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姚志远 《寻根》2021,(2):130-132
一据《绩溪仙石周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记载,绩溪周氏的始祖为唐歙州刺史周,其先世由庐江迁于饶州鄱阳。唐僖宗中和年间,周为躲避战乱迁居绩溪虎头山,是为一世祖,遂名始迁地曰周坑。周生三子,曰固、国、,周固迁小路口,周国仍居周坑,周迁东北乡之竹里,始分三支。  相似文献   

2.
关欣 《寻根》2022,(2):129-134
据《休邑敉宁刘氏本支谱》记载,明代徽州刘氏大抵有两支,分布在歙、休二地.休宁刘氏其始祖为学士公依仁,唐咸通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承旨.光启元年(885年),由学士出守江南,权知池、宣、歙三州诸军事,因黄巢之乱迁居休宁,后世视为休宁始祖.学士公九传至省元公刘学,世居邑前,至宣议公迁陪郭,教授公刘福龙复迁敉宁,二子长文新公世居...  相似文献   

3.
周肖谦 《寻根》2015,(2):135-140
家世吾族先世为河南汝南人,周代舍公之后裔,以后辗转迁移于安徽婺源,历代世系,均可考证。元末,贞四公又由婺源迁居河南省商城县南乡之牛氏畈(现属安徽金寨县),是为商城一世祖。务农为业,家道小康。六世祖洋公、泽公(号古石)兄弟二人,泽公孝友天生,以童稚之年,代兄被人诬陷  相似文献   

4.
刘范弟 《寻根》2022,(1):135-142
咸丰四年(1854年)湖南新化茅坪《刘氏通谱》序载:"先进公……生玉盛,字绪昌,号福裔.官邵州刺史,升淮盐御史.解组居邵州云路街,今之打信巷也.后奉编移籍落业上梅之茅坪,卒葬苏溪,我族之始祖,分衍政、远、滔三公派者也."民国19年(1930年)新化苏溪《刘氏通谱·始祖传世源流总表》记玉盛公:"字绪昌,号福裔,任丹徒令,...  相似文献   

5.
《寻根》2017,(2)
正《拾烬谱》是固始县东关述德堂张氏家谱。谱载:"咸丰丁巳(1857年)、戊午(1858年),皖、粤两逆(捻军、太平军)攻围固始。予故宅东乡八里店张家大庄,自克恕公迁此,历居六世。吾族聚处是乡者,红羊一炬,室庐俱毁,先世遗籍尽付□□。祖龙尤恸,谱牒荡然,无从征文考献,将为空桑中人矣。越十年秋,镛于故宅瓦砾中拾得残编一本,签题张氏续谱,镛喜极  相似文献   

6.
正邹氏天台支《邹氏家乘》以邹一桂重修本最为完备。邹一桂,号小山,清雍正五年(1727年)传胪,书画家,有《小山画谱》存世。七十三岁致仕,汲汲于家乘,越五年通谱告成。乾隆庚辰(1748年)《小山公重修邹氏家乘例十二条》云:"邹氏散处他邑者,在苏州为岳桥支,余姚为样山支……各支有谱序,附录外篇,见支世难分,同出一源。再有在他省及天台、徽州等处者,俟查明补入。"  相似文献   

7.
许竟成  彭大国 《寻根》2007,(6):117-118
一期思,其地在淮河西部南沿,《山海经·海内东经》于"汝水入淮"下记载:"淮在期思北。"期思建县,早在春秋中期。《左传·文公十年》载:"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  相似文献   

8.
宗乃源之所出,族为世脉相依,自古以来,追根溯源,认祖归宗,几近国人之天性.职是之故,广西阳朔容氏家族为探明自己的宗之所继,源之所出,先后七次编修族谱,历尽干辛万苦之后终于1999年12月24日确定了自己的"始祖为国祥公,系广东新会荷塘沙公第十世嗣孙"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9.
张人元 《寻根》2004,(6):109-113
张姓的起源与黄帝部族有着直接的关系,张氏始祖挥公就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帝的胞弟。河南濮阳古称帝丘,是传说中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濮阳是颛顼的都城所在地。颛顼帝和帝喾均葬在“顿丘城南台阴中”(今河南内黄县境内),称为“二帝陵”。1987年8  相似文献   

10.
正茶禅文化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生活哲理的光芒。茶禅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国的茶禅文化传播至日本,形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为提高日本国民教养和国民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奉为日本煎茶道始祖的"卖茶翁"高游外(1675—1763),原名柴山元昭,肥前国(今佐贺县)人。11岁入当地黄檗宗寺院龙津寺学禅,经过40多年的禅僧历练,57岁时放弃  相似文献   

11.
安义斌 《寻根》2020,(1):114-115
战国末年,楚国亡鲁之时,鲁国姬雅因出使秦国而未能东归。秦统一全国后,姬雅任秦朝符玺令。其后人因其职官而得姓。姬雅也成了符姓得姓始祖,至今,符姓一直尊称符雅为“雅公”。符雅一支后裔到山东琅郡定居,繁衍成大族,于是有了符姓郡望和堂号——琅堂。  相似文献   

12.
李氏宗祠     
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又称“惇叙堂”,庞大壮观,气势非凡,在闽、粤、赣极为罕见,是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始祖李火德公而建的宗祠。迄今火德公后裔已分布福建、广东、台湾,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3.
肖华锟 《寻根》2004,(4):120-121
在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下营村南,有一通清代的墓碑,碑刻为:"大清台湾慕义垦兵始祖公依那思罗、妣岑氏合葬之墓."在距该碑东北3公里的文渠乡红庙村小学校长陈堂三家,保存有<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高山族家谱.  相似文献   

14.
《寻根》2016,(1)
正早在宋代,休宁县古林黄氏宗族就曾修建了黄氏宗祠。明代夏言请求天下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后,徽州民间兴建祠堂进行祖先祭祀达到一个高峰,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祠堂之制今巨族世家多有之,唯新安为盛。"(项:歙县《桂溪项氏祠谱》,"附祠记",乾隆二十年本)各县境宗祠祭祀风俗为盛。如绩溪县"邑多聚族而居,有宗祠支祠香火堂。岁时伏腊,生忌荐新皆在香火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道教是中华璀璨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道教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相似文献   

16.
魏华存是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祖籍山东任城(今济宁市)。山东地域浓厚的地方文化对魏华存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魏华存幼年切身感受到齐鲁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太平广记》卷五十八所记载的"幼而好道",这个"好道"应该是指山东地域的"方仙道"、"黄老道"和"太平道"。《黄庭经》吸收了《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及《河上公老子章句》中许多思想和观念,以及山东地域的各种方士方术,形成了特有的修炼存思之法,在中国道教史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思復堂遺詩》的作者陳卓仙(1887-1964)是"海外新儒家"代表之一唐君毅先生的母親,但《遺詩》的償值并非僅僅基于出自名母之手。《遺詩》以其特立獨行而又圓活自在的理學風尚,彰顯了濂洛風雅亦能出自閨閣,更昭示了求道、體道、踐道的"復性"追求在日常爲可能、在女性爲可行。作者以一鄉曲女性、家庭主婦、人妻人母的身份走上了"以全幅生命唯道是求"的精神超越之路,其體道的歷程與抵達的境界在詩集中灼然可見。陳卓仙依其詩作證明她之於中國詩學、乃至中國文化的疆域均其獨立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相似文献   

18.
一 前言:溯源出來的道統 理學家在建構神聖譜系的過程中,通常以溯源的方式樹立起"原初"的正當性,"原初"是未受到佛、老影響、未受到科舉等功利欲望干擾的原始儒家思想,由於没有受到"污染",因此,其學可謂是正統的.①溯源以求正當性,這樣的思維方式根深蒂固,源頭很長,耶律亞德(M.Eliade)所謂的"太古存有論",許多民族都有這樣的思維方式,中國亦不能免.  相似文献   

19.
薛琳 《大理文化》2003,(3):55-56
史称"江南大儒"的钱邦芑,晚明选贡,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他的始祖钱俶是五代的吴越王,立国江南,传三世四王,保有江南之地将近百年,与五代相终始.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身亡,明朝灭亡.是年五月,南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以次年(公元1645年)为弘光元年.不到一年,清军攻陷南京城,福王被俘杀害于北京,在南方具有民族气节的明朝官吏,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在福建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称帝,建元隆武.  相似文献   

20.
正《左传》昭公二十年有一段"晏婴论祝与诅"的材料:"齐侯疥,遂痁,期而不瘳。诸侯之宾问疾者多在……公说,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左传》传文中关于齐景公的记载一共35条,昭公二十年,"晏婴论祝与诅"是其中之一。本文选择这条传文来做解说,并且对"贤人、小人之言鬼神"的异同加以讨论。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昭公二十年,当齐景公之二十六年,景公在位一共五十八年,则这时正处于壮年。处于壮年的景公同时得了疥(疥疮)与痁(疟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