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浮士德》中的欧福良形象一般被视作对拜伦的纪念,他不仅在形式上同浮士德形成父子间的对称关系,而且在象征意义上与浮士德所体现的精神形成隐含的对称,暗合了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的“对称法”,体现了歌德对“追求不息”这一精神的二元思考,对人类发展这一根本问题的关怀。深化对于这一形象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浮士德》。  相似文献   

2.
裴启<语林>一书的叙事艺术,明显体现出对文学性叙事的自觉认定."野史杂传"则是从史传之实录精神到<语林>之"为赏心而作"这一过程中起过渡作用的重要环节.<语林>一书具有"时空模糊"之叙事构架,具体表现为对历史时间的消解以及对社会背景的省略.  相似文献   

3.
从汉代开始,<汉广>一诗的解说就存在分歧.毛诗认为是说南方女子接受"王道"教化,知礼循法,是不能无礼而求的.韩诗则把<汉广>同包含有"求而不可得"喻义的汉上游女传说联系起来,这也正是它与<汉广>诗意的相通之处.以上解诗者所说的两种"遇求不得"之意,对后世的<汉广>解读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即选取这一理解角度,进而探究其文学审美和伦理内涵的意义延伸.  相似文献   

4.
景中强 《红领巾》2004,(2):34-39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生产理论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它从“人“的角度考察了精神生产,指出精神生产是人性的张扬和超越,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重要根据.因此,从方法论上它摆脱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从“物“的角度考察精神生产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它又从精神生产的角度来理解人,把人当做精神性的实体,把精神生产理解为人的类本质或人特有的生命活动,把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当做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或人生的最高境界,从而深化了人们对人、人的精神生活或主观世界的研究,开创了近代精神哲学研究的先河.康德的&lt;纯粹理性批判&gt;、&lt;实践理性批判&gt;、&lt;判断力批判&gt;以及黑格尔的&lt;精神现象学&gt;、&lt;精神哲学&gt;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一理论的集中阐释.  相似文献   

5.
宋元话本中的两个女性--翠莲与秀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清平山堂话本>,清代的<京本通俗小说>是明清话本的集大成者.代表性的篇目是<快嘴李翠莲记>、<碾玉观音>;最具妇女文学形象的是李翠莲和璩秀秀.在她们身上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学形象的最基本的思想倾向反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自由.艺术表现方面的共同特征一是性格的鲜明生动性;二是形象的特殊浪漫性;三是话本的民俗艺术性.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与<水浒>中的李逵作为文学形象,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两个文学形象在各自的形成过程中应是互有借鉴的,这两个形象的成功,正说明他们有共同的现实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7.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最富哲理的部分,文章短小而文辞精粹,寓义丰富,启迪深刻.文章不仅体现了庄子对"道"的理解,还与现代西方的某些哲学理论相契合.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内核,以纠正对其的误解和批评;指出舒芜的<论主观>在强调"主观战斗精神"这一点上与胡风的理论有相似之处,而舒芜的"主观"概念与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内涵则是不同的;论述了胡风的文艺思想与毛泽东<讲话>的精神实质、理论指导思想的一致性,而胡风对<讲话>尚未涉及到的以及已提出的问题,坦陈己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裂人格"指人格的善恶二重性.文艺复兴以来,不少作家一反中世纪不是将人视作天使就是视作魔鬼的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具有"分裂人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歌德的<浮士德>是其中充满辩证法的杰作.本文从<浮士德>中两个贯穿始终、对立统一的人物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入手,通过具体分析,旨在说明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善与恶是人性的一分为二,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善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由此构成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本文还以歌德为例,说明这种"分裂人格"即使是在这些伟人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0.
面对生与死,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许多才子名人都对其进行了探索.本文通过对济慈、雪莱这两位英年早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优美诗篇<夜莺颂>、<灿烂的星>、<阿多尼>的分析,探讨了他们认为精神永恒的"宇宙精神"生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