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扎特被称为"音乐天才",但一生短暂,其创作体裁众多,歌剧是莫扎特的创作主流,一生创作二十多部歌剧,《唐璜》是最具代表之一,而其中的《鞭打我吧》是咏叹调中的经典代表作。本篇论文着重对《鞭打我吧》进行简单的音乐分析。  相似文献   

2.
民族的经典要成为世界的经典,必然要经历经典化、译介以及翻译文学经典重构的过程。翻译文本能否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实现经典重构或再度确认,决定了典籍传播的成功与否。在众多《论语》英译本中,刘殿爵译本享誉海内外,被西方称为"企鹅经典"。基于该译本,本文从审美价值、主流意识形态以及赞助人三处着眼,探讨影响经典重构的多重因素,并对典籍英译与经典重构的进程加以分析,力求实现翻译文学的再经典化,并给典籍英译之路以启迪。  相似文献   

3.
高莉 《海外英语》2011,(4):183-184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和讽刺家,他的著名长诗作品《唐璜》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诗歌之一,该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中人物唐璜的个性,来探讨拜伦内心深处的感伤与孤独。  相似文献   

4.
"唐璜"是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形象之一,许多艺术大师都以"唐璜"为主题创作过艺术作品。本文试图以西班牙剧作家蒂尔索·德·莫里纳的《塞维利亚的浪荡子》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唐璜》这两部作品为对象,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基础,分析"唐璜"基因中的狂欢化元素:从纯粹肉欲的狂欢到理性自由意志的狂欢的升华。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的《大地》自1931年出版迄今已八十余年。国内的赛珍珠研究方兴未艾,对《大地》的研究不可谓不多,但鲜有对其经典化问题的关注。本文借助国内外文学经典理论,探讨《大地》在中国文化场域中经典化的可能性以及难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作者认为作为美国畅销书的《大地》,却呈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意蕴、可供阐释的广阔空间及艺术风格的独创性等经典性特征。在中国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学院派的持续关注、文学理论与批评观念的变更,都使得《大地》的经典化成为可能。尽管如此,《大地》要成为真正的经典尚需大众普及程度的提高以及时间的验证;另外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必须把它纳入某种文学传统中去。  相似文献   

6.
文学经典化研究应涉及文学经典的生成机制和当代生存境遇。《人间词话》作为现代文论的转型之作是探讨文学经典化的典型个案。时代风尚、批评阐释、政治意识形态、教育传播等是影响《人间词话》经典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在后文学经典时代,传统文学经典的生存境遇不容乐观,但挑战与机遇并存。  相似文献   

7.
《艳阳天》《金光大道》的经典化是当代文学体制下,政治权力、作家和文本、传播机制共同运作的结果。在作者、读者、评论互动的文学场域中,讨论了"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作家"浩然及其代表作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文学经典,如何体现十七年和文革文学的经典文学运作机制以及浩然小说经典化历程中的独特主体性因素的。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由男性诗人所主导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经典,忽略了女性诗人的文学地位和女性诗歌的文学价值,在当代经典重构的大潮中遭到了质疑。女性诗歌在浪漫主义时代有着辉煌的接受历程,只是在浪漫主义时代以降的接受史中由于选集政治、父权文化等原因被割裂于经典之外。而对于传统浪漫主义经典的男性诗人来说,他们亦有着不同的接受与经典化历程,这为女性诗人诗作在当代的再接受与经典化提供了历史支撑。当代西方对英国浪漫主义女性诗歌的再接受,促成了传统浪漫主义诗歌经典的重构。  相似文献   

9.
在经典重评的语境下,《芙蓉镇》的异质性被发现,它颠倒了主流文学叙事中的英雄传统,塑造了一个孱弱的男性世界;通过大胆而带有伦理意味的女性身体书写,表达了为国家话语所掩盖的个人欲望的合理性;在借鉴主流叙事模式的同时,大量使用乡土资源,形成了具有独立视域的地方性知识。我们可以把《芙蓉镇》看作重建当下文学传统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通过掌握文学经典的解释权力而取得了主导地位,其具体方式是:颠覆原有经典,重新确认经典,文学经典重释,强化原有经典。简言之,通过共时态的文学经典建构与历时性的经典评价从而实现文学批评的经典化。由于文学经典的形成受他律性因素的支配,文学批评的经典化与非经典化范围总是处于流变之中,其流变的复杂过程呈现了建国前后文学批评观念的转型态势,也预示着建国后主流批评话语的建构方向。  相似文献   

11.
1830年秋天普希金因瘟疫蔓延滞留波罗金诺,却因祸得福,在父亲的领地上创作出了一系列杰出的作品,其中包括《小悲剧》《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萨里耶利》《石客》与《瘟疫流行时的宴会》。在这四部悲剧中,又以《石客》最经典。这部取材于西班牙传说的剧本与其他的唐璜传奇剧不同,普希金笔下的唐璜不仅浪荡不羁、风流好色,流连在不断更换情人的爱情之中,还独具慧眼,具有欣赏女人的本领。尽管他的每段恋期时间都不长,但他对每个女人都出自真心。从流放中潜逃回马德里之后,唐璜遇见他生命中的真爱--遭他杀害的司令遗孀--唐·安娜。为了求爱,唐璜不惜以死亡为手段达到目的。不料,就在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候,死神降临在他的身上。在找到真爱的时候面临死亡,这就是唐璜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作为基督教经典的《圣经》内容博大精深,其对西方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被基督化的国家之一,基督教及其经典《圣经》对英国的文学艺术的影响更是广泛而深远。以英国文学史中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为例,分析《圣经》及基督教思想在英国文学中的多元渗透,并说明掌握《圣经》及基督教知识对更好地理解英国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氏孤儿》是中国第一部传到海外并被改编登上国际舞台的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一部文学经典,《赵氏孤儿》在母题深化、传播方式、主旨意蕴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使之被"经典化"。新时期以来,《赵氏孤儿》故事被不断搬演和改编,受媒介技术、大众消费文化及创作主体诉求的影响走向蔚为大观的"视觉叙事",并在建构、解构和重构的经典再生产过程中呈现出"重塑经典""淡化经典"和"颠覆经典"的审美转型,昭示了经典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和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张新科先生新著《〈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对于史传作品的代表作品《史记》文学经典化作了理论性探讨,其“文学经典本质说”“建构路径多样说”“读者主体能动说”,是“史传作品文学经典化”的理论框架,使该论著成为研究“史传典籍何以文学经典化”的开先河之作,是史传作品文学经典建构理论性言说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吴源 《海外英语》2013,(1):209-210,223
从叙事诗歌领域的经典代表作、拜伦的《唐璜》入手,探讨研究其叙事空间及叙述者两点叙事要素的特点及意义。在《唐璜》中,唐璜游历过程中的各个空间场所及每个场所中发生的各种故事把唐璜颇具代表性的传奇般的一生呈现出来。一个个场所的结合就构成了叙事行为或情节。同时,诗歌中"自我意识"的叙述者与"自然而然"的叙述者在诗歌文本中不规则交替出现。"自我意识"的叙述者勇于表达诗人拜伦的个人观点;而"自然而然"的叙述者则细致地描述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及西亚地区的社会风情。  相似文献   

16.
英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那些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必然经过了文化的过滤和转换.英国文学经典的中国化与中国译介者的眼光和视野是分不开的,并与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主流文学传统紧密相关.英国文学经典中国化后,对中国文学和读者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政府的出版审查制度异常严密,《唐璜》的出版面临巨大的困境。然而,当时的女性创作十分繁荣,大量女性作家的作品获得出版。本文通过分析《唐璜》中的尹内兹离婚案、唐璜与有夫之妇朱丽亚的艳遇,指出拜伦不仅借此影射尹内兹的原型拜伦夫人安娜贝拉以及"蓝袜子女性",并以此为噱头迎合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女性作家展开竞争,而且还表达了对政府出版审查制度以及女性阅读与创作的反抗。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三国演义》的典范意义、样板价值及其历史影响,在清代小说中得到多方位的表现,该小说世代累积型的成书过程、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雅俗共赏的奇书风貌,决定了文本经典化路径的特殊性与多样性。文学、艺术、政治、宗教、民俗等领域均存在《三国演义》经典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经过百余年译介历程,终成中国文学异域经典化中的成功案例。本文从经典化的“经济性”“教学性”“学术性”和“社会性”四个维度来考察《西游记》四个主要英译本的经典化历程。研究发现:李提摩太译本属于前经典中的典型,译本虽在百年后通过重版在“经济性”方面取得突破,但仍未成经典;韦利译本经典化属于经济性驱动类型,译本的经济性助推其达成其他经典化条件;余国藩译本属于学术性驱动类型,译本的学术性带动其满足余下经典化条件;蓝诗玲(Julia Lovell)译本属于直接经典化类型,得益于国际书商的护持,译本甫一出版便冠以经典之名。通过考察《西游记》英译本经典化方式可为当下中国文学经典外译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6,(96):11-14
本文以古波斯诗歌经典《柔巴依集》的译介(主要是英国和中国)为依托,进一步阐释诗歌翻译的种子理论。这一古波斯诗歌的经典由它的"英国知音"菲茨杰拉德译介,走出几百年的沉寂,首先成为英诗名篇、英诗丰碑跻身于英国的文学经典之列,继而蜚声世界,传播到其他国家,获得堪比《圣经》的世界性的声誉;柔巴依与中国现代白话诗歌的发展、唐朝绝句和少数民族传统诗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把这一个古波斯的文学传奇故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