明的形象,深刻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他以严谨的创作实践,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突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史上,闻一多是一个标志着新诗由初创期进入成熟期的重要诗人。他以爱国情思为凝聚点,以追求诗美为驱动力,变革新诗的艺术形式,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诗歌是语言艺术中的“高层艺术”,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存在。它对艺术形式(包括格式、韵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