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艺术创作要适应群众发展着的审美需要”这个口号被视为绝对真理。本文则认为,审美需要并非总是显露于外,任你掌握。它常常是潜在的、事前难以确定的,从而导致对它的“适应”也就成为没有实际意义的空话。潜在的审美需要实际上表现为作品与接受者的潜在趣味结构之间的一种合拍的关系。所以,归根结蒂,艺术创作所要面对的乃是公众的趣味结构,艺术创造贵在激活它。由于这种趣味结构是在生活实践与艺术接受实践中形成的,艺术创造最要紧的是从审美的角度有效地作用于公众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接受经验。  相似文献   

2.
艺术中的“传神”,是我国学艺术中的优良传统,艺术创作要创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和抒情言志。以“传神”作为艺术创作的审美理想境界,也是我国学艺术显的民族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3.
杨艳萍 《焦作大学学报》2009,23(2):26-27,36
从生活到艺术,又从艺术再“还原”到生活,这一系列创造与审美中,都离不开通感。艺术家在自己生活和艺术经验基础上创造形象,欣赏者需要在自己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想象、运用通感来加以理解。艺术家利用通感来打通不同的艺术创作媒介,抒难表之情,诉难言之感。欣赏家通过通感调动感官,展开想象,打通视听,激活审美。  相似文献   

4.
郭绍虞先生和王文生教授的《审美理论的历史发展》(以下简称《发展》,见《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一期)一文,在叙述历代审美理论的过程中,认为我国人民的审美趣味经历了从“镂金错采”向“清水芙蓉”方向发展的过程,发展的转折发生在唐代,以司空图和李白的审美趣味为标志。该文指出:“自唐代以后,我国人民的审美趣味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喜爱诗歌中的平谈,小说中的白描,戏剧中的本色,人们用形象的语言概括它们,称之为‘清水芙蓉’的美感,而作家们也以此为目标,创造了许多‘绝去形容,独标真素’的艺术品。这些作品反过来又‘创造了一个了解艺术并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加强了人们对这种审美趣味的追求,它使我国文艺创作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这里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研究:一、怎样理解作为审美趣味的“镂金错采”和“清水芙蓉”及其关系?二、我国人民审美趣味的唐代分界论能否成立?这是需要多角度、多学科共同探讨的重大课题,本文限于篇幅和作者水平,只就与审美趣味有关的问题,联系我国文学、美学史上的一些现象说一点粗浅的想法,借此求得专家指教。  相似文献   

5.
论"含蓄"     
“含蓄”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多方面理论意义,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审美理想、艺术作品特征、审美创造方法、审美风格等方面。“含蓄”具有意蕴深厚、委婉曲折、意味悠远等特点,其功能在于能给欣赏者无尽的审美趣味,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含蓄”的成因既有浅层的艺术因素,又有深层的文化性格因素。“含蓄”这一古代美学范畴已融入当代审美理论之中,并被广泛运用于当代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评论。  相似文献   

6.
艺术作为整体的存在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它的审美实质。艺术活动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活动。艺术创作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凸现了创作主体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审美需要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它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本质力量,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笔认为,艺术家通过他的个人作品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表达个人的审美感受,而且赋予作品动人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蕴。审美理想是创作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①。本主要浅谈艺术创作对于创作主体的意义和价值,以确立自己的个性和品格,证明人在艺术中获得最本真的存在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定势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它影响或决定继起的心理活动。接受主体的心理定势包括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经验、气质性格、性别年龄、职业等,它在艺术接受中的作用主要确立趣味方向,自立了一个判断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一、孔子进行审美教育的方针孔子在一生的教学活动中,始终都重视计和乐的教学,这是艺术教育.他教学生读诗唱歌,弹琴击磐,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增进他们的审美素养,端正他们的审美思想。马克思说过:“一件艺术品——一任何其他的产品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孔夫子的功绩就在于此,即他用诗和乐“创造了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那就是他的一大群有艺术素养的弟子。他的这些弟子在为官司职的过程中,又按照夫子的教导,以诗与乐施教于邦国,从而又“创造”…  相似文献   

9.
艺术形式是人创造的.要揭示艺术形式的奥秘,不能不去研究创造艺术形式的主体和主体对艺术形式的运用.对形式感与艺术创作关系的研究,属于这种工作.形式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形式美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美感定势.它是特定的艺术传统的熏陶以及一定的自然形式和社会生活现象在主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对于艺术家来说,对艺术形式审美规范的接受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习惯性经验是艺术接受的前提 ,而习惯性经验决不意味着接受主体接受的统一化。文本是一个可供释意的丰富的潜在意义系统 ,个体的习惯性经验也是千差万别。这一切都造成了艺术接受的多义性。艺术规范和习惯性经验具有双重作用 ,既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永恒的规则及所统摄的习惯性经验是不存在的 ,习惯性经验需要的是被超越和扬弃。任何文学思潮都体现了一种艺术规范 ,但如果走向极致 ,它体现的艺术规范就要被突破 ,接受主体的习惯性经验也经历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不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论影视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艺术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观看活动实现艺术的功能。影视艺术的接受活动本质上是审美主体以特殊的心理结构来化解作品意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表现出审美心理需要是:一、求新求异,陌生化审美;二、圆梦替代,情感化审美;三、好奇偷窥,新奇化审美;四、精神提升,人格化审美;五、创造满足,创造化审美。  相似文献   

12.
尚简用晦的“春秋笔法”是古代小说家叙事写人的重要手法之一,它是一种蕴涵着丰富阐释能量的叙述手法,这直接导致了文本巨大的审美张力,从而赋予读者以自由的审美创造空间。不同读者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鉴赏水准和接受心境等,而“春秋笔法”又赋予小说文本以很大的开放性,这势必造成小说主题阐释的多元性和人物性格解读的争议性,这也正是某些小说能焕发出持久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艺术教育与早期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教育与早期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屠美如,楼必生艺术活动是具有情感形式的创造活动,它的具体形象性、它的情感渗透性、它的形式多变性,与早期儿童本身特有的天真无私、追求生命、自由创造的个性相吻合,因而特别容易为幼儿所接受。艺术教育的任务是从人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电影作为以机械性技术工具构筑“审美幻像世界”的艺术形态,具有既实且虚、似真尤幻的双重性呈现特征,它的内核在于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审美表现。电影艺术世界表现人类历史进程的更高的“事实真相”。物象真实性与虚构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导致电影艺术世界的梦幻性呈现方式;而电影艺术形态隶属于艺术创造系统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最终是人类自觉的有机创造,与不自觉的梦幻运作有着本质区别。文中在论证电影艺术世界与梦幻世界相通相异的同时,对文艺美学讨论中的理性与非理性、艺术创作中的无意识等问题提出了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电影艺术与梦本体异同的基本之点,建立了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5.
当下“世俗化”艺术迅速发展,在主流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当下“世俗化”艺术创造带有迎合城市趣味的庸俗性、娱乐性、休闲性等化特征,并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大众超级市场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搀杂着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特点。本从当下“世俗化”艺术创造状况和其审美特征等方面作了初次探索。  相似文献   

16.
艺术感觉是艺术创作中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概念,是艺术创作审美心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作家、艺术家的感受力,是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艺术表现力。艺术感觉又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灵感源,它包括着审美主体个性的情感运动和个性的艺术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美感效应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学角度看,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艺术创作活动,成功的作品能产生吸引力,感召力,诱导力等艺术魅力,把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活动,其美感效应是如何发生的呢? 一、教学艺术魅力的本质 艺术的本质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结构。这就决定了它在运动中必然会产生三种方向不同的力。这种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表现为三种审美趣味形态,即:谐趣、意趣、情趣。谐趣是指教师授课的形式,技巧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主要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属于课堂艺术的娱乐性因素;意趣是指教学中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主要作用于学生的理智,属于课堂艺术的认识性因素;情趣是指教学中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感情,属于课堂艺术的感染性因素。这三趣是课堂教学魅力产生  相似文献   

18.
新《纲要》艺术领域的目标为“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鼓励幼儿创造性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作为幼儿审美艺术教育的重要学科——美术活动,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表现性和创造性等特点,乐意为幼儿所接受。它能表达思想、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是幼儿表达的第二语言。孩子们善于用画笔描绘生活的五光十  相似文献   

19.
徐州汉画像石作为汉墓壁画的一种形式,通过稚拙的外在“象”体现出内在的象征性的“意”之美。它的“意象”造型特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来源于对生活本质性的理解,是民众在劳动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其大巧若拙的形象和简约的表现手法体现了一种淳朴的精神观念,这种创造意识和审美趣味,正是现代公众审美需求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美术是造型艺术,也专指绘画。单对美的解释就有很多种:美就是人类经验的组成部分,美 因人而产生,为人而存在。俄国唯物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给美下的定义是“美是生 活 ”。美学家李泽厚说,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自由的肯定形 式。 艺术是生产,艺术生产作为一种审美创造,被加工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反映在艺术家头 脑中的 映象。因此说,美术教学是一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的源泉是生活,但它并不等同于生活,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 升华。艺术的审美创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