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韩江雪 《青年记者》2009,(12):89-90
1937年至1945年,是重庆担负起“战时首都”功能的8年。从1937年10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至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迁回南京,重庆的新闻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时在重庆有名的报纸便有数十种,但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各家报纸的政治倾向性不同,读者对象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政府移驻重庆,使其成为战时首都,并明定为陪都,从而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出版中心。本文着重简述从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至1946年5月还都南京这一时期重庆出版业的发展变化及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政府移驻重庆,使其成为战时首都,并明定为陪都,从而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出版中心。本文着重简述从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至1946年5月还都南京这一时期重庆出版业的发展变化及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报业竞争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炬 《今传媒》2005,(9):40-41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93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正式办公。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通令,定重庆为战时“陪都”。重庆的人口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以前有三十万多人,本地人占百分之九十五。据《重庆通史》载,成为“陪都”后,1938年重庆人口为53万,1941  相似文献   

5.
<正>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20日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重庆至此成为全国抗战的指挥中心,毗邻重庆的遵义地区也随之成为抗战期间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之一,为中华民族抗战的全面胜利作出过重要贡献。一、抗战期间遵义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1937年11月,中国军队在淞沪抗战中失利,南京陷入危机,国民政府于11月20日迁往重庆。日军为了威胁中国政府早日投降,不断派遣大批飞机对重庆进行大轰炸。国民政府成立了防空司令部,任命刘峙为重庆卫戍总司令兼防空司令。国民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防空部队,  相似文献   

7.
"客观性"法则只适用于新闻报道领域,而在新闻评论领域,则以每天发表社论来表明报纸对公共事务的态度,并认为这是公共责任和价值认同,而与倾向性和党见派性无关.  相似文献   

8.
刘威  向舒 《图书馆界》2013,(6):34-38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报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主要靠报刊。这一时期的重庆,渝籍志士同全国各地革命志士一道,在发动、参与武装起义的同时,也广泛开展办报活动,这些活动在重庆新闻发展史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一页。该文从重庆图书馆收录的1894--1912年主要报纸着手,对重庆清末民初的报纸传媒活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自1912年5月唐绍仪首倡在中华民国北京临时政府国务院设"新闻记者招待所",每日接待记者,发布新闻,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后,记者招待会这件事进展如何?笔者采取阶段普查和重大事件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对1949年前的<大公报>进行纵向扫描,也查了某一时期别的报纸,如以报道新闻著称的上海<申报>,发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前的二十五六年间,从总的看,记者招待会这件事进展不大,中华民国和国民党各级政府利用记者招待会发布新闻的次数不多.这里有政局动荡、当权者更替频繁方面的原因,有新闻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认识方面的原因.当然,这一时期在记者招待会这个问题上也不是毫无进展.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和中期,当时的某某部门、某某政府要员"招待报界"、"招待新闻界"之类的标题已在报上出现,就是一个进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报纸的旗帜与灵魂,评论历来是党报新闻工作的重点,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舆论引导作用。在新的舆论格局下,党报评论如何传播权威声音,是党报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2016年《人民日报》评论版进行内容分析,从"选题类型"、"选题倾向性"、"作者来源"等几方面分析其传播权威声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立勤 《新闻界》2012,(5):75-80
1927年至1937年中国民营报业的发展达到鼎盛期.本文通过重新梳理和审视这一时期民营报业的政治环境,试图从历史情境中还原当时民营报业与政治的多维关系,从而把握和洞悉中国民营报业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2.
<正>中央银行由南京国民政府创立于1928年11月1日,总行设在上海。中央银行不仅是国民政府的国家银行,而且是"四行二局"国家垄断金融体系之首。从1928年成立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是中央银行初创和巩固地位的时期。中央银行成立之初,实力有限,影响不大,但在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央银行实力迅速攀升,地位不断增强。从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  相似文献   

13.
1937年7月至8月,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备党派、各界名流参加的"庐山谈话会",共商国是.7月17日上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谈话会上正式发表《抗战宣言》,拉开了伟大的全民族抗战序幕.  相似文献   

14.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由南京迁往重庆后,重庆及长江沿线城市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日寇利用其空中优势,从武汉宜昌出动飞机对重庆地区进行狂轰滥炸。1939年至1942年,日机多次轰炸丰都城,丰都人民死伤无数,财产损失惨重,给丰者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15.
孙武 《重庆档案》2005,(1):36-37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又在上海燃起了战火,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危在旦夕。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于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  相似文献   

16.
报纸的两大文体中,新闻报道传播信息,隐性表达态度,而新闻评论不仅直接传播意见和观点,其本身也是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有效构建青年类报纸新闻评论的议题,能更好地实现以舆论引导青年的功能。样本选择及研究方法1.样本选择《中国青年报》评论版"青年话题"创办于1999年,是国内较早的评论专版,带动了"时评"这一新的评论形式的兴起与繁荣,并引领中国报纸评论从"杂文"转向"时评"。本文以2012年1月1日~6月30日期间"青年话题"所有新闻评论文章为样本,共77版,508篇。  相似文献   

17.
敢开第一腔近年来,新闻改革的呼声很高.报纸评论的改革,理所当然是新闻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中央报纸到地方报纸,从党的机关报到各种专业报纸,这几年来都在注意改进评论工作,那种"假话、大话、空话、长话、套话""五话闹文"的评论已经越来越少,越来越成为广大读者所厌恶的过街"老鼠".这是令人欣慰的.但是,要真正提高评论质量,使我们的评论都能讲真话、实话、新话、短话,讲精辟的话、引人入胜的话,那还得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同任何改革一样,报纸评论的改革贵在创新.新闻、新闻,就要力求一个"新"字嘛!报纸评论是新闻评论,当然也要求新,这是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8.
裘小桦 《当代传播》2005,(6):98-100
专栏评论是指在报纸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栏中发表的评论,也包括现在电台、电视台专门栏目中的评论。这里仅探讨报纸的专栏评论。上世纪20年代末,由邹韬奋主编的上海《生活》周刊开设的“小言论”专栏,曾在当时的青年中,有过极为广泛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专栏评论在党报上虽不多,但在  相似文献   

19.
2004年.是新闻评论发展强劲的一年。全国不少晚报、都市类报纸,相继增设了评论版。在重庆,有影响力的报纸也都开设了评论版。《重庆时报》一创刊,便设了评论版,在此前后,《重庆晨报》有《每日时评》,《重庆商报》辟了《评论》,《重庆晚报》开设《新闻评说》(后改为《都市评说》)。  相似文献   

20.
徐体义 《新闻界》2000,(6):38-38
评论乃报纸的旗帜,这是新闻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从中足以说明评论的地位和作用之重要。各种类型的报纸,特别是党报,历来都十分重视评论工作。作为新闻性与政论性相结合的一种体裁,评论与其他新闻体裁相比,更加直切地表达报纸的导向性、倾向性和深刻性,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离不开评论的指引和明辨,常规报道宣传也离不开言论的点评和配合,版面的配置缺了言论,就会有缺陷。没有评论的报纸,就不是完整的报纸 ;评论显弱的报纸,就不可能是有权威性的、有影响的报纸。在我们国家,评论是党报最重要的优势之一,也是党报的一大特色。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