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洋洋200万字的<上海出版志>(宋原放、孙颐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问世是上海出版系统的大事,可喜可贺!因为它是建国后上海第一部出版志,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上海出版业的兴衰与起伏,因为它全面地反映了上海出版业的历史与现状,因为它深刻地总结了上海出版业的经验与教训.读完全书,深感它有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2.
洋洋200万字的<上海出版志>(宋原放、孙颐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问世是上海出版系统的大事,可喜可贺!因为它是建国后上海第一部出版志,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上海出版业的兴衰与起伏,因为它全面地反映了上海出版业的历史与现状,因为它深刻地总结了上海出版业的经验与教训.读完全书,深感它有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3.
1893年出版的<盛世危言>提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所以,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都认为:"第一次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主张"的人,是<盛世危言>的作者郑观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出版通史>九卷本今天出版,这不仅是出版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文化界和学术界的一件喜事.集近200位专家学者之力,历时整整8年才告完成的这部史学学术著作,无论是在保存、研究、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方面,还是在传承中国出版优秀遗产方面,都意义重大.出版业本身是个小行业,但它涉及到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涉及到文化史、文明史、科技史、经济史、没有这些东西,出版史自己是写不出来的,所以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 "对出版业来说,大众出版呈现泡沫化征兆,而教育出版改革的推进,又将严重削减出版业的利润.在这双重夹击之下,虽然由此断定我国图书出版市场将"崩溃"为时尚早,但出版业将面临历史性考验恐怕将难以避免."新近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推出的中国出版蓝皮书<2004~2005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对2004年~2005年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特征和走向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后,得出了系列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撰的<2007~2008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已经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这是该所编撰的第五本出版业年度报告,也是该所延续性的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7.
这是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哲夫编著的<旧上海明信片>中收录的一张清代上海明信片(见图),主图案是一建有变形中国门楼的西洋建筑,门楼上有"长发栈"三字.  相似文献   

8.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个耳熟能详的词--"体制改革"在2009年的中国出版业频繁出现,成为这一年中国出版业的关键词.新闻出版总署4月初制定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系统地体现了中央关于出版业改革的总要求,标志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已进入整体推进、解决深层次矛盾、重构市场新格局的攻坚时期.可以说出版改革时不我待,无论国有还是民营.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我国最大的出版科学研究机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在出版学术服务中国出版"走出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由该所及其主办的<出版发行研究>杂志与全球最著名的英文出版学术期刊--美国<出版研究季刊> (Publishing ResearchQuanerly)合作编辑的<出版研究季刊>"中国专号" (英文版)已正式出版,并已向全球发行.在出版纸质版的同时,该"专号"内容也将通过该刊出资方--施普林格公司的SpringerLink学术期刊网站向全球发布.这是中国出版界首次利用这个国际出版学术领域最负影响的主流平台向世界介绍中国出版业.  相似文献   

10.
在<上海监狱志>彩页中,有三张珍贵的历史照片,通栏一张是1950年12月上海市市长陈毅、副市长潘汉年坐在办公桌前听取上海市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局长黄序周汇报垦区计划建设工作.左下方为陈毅审阅垦区计划的特写近照.右下角为陈毅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垦区管理局建设计划草案上的批示手迹.这三张拍摄于1950年的历史照片,为<上海监狱志>增添亮丽的色彩,烙上时代的记印.那么这三张照片是哪个单位所拍摄?是谁提供的?又是如何保留至今?这倒说来话长,其中还蕴含着不少动人的情结.  相似文献   

11.
家住虹口.上下班,宝山路是必经之路.对每一个中国的出版人而言,走过宝山路时,最令人感慨和回味的,可能莫过于商务印书馆了.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这家曾位居世界三大出版商之列的中国出版界盟主,曾经铸造了绚丽夺目的文化风采和出版辉煌.虽然昔日位于宝山路上的出版"圣地"早已被当年日寇的炮火所吞噬,但它所出版的"万有文库"、"大学丛书"和<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等,却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新文化发展进程,传播了诸多先进思潮,也为后世出版人在编辑策划方面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成功范例,是我国新文化发展的成果和出版业发达的重要见证.商务印书馆"激动潮流而不追逐潮流"的出版宗旨和在遭到日寇毁灭性轰炸以后提出的"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复业口号,一向为后世出版人所敬仰,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精神和出版文化,和沪上"海纳百川"的特质是一致的,也代表着上海这颗"东方明珠"永恒的城市精神.虽说商务印书馆是当时中国出版业无可争议的盟主,但当时的沪上出版,也并非是商务印书馆一枝独秀,寡头垄断,而是呈现百花齐放的多元格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出版界,出现了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和开明书店等为代表的五六家大型出版社之间激烈竞争的局面,此外还有北新书局、良友图书出版公司以及亚东图书馆等多家中小出版社竞相活跃于上海出版舞台上.依托于得风气之先和海派文化的超强吸纳力,当时上海的出版业态已向文化产业转化,申城竟集聚了全国70%以上的出版社,执全国出版业之牛耳,是当时中国名副其实的出版中心.  相似文献   

12.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唐振常(1922- )原是学新闻学的,1946年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到上海<大公报>工作.在<大公报>、<文汇报>前后从事新闻工作15年,后来却改了行,从事历史研究,主攻中国近代思想史与文化史,较集中地研究了章太炎、蔡元培、吴虞三位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取得了一批较令人注目的学术研究成果,出版了<章太炎吴虞论文集>、<蔡元培传>等专著和发表了<"四人帮"与青红帮>、<派性考略>等论文.  相似文献   

13.
西学东渐是刺激上海近代出版业向现代转轨的动因.西方传教士和西方商人在上海建立的出版机构和从事的出版活动,刺激了上海现代出版业的兴起.西学出版既重视教务又重视商务的特征,在上海现代出版业兴起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中打上了鲜明的烙印,由此形成了上海现代出版业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我和福申相识,渊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上海出版工作协会主办的<出版史料>(季刊)上的一段"文字之缘".那时我们曾撰述、探讨、切磋1929-1930年上海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热潮中出版的<出版月刊>.  相似文献   

15.
一个地方的出版业是否强大,是否兴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看有没有、有多少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精品图书问世.上海出版曾经是全国的半壁江山,建国以后,由于客观原因,上海出版的相对地位有所下降,但在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仍然出现了如<辞海>、<汉语大词典>、<英汉大词典>、<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可是,近年来,上海出版界缺乏新的顶尖出版物,即使是老的那几种大书,其发展也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困难.  相似文献   

16.
这次会议的主旨是研究近百年编辑出版史,也是研究中国出版业的近现代化问题.我认为这是有远见卓识的决策. 1999年南京编辑出版史研讨会前,我写了三万多字的<试论清末至民国前期的安徽出版业的历史地位>,后连载在<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3-7期上.本想结合这次会议再写写百年安徽出版史,但未能完成,这一方面是因为我承担了一项安徽省政府的文化工程,--<徽州文化大全>中的<徽州刻书>分册,抽不出工夫;另一方面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在我去年发表的文章里大部分已讲过了.因此,我这次上报的论文题目是<徽州存世谱牒及其开发利用>,里面也讲到了一些有关的出版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民国以降,上海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继续突出其全国出版绝对中心的地位。1927—1937年堪称民国出版业的黄金时代,上海出版机构的增长和发展,出版书目的增多,都使上海继续保持其中心地位。然而,20世纪30年代之初,中国的图书市场行情并不看好。源自于欧美世界的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于中国出版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  相似文献   

18.
李桥 《出版发行研究》2006,(2):77-77,79
本刊讯我国第三版(2005年版)"中国出版蓝皮书"--<2004~2005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已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4~2005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课题组完成.  相似文献   

19.
骆欣  南长森 《编辑之友》2017,(10):98-102
上海无疑是中国近代出版业的中心,这一中心地位一方面来源于其覆盖性影响,另一方面因其对近代出版业品格的塑造.太平天国运动从人才、市场、理念等多个方面为上海近代文化市场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东南地区的传统士绅为避难而汇聚上海租界谋求新的出路,新兴出版业成为一个主要选择.而在出版业领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19世纪90年代科举正途出身的士绅阶层,特别是像张元济、汪康年这样从传统士绅阶层分化出来的知识精英.不同于1843年上海开埠后较早参与出版业的口岸知识分子,以谋生为主要取向,传统士绅将历来的家国情怀注入新兴出版业,以启迪民智作为追求,不仅改变了当时上海出版业的格局,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品格.  相似文献   

20.
上海是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发祥地,从清末民初开始,已有百年历史。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创办初期以印刷为主,至1901年改为股份公司,次年建立编辑所,标志着商务印书馆在出版业上的一次跃进,也是我国近代出版业上标志性事件。中华书局成立于1912年,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1930年龙门书局在上海成立,1938年更名为龙门联合书局,以出版和引进国外教材、辅导及学生课外读物著称,偏重影印图书的引进和出版。至20世纪30年代,全国60%的书店(书局)在上海,这些书店(书局)集出版、印刷、发行三位一体,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编印新式中小学教材。上海民营书业的兴起与发展,把“科学”、“民主”思想带进中国,这些都可以追溯为中国民营书业的开篇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