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闻新闻队伍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流记者搞承包,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拿红包,五流记者写头条。”这句顺口溜当然是带着几分夸张的色彩的。但是,那前“四流”谁也不能说不存在。搞承包者,不仅承包在本市,而且还搞到市外、省外;炒股票,当然就不用说了,记者信息灵通,颇认行情,不仅是“炒家”,而且还是“赢家”;拉广告,这显然早已是记者的“副产品”,可谓“起步早”,又是“专营”项目;而拿红包,这似乎也不是新鲜话题,只是近来“有偿新闻”写得范围越来越大,红包分量越拿越重。人说,记者应该成为多才多艺、行行通晓的“杂家”,这真是“名不虚传”了。  相似文献   

2.
近日股市波动,此间笔者不断接到本埠和异地新闻界同仁电话询问盈亏。聊毕,那首早已流行且有切肤痛感的民谣又在耳际响起:“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会上跑,四流记者写外稿,五流记者写本报,冒牌记者发头条。”此“谣”虽有偏激、刻薄之嫌,但对现时新闻圈的“新闻现象”的勾画不可谓不生  相似文献   

3.
最近,有句顺口溜在新闻界颇为流行:“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搞推销,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编书稿,五流记者捞红包,末流记者写报道。”这句顺口溜虽不免有所夸张,但却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新闻界在出现“二气”:“新闻的铜臭气,记者的市侩气”。如何制止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应当抓好四大环节。  相似文献   

4.
社会上曾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会议泡。”这里批评讥讽的所谓“四流记者”,主要是指那种整天住在宾馆里,发一条开幕消息、一条闭幕消息。如果有领导人讲话再根据有关人员定的框框,编发一条讲话摘要。如果碰到要求发全文,记者可以更轻松地呆在宾馆里睡大觉,看电视或聊天。这种采写会议的工作方式实在无可指责,因为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规矩”,记者在报道中如果有所创新,想换个角度写新闻,  相似文献   

5.
一流记者写本报红烛中国大概是顺口溜的王国,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有群众创作的顺口溜问世。前一个时期,在新闻界流传这样一首顺口溜:“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写外稿,五流记者写本报。”(据说有好几个版本,有的说一流记者“卖情报...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个顺口溜大国。而这些顺口溜并不只创造幽默,也散布情绪。每一时期有每一时期的情绪,而每一时期情绪的标志之一就是那些极端情绪化了的顺口溜。没有想到,1993年最火的顺口溜竟落到我们这些记者头上:“一流记者办公司、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拿红包、五流记者写外稿、六流记者写本报。”这段顺口溜尽管有几个不同版本,但大概意思一样,一流记者挣钱,末流记者写稿。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个顺口溜大国。而这些顺口溜并不只创造幽默,也散布情绪。每一时期有每一时期的情绪,而每一时期情绪的标志之一就是那些极端情绪化了的顺口溜。没有想到,1993年最火的顺口溜竟落到我们这些记者头上:“一流记者办公司、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拿红包、五流记者写外稿、六流记者写本报。”这段顺口溜尽管有几个不同版本,但大概意思一样,一流记者挣钱,末流记者写稿。  相似文献   

8.
90年代初踏上新闻岗位的人,需要经受许多诱惑,经历许多困惑。某日出差,与几位“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乘客在火车里闲侃。听说我是人民日报记者,一位“款爷”高诵一支《记者谣》:“一流记者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写本报。”诵毕,两眼盯着我问:“你是几流记者?”我淡淡地吐出几个字:“末流记者,把夜熬。”“熬夜”这个字眼,我并不喜欢;对于朋友,我常这样说:一年里的所有双数月份,我都属于月亮。那是些“暗无天日”的日子。  相似文献   

9.
勤能补拙     
陶红 《当代传播》2002,(2):96-96
作为记者,“勤”是一个必要的素质。勤,不仅能使自己的文章出彩,还能使自己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在记者岗位上工作了这么长时间,我深切地体会到“勤”的重要。勤问能借脑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所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尤其对记者而言,哪一方面的知识都要懂一些,但哪一方面的知识都不是很精通,所以在写稿过程中尤其是写深度报道的过程中,不免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个时候,“勤”字便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勤问能使自己尽可能多地掌握自己没有精力钻研的一些知识,弥补自己知识的欠缺;勤问能够借别人的大脑为自己所用,使自己的文…  相似文献   

10.
写好稿,出精品,是每一位新闻报道员孜孜以求的理想,但真正能“心想事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身处最基层的报道员来说,更是好梦难圆。1998年我在新闻从业路上留下了值得记忆的“痕迹”:言论《看着饭桌忙种田》获1998年南通市报纸好新闻三等奖;与《海安日报》记者合写的消息《妇女标兵陆美芳结下200多个“致富亲”》获江苏省1998年县市报好新闻二等奖;通讯《第200个“穷亲”》获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三等奖。笔者是一名乡镇报道员,学识和水平都属平平之辈,但一年中竟幸运地摘得了几只“大桃”,细细总结之,惟一个“勤”字使然。新闻界前辈把当好记者总结为“五勤”:眼勤、手勤、身勤、嘴勤、脚勤。我则对手勤有更深的体会。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6年来,已记了满满的近20本采访本,它是我弥足珍贵的新闻信息库。许多优秀新闻人物和好的新闻事件都是从  相似文献   

11.
我觉得,作为新闻记者,在日常采访活动中应注意“四忌”、“四兴”。即:“忌懒,兴勤”;“忌浮,兴深”;“忌傲,兴谦”;“忌吹,兴实”。“忌懒,兴勤”,核心是“勤”。记者在采访中必须勤奋,不能懒惰。这是因为,新闻报道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记者在采访中,既要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又要保证工作质量。为了解决时间紧和任务重的矛盾,最根本的途径是靠“勤”。至少有“六勤”值得提倡:一是眼勤。要眼观四面,去发现和捕  相似文献   

12.
当记者要做到“六勤”.即腿勤、眼勤、耳勤、嘴勤、脑勤、笔勤。“六勤”是记者的基本功,但现在有些记者已经淡忘了。他们据文件写稿。凭电话找线索,坐着小车采访,大宾馆内写稿。因此,重温记者的“六勤”,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为"乐"而写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旦获得好的新闻线索,便不顾一切而求之。我也养成了勤写、勤走、勤问、勤记的习惯。有人说我是写稿迷,确实如此,一天不写则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我在写稿中坚持“三不写”、“三结合”。即:事情不真实不写,情况不弄清楚不写,没有宣传价值的不写;做到学习与写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说过: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能想、能跑、能听、能写。在老山前线采访实习的课堂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土记者”:他在弹雨硝烟中战斗、采访,在低矮潮湿的猫耳洞里奋笔疾书,半年写稿上百篇,见报37篇,立了二等功。这位“记者”未踏过新闻学院的门坎,没有在报社、电台吃过“新闻饭”,他叫孙善毅,在守卫老山主峰的某部五连当文书,今年22岁。来自安徽鱼米之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今年上半年,随州日报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查找问题,制订整改措施,完善规章制度,促进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规范。随州日报社党委确定,重点解决职业道德、新闻观念、工作作风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抓稿件为突破口,促进新闻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推进新闻改革。督促记者勤跑、勤写、勤动脑,多跑基层,多写事件性新闻,多写“三贴近”的新闻。  相似文献   

16.
她今年六十岁,自以为不老。去年四月,她风尘仆仆,登上祖国南疆边上的大瑶山,写了长篇通讯《草莽英雄》;今年七月,她又跨上北疆大兴安岭,写了长篇通讯《绿林好汉》。两座高山之间,她不舍昼夜,勤采、勤写、勤编,来去总匆匆,那双“频率”很快的脚毫不“减速”。她确实不老。她那旺盛的精力对人们来说是一个“谜”,她的速度,靠什么启动? 人们需要了解她——柏生。两次选择柏生姓陈,出身于一个书香之家。现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生活并没有将爱多施于她,母亲早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认为作一个称职的记者必须具备“五勤”,即腿勤、眼勤、嘴勤、脑勤、手勤。现代新闻学创始人之一普利策曾说:“懒人是当不了记者的”。本文作者依靠从业多年的经验.详尽而独到地阐述了“五勤”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的名言。勤勉精神是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努力开拓的创业精神和献身精神。如今,人人盼发展,处处奔小康,人们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真抓实干,顽强拼搏。由此,我联想到关于新闻工作者的勤的问题。不少年轻的同志孜孜以求当名记者、当专家型记者、当多面手记者,为使自己能评上个满意的职称,自己写的东西能获个大奖,努力创造条件。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据笔者观察,时下有的记者特别是一些年轻记者,他们恰恰就少了那么一点勤勉精神,不是勤…  相似文献   

19.
胡伟 《军事记者》2006,(6):60-60
军报记者部副主任刘声东在《记者,可以当得更好些》一文中写道:“严格地说,不会写人物就不配当记者。许多名记者都是善于写人物的‘人物’。写人物,在人物的相貌与心灵之间,重在也难在写心灵;在人物的事迹与思想之间,重在也难在写思想。在人物心灵和思想的描写刻画过程中,最见功夫的又在‘厚重’和‘神韵’四字上……”写活心灵,凸显内心,要求记者有颗敏感的心,先与采访对象心灵相通,“读懂”对方。记者不仅是受众的“眼睛”,更应通过自己的观察,“复制”出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记者如果没有心灵上的感动、感悟,往往写不出“神来之笔”。有…  相似文献   

20.
一线记者写稿件时可能会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正在召开的会议如果按常规来写,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发表的内容也未必是读者想要知道的内容。而一些见报的动态消息也让读者感到意犹未尽。其实记者在写稿时完全可以创造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美文效果。记者在写稿件时应多思考、换角度、深挖掘、勤反思。写出吸引读者的靓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