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廼贤是回回诗人,在元末诗坛享有盛誉。他认同汉文化,积极学习汉文化,同时,又将率真自然的民族性格融入诗歌,用语清新明净、自然浑成;语言技巧上,善用叠字,使得诗句音声清朗、深婉和谐。廷贤以创作实绩,展现了回回诗人的风采,为元代诗坛增添了活力,更好地证实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2.
元代诗人廼贤上京纪行诗中的寻根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廼贤是元代后期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他曾于至顺年间从家乡江南来到大都,并前往上都进行观礼巡游,期间作了31首上京纪行诗。廼贤的上京纪行诗,或粗狂奔放,或清新隽永,透过这些诗歌,可以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华化的少数民族作家,虽生长于中原,却深深地怀念着塞外,具有浓厚的北方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3.
廼贤是中国诗歌史上唯一一位葛逻禄诗人,自幼学诗于江南,在元末文坛享有盛誉.他积极学习汉民族文学艺术,充分发掘民族诗人自身的原始艺术天才,以清润的色彩、简练的笔墨、白描的手法,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并将绘画艺术的色彩美、构图美、线条美融入诗歌之中,勾勒出明媚清新、澄明清拔的画面.廼贤展现了民族诗人的非凡才华,以艺术实绩证明: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似文献   

4.
廼贤是蒙元时期丝绸之路汉语文学领域一位重要的色目诗人,他的丝路诗歌作品以表现丝路北方区域的历史名物、社会生活为主,感情沉郁苍凉,形式、风格多样,语言清丽浅显,体现出蒙元丝绸之路汉语文学后期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是诗人内在情思和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和“象”相融合所产生的可感可触景象。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这首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因此不可避免地烙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  相似文献   

6.
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刻意追求意象美的杰出代表,他的意象创造,是一个连锁式的艺术审美过程。义山诗的意象类型多种多样,尤以象征性意象的创造最具特色。李商隐的意象创造顾及了“意”与“象”两个方面:即要将深邃丰厚的主观之“意”,出色地客观化,也要将赏心悦目的客观之“象”,出色地主观化。艺术直觉的心灵化表现和艺术视角的新颖化选择,使李商隐的意象创造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7.
李水波 《考试周刊》2009,(13):15-16
叶维廉先生作为一位诗人,其诗歌中的意象成为诗歌的一大特色,“窗”和“雨”就是其中鲜明的两大意象。他的许多诗中都有这两个意象的呈现,它们倾注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叶维廉的诗中,它们是“郁结”与“突围”这两个主题的集中体现,诗人的特殊在于他透过“窗”观察了“雨”景,又在“雨”中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8.
阮籍的《咏怀》诗是魏晋时代诗人创作完全个性化、心灵化的代表。诗人特别善于运用各种精彩纷呈的意象曲折地表达其思想感情。而最能体现诗人在残酷的黑暗现实中徘徊、苦闷、孤独无望心境的则是其中一组“失路”意象。这组意象充分表达了诗人在“进退失据”、无路可走的现实中仍不懈地探索人生之路的曲折追求。  相似文献   

9.
汪卷 《文教资料》2006,(3):46-47
一、沈亚之传奇简述沈亚之,两《唐书》无传,据《唐才子传校笺》记载,字下贤,吴兴人。“元和十年登进士第。”(阙名《沈下贤文集序》)沈亚之以文词得名,常游韩愈之门,今存有集十二卷,曰《沈下贤文集》。他的作品有诗歌、散文、传奇小说,其诗有“沈下贤体”之称,他的传奇风格奇崛,行文中插入大量诗歌,可以说是传奇小说中的“沈下贤体”。有着诗人和传奇作家双重身份的沈亚之,在他的传奇作品里,充分体现出了他作为诗人的天分和才学,被后代学者看作唐代小说家中诗意识最强,诗境小说作得最好的唐代作家。二、沈亚之传奇的诗化的表现1.传奇小说里…  相似文献   

10.
晚唐诗人杜牧曾以诗人所独有的艺术敏感力,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指出李贺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及其奇崛冷艳的特征。意象美是李贺诗歌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诗歌意象,乃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有机融合的产物,它渗透着诗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因此,透过意象这一审美层次,我们可以了解李贺心灵深处的情感活动,进而把握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一个有个性的诗人总有他独特的感觉和想象习惯,从而在意象使用上也会有自己的侧重面”。下面我们试从李贺诗歌意象的选择、组合与创造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