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健 《历史学习》2006,(10):30-30
人教社2003版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讲到了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学生问起“中”指的是什么。在此笔者简单介绍中共会议上的“届”和“中”。届:用于定期的会议。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通过新的党章规定“党的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在此之前,党的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不定期的。一大至六大都是相隔一年或不到一年召开。七大由于国共两党的内战和抗日战争的影响,直到1945年才召开,与六大相隔17年。八大之后,由于政治运动等  相似文献   

2.
王会悟女士通过自己早年的刻苦学习与努力工作,有幸初识了中共“一大”的重要人物之一李达,并与李达结婚。之后,由于李达工作忙,王会悟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工作,包括给各地代表寄发会议通知、确定“一大”会址及安排各地代表住宿;“一大”召开期间担任警卫工作,使“一大”代表转危为安;建议中共“一大”最后一次会议转移到安全地点(即浙江嘉兴南湖)进行;担任南湖会议的安排及警卫工作,使得中共“一大”最后一次会议胜利闭幕。  相似文献   

3.
《阿诗玛》异文在民间广为流传,对其进行叙事时间分析,可发现《阿诗玛》异文的一个叙事特征:在叙事频率上“单一叙述”大量使用,而“概括叙述”和“多重叙述”很少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充分地反映出《阿诗玛》异文的口传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运用“反讽”,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点。反讽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一种语言错位,即叙述语言或人物语言与人物、观点、情调、文体等不相契合一致,存在较大反差。成功的语言错位,给读者提供一条缝隙,让读者看到隐藏在叙述语言与叙述对象后的真相。它的艺术效果往往比一般对位叙述要强烈得多。《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失业后做了封建军阀杜师长的顾问,在写给“我”的信中说,“快  相似文献   

5.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作文能力孙丽娟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生怕写作文。一到写作文时,学生犯愁,家长着急。有的家长应急的措施往往有两种:一是家长叙述,孩子听写二是买一大堆《作文选》,让孩子“参考”。其实,这样做只能使孩子产生依赖思想,大脑越发呆板和迟钝。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记》中写得十分出色的一个片断。《鸿门宴》之所以惊心动魄 ,扣人心弦 ,固然由于揭露的矛盾尖锐复杂 ,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更由于作家善于渲染气氛 ,使人常常紧张得透不过气来。《鸿门宴》以项羽“闻沛公已破咸阳”开始 ,一开头就先写“项羽大怒”。又写项羽命令 :“旦日歹食士卒 ,为击破沛公军 !”这完全是稳操胜券的口气 ;而谋臣范增又火上加油 :“急击勿失 !”这样一来就显出了战火迫在眉睫。妙在司马迁在他们两人说话之间 ,插上一句“当时是 ,项羽兵四十万 ,在新丰鸿门 ,沛公兵十万 ,在霸上”。这样的叙述 ,看…  相似文献   

7.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是关汉卿元杂剧公案戏代表作之一,可简称《蝴蝶梦》.《蝴蝶梦》结合文本叙述与舞台叙述的特殊要求,以“悲剧性”叙述手法进行创作,剧情发展弥漫着浓郁悲剧气氛,但关汉卿却在结尾处笔锋一转,以喜剧形式落幕,让《蝴蝶梦》戴上“喜剧”的光环,产生明显反讽效果.“以悲剧叙述,以喜剧结局”根源在于:元杂剧创作形式的特殊要求;儒家伦理观念惩恶扬善的历史要求;以不现实喜剧结尾消解“悲剧”所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刊中报     
欲成才先成人(李健刘如山)近年来,江苏省滨海县三中狠抓了以校风建设为主的“四风”(校风、教风、学风、干部作风)建设。他们要求各班分别制定《班级文明公约》,开展“双争”(争创文明班级、争做“四有”新人)、“一评比”(评无打架斗殴、无抽烟喝酒、无早恋、无违法违纪现象的先进班集体)班级竞赛活动。此前,他们发起了“告别游戏室签名宣誓活动”,并就此发《告家长书》及向全县中学生发《倡议书》。县委宣传部、政法委、司法局等20多个单位的领导出席了会议,同时取得派出所的协助,迫使离学校大门仅20米的电子游戏室迁址,从…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寓言是通过叙述带有讽刺或者劝诫性质的拟人化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在现行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选编中,寓言文本有《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相似文献   

10.
毛姆是英国现代文坛上一位颇具世界性影响的重要作家。他在继承、借鉴前人经验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锲入观察”与“隔离观察”有机交合的小说叙述模式。通过解读毛姆三部代表性作品———《月亮与六便士》、《寻欢作乐》、《刀锋》,可以看出毛姆长篇小说叙述艺术上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对沈从文小说“佚文”的发掘,研究者开始对《看虹录》与《摘星录》进行一种传记式的实证研究,并且认为《摘星录》之版本流变是出于隐瞒“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秘情事”的动机。但是,从沈从文小说写作所接受的法朗士的启发与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看虹录》与《摘星录》的版本流变更可能是缘于沈从文对现代主体意识的探索与深化。伴随分解性的、个别化的生活叙述与自我确认,一种新的叙述美学与一种新的伦理认知已然形成。  相似文献   

12.
《学术月刊》1982年第四期发表了胡培兆同志的《也谈〈资本论〉的叙述方法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叙述法》)文中认为:“不论是研究还是叙述,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行程又是一致的。”①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和《资本论》本身实际的。马克思在谈到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行程时曾明确指出:“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②显然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二者在形式上必须不同。研究和叙  相似文献   

13.
党的“一大”会议的起迄日期,包括转移到嘉兴南湖开会的确切日子,长期以来没有考定.一九七九年以后,有些党史工作者根据国外保存的有关文献和“一大”代表的行踪及其他史料,认定“一大”会期为七月二十三日至三十一日(中间休息两天),在南湖开会的日子是七月三十一日.但按照代表的行踪和现有可作佐证的史料,都还不能推定确切的开幕日子.一九七二年苏联《亚非人民》杂志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一文,估计是“一大”闭幕不久,当事人给共产国际的报告.这篇报告提到“一大”代表“直到七月二十三日才全部到达上海,于是代表大会开幕了”.如果这个材料可靠,那末“一大”开幕应在二十三日之后.  相似文献   

14.
铭,原是古代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后人或者叙述功德的文字,后逐渐演变成一种文体——“座右铭”。据栽,我国的“座右铭”最早见于南朝粱代时编订的《昭明文选》中的《座右铭》一文中。古代文人喜欢将“铭”放在座位的右边,于是称为“座右铭”。由于“座右铭”能给人启迪和鞭策,增添信心和勇气,所以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雅士给我们留下多式多样的“座右铭”,读来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15.
《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在众多研究《棋王》的评论中,《棋王》的叙述层次及其艺术功用鲜有人论及。根据赵毅街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提出的叙述分层理论,认为《棋王》存在“一主三次”的叙述分层。分层的叙述学功用就是共同完成阐释《棋王》的文本价值——“文化寻根”的叙述任务。  相似文献   

16.
人教社新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讲到清初赋役制度的改革——“摊丁入亩”。由于教材叙述简略,不少学生常问起“摊丁入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摊丁入亩”是清初统治者在明“一条鞭法”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实际变化情况而进行的赋役制度的调整。清初赋役制度沿袭明朝的“一条鞭法”,按照地丁双重标准征收赋役,地有地税,丁有丁银。丁税的征收虽有部分已摊入田亩之中,但按丁纳银仍是无地少地农民的一大负担。因此农民常常隐瞒户口,甚至不敢落户垦荒。康熙帝即位后的四五十年间,全国人口数始终停滞在1920万~2000多万的水平上,导致“有…  相似文献   

17.
吴玄的长篇《陌生人》试图通过塑造“陌生人”何开来这一文学典型,对“存在”本身进行严肃而深刻的哲学思考。与加缪的《局外人》不同,吴玄并没有让何开来采用第一人称主观视角以方便我们直入他的内心世界,而是选取了其妹何燕来(“我”)作为叙述人,以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向我们交代何开来的脾气秉性。然而,笔者以为,恰恰就是何燕来这一叙述视角阻碍了“陌生感”充分而恰切的传达,《陌生人》对于“存在”命题的探讨,由于何燕来的不断入侵和打断仿佛雾里看花。  相似文献   

18.
“管仲相桓公”作为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在《周驯》《列子》《管子》不同文本中被加以改造,增添了该历史事件的思想性。因文本的思想旨趣各不相同,故不同的文本在叙述详略、叙述重点、叙述情节、人物设定等方面对“管仲相桓公”一事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周驯》侧重叙述桓公一人,旨在凸显桓公为君具备选择贤才的优良品质,这是由《周驯》的性质及其思想氛围所决定的。《列子》注重揭示管仲被重用的缘由为“命”“力”二者。而《庄子》以桓公杀兄的不义之举与管仲辅佐弑兄之君的张力,传达“守真”之旨。《管子》的《大匡》《小匡》则侧重叙述管仲之治国才能,旨在塑造管仲具备高超治国之才的形象。在历史叙事的视域中考察“管仲相桓公”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叙述方式,以期呈现历史叙事与思想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9.
死亡叙述,是《金瓶梅》与《红楼梦》文本叙述中的主体内容之一。由于两部作品在死亡场景描写、死亡意象设置,以及死亡的叙述功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对死亡的叙述中,《金瓶梅》传达出的是“善恶有报”的道德劝戒,而《红楼梦》在体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倾向的同时,也把我们引向了对生存的悲剧性的体验。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以人物为线索的纪传体通史。太史公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完成了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由于太史公自身不幸的遭遇,使得整部书透露着浓郁的悲剧氛围。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除了对史实的客观叙述与评价,他更是融合自我体会对他们抱以同情和感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