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宗教与哲学上,泰戈尔崇敬大梵。泰戈尔的泛神论是一种特殊的三位一体学说。三分之一属于庄子,三分之一属于爱默生,三分之一属于远古时期的印度。泰戈尔从西方吸收了关于人的思想,并形成了一套泛爱的主张。泰戈尔的诗学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内容。一、泰戈尔以绝佳的方式将为人和为文统一了起来。二、泰戈尔诗学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的。三、泰戈尔终身都致力于将有限与无限相结合。四、泰戈尔强调美的真实本质。五、泰戈尔根据现代西方文论,重新界定了情味。  相似文献   

2.
泰戈尔作品的译介在日本掀起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发生在泰戈尔首次访日前后,出版了很多泰戈尔的作品译本和研究专著,但这次人们关注的多为其思想而非作品本身。二战后,日本人在不安和绝望中重新找到泰戈尔,又恰逢1961年泰戈尔诞辰100周年,为此日本各地都组织了泰戈尔纪念会,翻译出版了很多泰戈尔的作品,特别是诗歌。20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高腾,引发了第三次泰戈尔热,日本学者更全面地翻译了泰戈尔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泰戈尔是徐志摩心中崇拜的偶像之一,就在1924年泰戈尔访华一年之后,徐志摩在给泰戈尔的信中对泰戈尔的中国之行作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乡村生活是泰戈尔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书信集《孟加拉掠影》是泰戈尔对这一时期乡村生活和情感的记录。该文以《孟加拉掠影》和泰戈尔在乡村生活期间的创作为依据,梳理了泰戈尔对自然的情感态度,从泰戈尔对大自然的亲近、赞美及运用诗歌这一艺术形式对其情感态度的表现三方面论述了泰戈尔对大自然的情感态度及特点。  相似文献   

5.
泰戈尔是个丰富的存在,其哲学思想和他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上的影响都是复杂的。通过对“第一个”学泰戈尔的郭沫若与“最善学”泰戈尔的冰心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二者接受泰戈尔思想的不同向度:前者主要接受的是泰戈尔的宇宙观泛神论,而后者主要接受的是泰戈尔的人生观“爱”的哲学。这可以从他们的童年、性格气质以及相应的心理定势方面找出个中原由。  相似文献   

6.
泰戈尔(1861—1941),出生于印度的一个贵族家庭。小时候,父母常把泰戈尔交给仆人照顾。仆人贪玩,嫌带泰戈尔行动不方便,就在椅子旁用粉笔画圈将他圈了起来。窗外的鸟叫声深深地吸引了泰戈尔。泰戈尔挪到圈外,看到窗外自家后花园的景色,不由诗兴大发,写了人生中第一首诗歌。  相似文献   

7.
国际在线报道,《泰戈尔歌曲精选集》出版首发式暨泰戈尔作品音乐会17日在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举行。印度驻华大使苏杰生、中央音乐学院领导郭淑兰、中国音协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会长陈自明等出席活动并致辞。《泰戈尔歌曲精选集》收录了泰戈尔创作并在印度广为流传的50首歌曲,内容涉及爱国、虔诚、爱情等多个方面。它的翻译出版,不仅填补了泰戈尔  相似文献   

8.
泰戈尔是个丰富的存在,其哲学思想和他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上的影响都是复杂的.通过对"第一个"学泰戈尔的郭沫若与"最善学"泰戈尔的冰心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二者接受泰戈尔思想的不同向度前者主要接受的是泰戈尔的宇宙观泛神论,而后者主要接受的是泰戈尔的人生观"爱"的哲学.这可以从他们的童年、性格气质以及相应的心理定势方面找出个中原由.  相似文献   

9.
1924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华讲学。4月23日到达北京,受到北京学界的热烈欢迎。5月8日是泰戈尔的生日。这天北京学界会聚一堂庆祝泰戈尔的64岁生日。会上,有人提议为泰戈尔起个中文名,大家公推梁启超担此重任。梁启超满腹经纶,也不推  相似文献   

10.
泰戈尔(RabindrannthTagore,1861—1941)是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印度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也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他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绘画等作品,19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于1924年访问中国时,徐志摩担任联络、接待、翻译之职。访华期间,徐志摩一直相随泰戈尔左右,陪同泰戈尔一行人。徐志摩对泰戈尔恭执弟子之理,博得泰戈尔的欢心,泰戈尔除了送给他印度袍印度帽外,更赠他一个印度名字———素思玛(Susima),徐志摩把泰戈尔叫戈爹,泰戈尔与徐志摩结成忘年之交…  相似文献   

11.
泰戈尔是一个追求统一性的思想家,他注重现象背后的本质。理解《戈拉》也应透过题材和事象,探寻蕴含其中的意义。结合泰戈尔的宗教哲学思想,从整体上把握泰戈尔文学创作的内涵,更能接近泰戈尔创作的初衷。  相似文献   

12.
《教育科研论坛》2013,(7):96-96
1913年,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此,泰戈尔誉满天下,诺贝尔文学奖亦为东西方所重。为纪念、庆祝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100周年,印度国际大学、印度中国研究所(德里)等单位决定举行系列活动。出于共同的心愿,教育科研论坛编辑部会同国内有关印度文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决定联合举行“泰戈尔在我心中”有奖征文比赛。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留日时期开始接触泰戈尔作品,他的泛神论思想和早期诗作的表现形态均与泰戈尔的影响有关。“五四”后期,由于郭沫若思想的发展变化,泰戈尔的影响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4.
《教育科研论坛》2013,(6):96-96
1913年,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此,泰戈尔誉满天下,诺贝尔文学奖亦为东西方所重。为纪念、庆祝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100周年,印度国际大学、印度中国研究所(德里)等单位决定举行系列活动。出于共同的心愿,《教育科研论坛》编辑部会同国内有关印度文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决定联合举行“泰戈尔在我心中”有奖征文比赛。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2008,(Z4)
印度文学家泰戈尔是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人。人们对泰戈尔的一致评价是:"不是因为获奖而伟大,而是因为伟大而获奖。"泰戈尔以一颗天真赤诚的诗心,为"卑微生命与渺  相似文献   

16.
《第二课堂(小学)》2011,(11):126-127
1老师:“为什么泰戈尔的名字后面,写着1861—19417”马虎:“那是泰戈尔的手机号码。”  相似文献   

17.
印度诗人泰戈尔与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30年首次在德国会面,他们共会面四次,时间都在1930年到1931年之间。当时两人都已是诺贝尔奖得主,泰戈尔获1913年度文学奖,爱因斯坦获1921年度物理学奖。后者的一位亲戚在聆听了两位巨匠的谈话后,将泰戈尔形容为“具有思想家头脑的诗人”,把爱因斯坦形容为“具有诗人头脑的思想家”,并说他们的对话“好似两颗行星交谈”。 1930年7月,42岁的爱因斯坦邀请70岁的泰戈尔到其柏林郊外的乡居做客。泰戈尔在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8.
在胡适和泰戈尔可传的哲学、宗教、文学等一系列事业之外,教育是他们从事时间最长的职业。胡适与泰戈尔彼此熟知,他们的教育目标以自由王国为旨归。胡适的努力不仅未影响中国教育的走向,反遭学界诟病;泰戈尔因自由主义成为民族教育的开路先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初,泰戈尔围绕“复活东方文化”的一系列演讲引发了陈独秀的激烈批判,其原因在于陈独秀误读了泰戈尔思想的本意。陈独秀对泰戈尔的误读,可视为中国知识分子以先入之见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产物,不仅包括跨文化交流难以避免的“消极误读”,而且包括掺杂许多主观因素的“积极误读”。陈独秀对泰戈尔思想的批判牵扯到人格评价,已经超出学术批评的伦理底线,应引起我们注意并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初,泰戈尔围绕"复活东方文化"的一系列演讲引发了陈独秀的激烈批判,其原因在于陈独秀误读了泰戈尔思想的本意.陈独秀对泰戈尔的误读,可视为中国知识分子以先入之见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产物,不仅包括跨文化交流难以避免的"消极误读",而且包括掺杂许多主观因素的"积极误读".陈独秀对泰戈尔思想的批判牵扯到人格评价,已经超出学术批评的伦理底线,应引起我们注意并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