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张学良一直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拥蒋剿共。但从1935年冬以后,他的政治思想有所转变,并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本文拟对张学良政治思想转变的因素,作一探述。一、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矛盾也日趋表面化。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民族存亡关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甚至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抗战的军事准备王志国,陈贵洲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一场全民族的抗战。“九·一八”事变后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党蒋介石面对日寇的入侵,推行“安内攘外”的政策.但“攘外”须做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几个不同角度分析比较了“九·一八”事变后至“华北事变”前这一时期我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客观变化,指出这一时期内,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还没有上升为主要矛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大众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中国青年党与“九·一八”后的抗日民主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青年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特殊历史时期 ,较早提出了停止内争、武装抗日和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组织国防政府的主张 ,积极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活动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右翼政治态度的重大变化。但其阶级本性及对中共的敌视 ,使其抗日民主活动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主义,国民党革命派代表人物何香凝十分气愤。1935年她给蒋介石寄去一个邮包,里面装有一条裙子和赠蒋介石的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考察“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的政策,说明中国还没有形成全面抗战;故“九·一八”事变不是全面抗战的起点;再考察“七·七”事变前后的情况,说明“七·七”事变只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而中国政府——国民党政府并没有立即作出全面抵抗的反应,故“七·七”事变也不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最后,本文得出结论:1937年8月14日蒋介石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才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即“八·一四”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有一个逐步认识、逐渐演变的过程,有时认识有反复,政策也就出现反复,直到“九·一八”事变后四年多的1935年底才基本完成,在西安事变前后它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在“七·七”事变前后付诸了实现。“九·一八”事变后,面对着急剧上升的中日民族矛盾,以王明为首的临时中央做出的判断是;a、“九·一八”事变是反苏战争的序幕。①b、“九·一八”事变意味着国际帝国主义者将和中国各派军阀联合起来对付中国工农红军。②当时党内的领导人并没有把“九·一八”事变看作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长期战略的起点,当然也并没有看到日本侵略者的矛头是指向除汉奸以外的中国一切阶级和阶层的,而是认  相似文献   

8.
(课前准备好地图、照片及附表格的小黑板)(上课)师: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板书:第四章标题)请同学们回忆,“九·一八”事变发生于哪一年?生:(齐声)1931年。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相继沦陷。1933年2月,日军占领热河省,逼近天津,华北局势十分危急。这年5月,蒋介石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什么协定?  相似文献   

9.
今年9月18日,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70周年。江泽民总书记题词:“勿忘‘九·一八’”,告诫我们: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把不忘“九·一八”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警惕  相似文献   

10.
目前,史学界对西安事变前后的张学良作了充分的探讨,但对“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尚未深入考察,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探讨。 (一) 一九三一年九月,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令人遗憾的是,当时主持东北,领兵几十万,对日又有家仇国恨的张学良,却执行了不抵抗政策。笔者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张学良长期以来形成的“统一才能御侮”的思想,是他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之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制造的侵略事件。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了沈阳、安东(现丹东市),本溪、营口、长春、吉林、齐齐哈尔等地,到1932年2月6日占领哈尔滨止,仅仅4个月18天,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整个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0万同胞皆沦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九·一八”事变的缘起日本帝国主义蓄谋侵略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明  相似文献   

12.
课本第 41页 :“在国民党五中全会上 ,蒋介石说 ,他的‘抗战到底’的‘底’ ,就是‘要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这种表示 ,意味着可以放弃东北和华北的主权……”193 1年“九·一八”事变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致使东北三省全部沦亡 ,全国人民怒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面对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 ,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 ,继续推行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的政策 ,进一步助长了日寇的侵略气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东北后 ,对华北又发动了新的侵略扩张 ,193 3年初日寇占领热河省 ,并对山海关等长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是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课,它与教材抗日战争的第一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课内容繁多,头绪复杂,如何做到重点与一般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并重?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本课以“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为重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线索依次层层铺展。导入新课时我提问:“九·一八”事变的时间、结果;《塘沽协定》的时间、内容、结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自然地引出“一二·九”运动的背景。“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绝对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相继沦陷。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成了日军留驻的城市。1933年5月的《塘沽协定》承认了日军对东北三省和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问题,人们通常以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为标志。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这个问题的叙述也是模糊的。我认为,“九·一八”事变只能说是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初步形成,而正式形成,则应该是一九三六年广田内阁成立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前的一个时期。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是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军部已法西斯化,并在内阁中具有影响国策的作用,但它还未能达到完全控制内阁的程度。所以,“九·一八”事变只能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5.
曾琦是现代中国政坛的知名人物,青年党的首领,其政治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本文着重阐述了他在九·一八事变前的政治思想,并剖析了其形成渊源。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答     
答: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侵略我国时,美帝采取支持纵容的态度,并和日寇签订了秘密协定,认为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部的问题美日之间是“什么事都好商量”。它大量供给日本帝国主义以军需物资,如1930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额仅4,182,384美元,到1931年就骤增至19,300万美元,其中主要是供应枪炮弹药和其他军需用品。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前,美国就曾有人主张要蒋介石把东三省卖给日本。事变发生后,美帝又“劝告”其走狗蒋介石不要对日抵抗。如当时的美国《密勒氏评论报》编辑约·鲍惠尔在后来审判日本战犯作证时曾揭露:国民党政府“曾得到英美两国的劝告,劝他们不用抵抗”。1931年11月27日,美国驻日大使福白斯向日本外务大臣面交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政府“北进”苏联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敌视和进攻苏联是日本侵略远东计划之一。为建立北进的军事基地,日本迫切希望占领中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中国的抵抗和苏联军队的强烈反击,日本“北进”战略计划破产。  相似文献   

18.
新闻频道     
不忘国耻缅怀英雄为纪念“九·一八事变”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成都市正通顺街小学在九月十六日开展了“勿忘国耻‘九·一八事变’七十四周年祭”主题活动,此次活动对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同学们在诗歌、故事、歌声中了解历史。  相似文献   

19.
尽管做教师的总是哀叹学生见识肤浅,思维僵化,没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们却很难接受或承认学生对事物的见解,对问题的看法,甚至习惯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从课本上寻章摘句,按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前几天,去听一个老师的历史课,内容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正当老师讲兴正浓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什么是事变?”老师的回答倒也干脆明了:“事变是指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那日本帝国主义侵我河山,占我国土,杀我军民,这也叫事变?”“那应该叫什么?”“应该叫战争!‘九·一八’事变应该叫‘九·一八’战争。”学生的回…  相似文献   

20.
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的、集体安全组织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调解活动中 ,曾采取一些措施 ,对日本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强权政治基础及体制结构缺陷所造成的国联的软弱无力、国联内外西方大国的相互掣肘最终又不免使其调解“九·一八”事变陷于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