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档案天地》2014,(1):64
正档案除了自身的内容或信息外,还包括承载这些内容或信息的载体。纸质档案的载体是纸张,记录内容或信息的是字迹材料,如墨水、印泥、圆珠笔芯、铅笔芯等。因此,档案的制成材料包括载体和字迹材料。这里以传统纸质档案为主说明。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宣纸和墨汁是特别耐久的档案制成材料。从考古发现来看,1000多年前用墨汁书写、描绘在宣纸上的字迹、图画至今仍然清晰可见。油墨、印泥也是很耐久的字迹材料,比较耐久的有蓝黑墨水、彩色油墨等,铅笔、圆珠笔等则是不耐久的字迹材料。  相似文献   

2.
一、档案制成材料因素 1.字迹材料。首先,民国之前,墨汁一直是我国档案书写中最主要的字迹材料。民国后,油墨的使用比例逐渐增加.到19世纪20年代已经超过墨汁成为使用比例最大的字迹材料。与此同时,蓝黑墨水、圆珠笔、铅笔和复写纸字迹材料的使用比例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影响字迹耐久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色素成分本身的耐久性及其与纸张的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3.
史静华 《云南档案》2011,(10):30-30
<正>字迹材料是记录和反映档案内容的重要物质材料,是纸质档案的精髓。目前档案字迹材料除了传统的字迹材料,如墨和墨汁、墨水、复写纸、圆珠笔等外,还有新型的字迹材料,如静电复印件、传真件等。这些字迹材料的质量和耐久性直接关系着纸质档案的寿命。字迹材料一旦出现模糊褪色、渗油渗水、扩散洇水等现象,就会影响档案信息的获取,甚至有的档案因字迹无法阅读成为"一纸空文",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探讨纸质档案字迹的耐久性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以羟丙基纤维素、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明胶-甘油溶液4种化学加固材料为研究对象,选用纸质档案中常见的蓝黑墨水、红色墨水、纯蓝墨水、碳素墨水、墨汁、铅笔和印泥等字迹材料,从加固前后字迹的耐水、耐化学药剂、耐氧化、耐摩擦等方面,评价4种化学加固材料的加固效果。该研究对于纸质档案字迹保护材料的选取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 ,档案教学和档案保护技术教材中对纸质档案字迹与纸张结合方式的一贯阐述是有结膜、吸收、粘附三种 ,其耐久性依次为最耐久、较耐久、不耐久。而本文的观点是根据纸质档案上各种字迹材料的存在形态、使用形态以及向纸张载体转移过程中的特点 ,字迹与纸张的结合方式只有吸收和粘附两种 ,结膜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结合方式与吸收和粘附并列 ,但字迹材料中的成膜物质结成的膜能通过吸收和粘附方式固定在纸上 ,并对提高字迹的结合牢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蓝黑墨水档案是民国及建国后档案中常见的一种。如图1所示,档案随时间老化,可能会出现字迹褪色,如果纸张较薄,纸张字迹部分甚至会出现破损。研究者普遍认为蓝黑墨水不适合作为档案书写材料,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国内现存档案,甚至是国家重点档案中都存在大量蓝黑墨水字迹。该现象的存在使蓝黑墨水档案的保管保护应当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7.
有许多归档资料需要长期保存,但常常由于字迹褪变而使档案失去文献价值,在档案界这是个世界性难题。如蓝墨水、圆珠笔、复写纸书写的各种科学实验总结、工作测绘报告、会议记录、文件、专家手稿、领导批示等,形成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蕴藏着巨大的信息资源和精神财富。但是由于纸张和笔迹的化学变化,许多重要档案和珍贵文献的字迹都发生褪变扩散,有的甚至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失去了使用价值。我国的各种档案管理办法、公文处理实施办法[1-3]中都指出,凡归档的文件材料,宜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书写,以利长期保存。但随着书写工具和书写墨水的迅…  相似文献   

8.
我们有必要了解目前常用的黑色签字笔字迹耐久性,选择质量好的黑色签字笔,以满足档案长期或永久保存的需要。1.建立黑色签字笔字迹材料质量等级标准。此标准应以耐久性能测试结果为依据,将黑色签字笔字迹材料分为不同层次的等级,并在黑色签字笔出厂时标识在其包装上,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水性氟碳乳液加固保护纸质档案的可行性,选取HT型水性氟碳乳液作为加固材料,分别从模拟试样——宣纸和红、蓝墨水等字迹经水性氟碳乳液加固后的外观变化、耐酸碱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浓度为5%~7%的HT型水性氟碳乳液可使加固的纸张保持原有质感,耐折强度、耐热、耐酸碱等性能均有所改善,并且对红墨水、蓝黑墨水等字迹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平 《档案管理》2005,(4):67-67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纸质类档案材料保存工作面临着新旧类型字迹并存的问题,合理选择字迹留存方法应引起关注;同时,磁盘、光盘类档案材料的保存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