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嘉莹教授(号迦陵)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古代文学教研工作,足迹遍及大洋两岸。在其古代诗词讲授生涯中,她又以“基督、释迦”的担荷精神,深刻地为中华古典文化忧虑而奔走于大洋两岸,成为中华古典诗词的传道者。叶嘉莹教授之独特魅力还在于她用心灵去感悟、解读中华古典诗词所蕴含的生生不已、固执择善的精神品质,涵养她诗意之人生。其“兴发感动”及词之“弱德之美”审美特质的提出,更是超越于传统道德意识,表现出了对人性之“真”与“善”之品质的体认。“诗词即人生”,是“生命之感发”。这既是叶嘉莹教授对古人诗词的体会,也是她之人生境界与追求。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是诗的国度,孔子以“兴观群怨”概括了诗的社会功能。其中,“兴”表达了读者由诗歌引起的感发。叶嘉莹在此基础上剖析古典诗词传达给后人能写能感的诗心力量,融合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形成独树一帜的“兴发感动”说。现代诗歌是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创造,借助“兴发感动”说鉴赏诗词的美,发掘诗歌蕴含的人文价值,有利于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和健康品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正>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4.
叶嘉莹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构建起了博大精深的诗词学理论体系。“比兴”观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兴”手法历史悠久,涵义丰富,叶先生对这一手法进行了探本性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诗歌史上诸多现象给予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先生指出“兴于诗”是中国诗歌的可贵传统,其基本精神是真诚和自由感发、联想。先生这一理论是其“兴发感动”说的基础,是探讨和研究其古典诗词学理论体系的门径,同时,对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也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煦雯 《语文学习》2022,(12):72-76
<正>集学者、教师、诗人于一身的叶嘉莹先生,以毕生之力传承中华诗词之美,成就若朗月当空,清辉万里。《叶嘉莹说诗讲稿》是中华书局“迦陵说诗”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收录了叶嘉莹先生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在各地所作有关诗歌讲座讲稿。讲稿分为九个章节,中心线索突出,各部分阐释皆始终不离形象与情意之关系、兴发与感动之妙趣。叶嘉莹先生曾言: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在于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心灵。借助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叶先生古典诗歌研究的精华,对深刻把握文学作品的价值、促进青少年精神成长也有助益。  相似文献   

6.
<正>“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诗词里面,那些美好的理性、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今年,著名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迎来了百岁华诞。10月15日,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隆重开幕。这是一场承载着众多期待,也洋溢着祝福之情的学术盛会,近200位学者齐聚一堂,共话中华诗教的传承与弘扬,以学术研讨交流的方式向叶嘉莹先生致敬。  相似文献   

7.
叶嘉莹教授是加拿大皇家学会的院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终身教授,蜚声的著名学者,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研究和创作已有六十年之久。现已八十高龄,仍活跃在有关中国文学、古典诗词的讲堂上。有一次我听她讲演,很受感动。她说:“其实,我开蒙读的书就是《论语》,  相似文献   

8.
“兴发感动”说是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教授评赏古典诗词的主要理论,在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美感特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叶嘉莹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大家,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毕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和研究,成果丰硕,成就卓著。本年表记录其自出生至今(2006)的生活及学术活动,按年岁排列,以学术事业发展线索为主,同时附录她迄今为止已出版的著作目录,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著名词学大家叶嘉莹先生的系列著作中有一个关键词:感发。她认为诗歌的力量就是感发,这种感发是生生不已的,可以叫做"感发的力量"。好作品能给人感发,反过来,对生活有精细的感发,才能出文章。在作文指导中,我们缺失的正是"感发的力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产生感触,有所生发,继而传达与抒写自己的感动与思考,才是作文指导的真谛所在。于外围的形式技法层面作无效指导,早已  相似文献   

11.
祁青元 《现代语文》2011,(9):153-155
中国是诗的王国,尤其是古典诗词常常以它特有的韵律声情感染着成千上万读者的心灵,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说:“读诗,尤其是读中国的古典诗歌,是果然可以有一种兴发感动足以变化人之气质的作用的。”古典诗歌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相似文献   

12.
"弱德之美"是中国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在其多年的诗词研究过程中总结提出的。在目前的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2016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方面要求要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但是当前的古典诗词教学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本文将用"弱德之美"这一理论来指导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为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更能体味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7,(4):42-48
叶嘉莹在解读与研究过程中,不但立足诗词文本注重审美意蕴的诠解,而且将之放到原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加以把握与析解,揭示诗词所蕴涵的儒家文化意蕴与历史之维。以儒家文化观照中国古典诗词与诗学的审美特性,不仅可以揭示古典诗词所蕴涵的儒家文化意蕴,而且也将拓展和丰富学界对诗词的研究和解读。  相似文献   

14.
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一书中提到诗的感发作用,诗不是教训人,而是在感动人,是"推"、是"化"——道理、意思不足以征服人.语文教学,应当把诗的美妙和道德内涵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本文以《关雎》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带领学生体会《诗经》中的传统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5.
艾治平同志著的《古典诗词艺术探幽》一书出版后,受到读者热烈欢迎。现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在重印中,预计不久即可在各地书店买到.艾治平同志喜爱古典诗词,学习、研究古典诗词三十年不辍,乐此不疲.四十年代在大学文学系读书时,他授师于当代著名的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词“充满洋溢着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好的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操守和修养”,“带着一种兴,带着一种强大的感发的力量的.是能够呼唤起你的心灵深处的很多的美好的感情和高尚的意趣的,是生生不已的”(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爱国主义、环保意识、执著精神、审美意识、富有责任感等等,都属于高级情感的范畴.这些无疑是提升青少年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及塑造健全人格的良好素材。  相似文献   

17.
她是国内外著名的古典文化学者,退休后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美好的晚年生活就在眼前。她却把自己托付给国内,奔波讲诗。"中国古典诗词的根在中国,我们的青年走进这座珍宝山,却空手而归。"叶嘉莹对古诗词的传承充满忧虑。"我已经91岁了。如果我不把自己从古诗词中看到的好处讲出来,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内心有很好的品格持守,就不会被别人左右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词欣赏由选择题改为笔答题,迄今已十三年。各省市此题的赋分从最初的五分到现在增至八到十二分不等。赋分见长,考生的欣赏水平却不敢恭维。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常常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又怎么教得好学生?叶嘉莹先生曾跟南开大学学者们讨论推广古典诗词的问题:大家说现在学生读不读诗词,关键是要看老师怎么教,老师教得好,学生就愿...  相似文献   

19.
叶嘉莹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传道授业与学术研究之外,文学创作成果颇丰。本文主要撷取叶嘉莹先生7首诗词曲进行赏析,作品创作时间跨度60年,体例涉及七律2首,套曲1首,词2首,七绝2首,内容涉及她大半生的客观经历和主观情感,其情真,其味厚,其格高,其韵远。这些作品体现出叶先生毕生对诗词的热爱,体现出她深厚的旧学修养和文化底蕴,体现出她的理论见识、人格追求以及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奉献精神。她的作品内容充实,各体皆工;情思深邈,风格多样;学养丰厚,才气纵横;境界高妙,富于哲理,予读者以感发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2月2日,南开大学西南村叶嘉莹公寓内,两个醉心于古典文化传播的女性——叶嘉莹、于丹,经由中华书局穿针引线,遂得一次难得的对话。她们谈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她们谈对人生的感悟,无不予人以从容、优雅与温暖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