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好 《寻根》2011,(5):114-115
“天上佳期七夕,人间乞巧拜双星”,以“七夕贡案”闻名退迩的广东东莞望牛墩镇的乞巧传统源自五代时期,其内容随着时间演进也在不断丰富。如今,望牛墩“乞巧节”已被列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镇也被国家文化部正式授予“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称号。  相似文献   

2.
旧历七月初一至初七为“七星斗坛”,俗称“祭斗”。朝阳门外东岳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道观均要设坛,祭祀北斗星。初七即“七夕”,是“乞巧节”。传说中天上的织女与牛郎二星,每年在这一天相会。夜晚,一些年轻的妇女,先在月光下放一只盛水的碗,然后利用水的表面张力...  相似文献   

3.
《寻根》2020,(5)
正七夕节在我国传统节日中,被喻为"中国情人节"。《天仙配》中牛郎织女争取婚姻自主,盼望早日团聚,以及对夫妻恩爱、耕织自足生活的强烈向往和勇敢追求是七夕节的主题。还有就是"乞巧"了,它反映妇女们希望自己变得心灵手巧,能够适应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社会。特别在旧社会处于无权和受  相似文献   

4.
正民族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联结社会群体的纽带,是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时代的变迁使民俗受到强烈冲击,尽管传统节日并未消失,但其蕴含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却已渐行渐远。七夕节古时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时至今日,受时代变迁与外来文化影响,其中的许多节日传统已淡出历史舞台,仅留下有关爱情的元素,成为"中国情人节"。  相似文献   

5.
漂河灯习俗,各地有之,而云南大理白族的漂河灯会,就更有情趣.我家乡鹤庆的白族姑娘,凡到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都要相互邀约,成群结伙地到村边的河溪中漂灯乞巧,人们戏称姑娘会.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日晚,各村各寨的白族人家,又要倾巢出动,到河溪中漂灯,称之为漂灯会.  相似文献   

6.
土楼预言     
公元2000年,是中国的龙年,居于九龙江上首,潜藏于龙岩洞亿万载的玉龙,似要在21世纪来临时,“一飞振九霄”了。  相似文献   

7.
陈华 《寻根》2005,(3):131-133
对于客家源流的问题,许多人都做过探索,但大都集中在迁移的路线、方式、类型、迁出地、迁入地等方面,而对于客家先民南移的原因则讨论甚少,且不够深入,有些就简单地归结为北方战乱或广东大量待垦土地的吸引。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及其他有关客家问题的研究中多次指出,客家祖先因为晋代的“五胡乱华”、“永嘉之乱”而开始迁移,这当中还包括了他引征的许多官方志书和私家谱牒。  相似文献   

8.
都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乡一见面,操着方言,情感马上就近了许多。奇怪的是“连城老乡”见面,说的却是普通话,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打着“老乡”的招牌套近乎的。别冤枉他们了,不必怀疑,他们确确实实是“老乡”。只是连城有一怪,虽然连城话属客家语系,但五里一方言,隔条河,翻座山,语言就难勾通了。因此,这里流行普通话,就连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都说得很好。  相似文献   

9.
金秋十月,丹枫正艳,稻浪飘香:在这如诗如画的季节,客家首府汀州又一次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世界客属第七次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在这里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0.
客家过年     
春节,古称“岁”或“元旦”,客家人称之为“过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年俗,城市乡村,各具特色。而客家人过年不只过一天,年终年首都计入其中,前后延续在20天以上。一般是以腊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开始(也有二十三日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后才结束。客家人过年  相似文献   

11.
武平客家妹     
《客家大文化》2001,(2):41-43
武平位于闽粤赣边,三省通衢,闽西客家人所谓“鸡鸣三省”、“一脚踏三省”,就是说的这个地方。  相似文献   

12.
在闽西客家地区,至今还广泛流传着“六十六,学唔(不)足”这句家喻户晓的谚语。  相似文献   

13.
江金波 《寻根》2005,(3):40-43
在汉民族众多的舞龙传统民俗中,客家火龙民俗是特别令人耳目一新、激情飞扬的特类之一了。它是以舞龙为载体,以燃放烟火为主题娱乐方式的一组相关民俗的总称。民间称之为“烧火龙”、“舞火龙”。  相似文献   

14.
东兰青蛙节     
青蛙节亦称“蚂(虫另)节”、“蛙婆节”,是壮族人民传统的祭蛙节日,至今仍流行于广西东兰、凤山、天峨、巴马、南丹、河池等地。青蛙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举行,多从正月初一起,节期长短因地域、年景而异,一般有三天、五天、七天、九天、十五天,最长的可达一个月。 东兰青蛙节的活动以一个或几个村寨为单位举行。活动分为找青蛙、孝青蛙、葬青蛙三段。  相似文献   

15.
以四川客家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客家耕读文化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山地丘陵的农耕自然环境是客家耕读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质朴无华的民风是客家耕读文化形成的重要文化因素,而族群冲突中的“鲶鱼效应”是客家耕读文化的原动力。客家耕读文化主要是客家适应“住山不住坝”生存环境而形成的族群性的文化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6.
普天之下,大凡过节都要好好地吃一顿,民间叫做“打牙祭”。而苗族同胞几乎就把“吃”当做过节的同义语,诸如“吃年”(过年),“吃鼓”(鼓社节,旧译“吃枯脏”)、“吃新”、“吃姊妹饭’等等。其中尤以“吃新”最为有趣。“吃新”又叫“吃新节”、“吃秧苞”、‘吃新米”、“尝新节”……,名称虽大同小异,“吃”法却各具特色。居住在苗岭山区清水江畔的苗族同胞,在水稻发育孕穗的阴历六月过“吃新节”。六月头卯,家家户户备办香纸鱼肉等祭品,竞相外出祭田,并从田中摘取秧苞,回家蒸熟“尝新”。品尝之前,先数谷粒,如发现谷穗…  相似文献   

17.
龙南位于江西最南端,与广东省毗邻,是江西南部连接沿海地区的窗口和桥梁,在巍巍的九连山下28万“龙”的子孙,生息在这块美丽富饶的1千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相似文献   

18.
过去一提到“客家”,一般人多认为这是分布在(或源于)广东梅县一带,其语言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群体,因为分布在闽粤赣交界处以外的海内外客家人多是在明、清时从粤东北迁过去的。他们认祖归宗多追到梅县一带。有些史学家从史籍出发,也认为明、清以后才始见于书上有“客家”字眼出现,客家当形成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9.
农历七月七日,俗称“七夕”节,现在已被当成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了。其实,七夕被当做情人节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古人根据织女星的位置确定七夕的时间点,把它当做秋季来临的标志。战国末期到汉初,人们因织女星和牵牛星分立银河两侧想象出了织女与牵牛婚姻悲剧的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20.
客乡闽西自古书画人才辈出,明中后期的李源所作《风雨归舟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有“扬州画派”巨匠新罗山人华喦、“扬州八怪”之一黄慎以及上官周、伊秉绶、李灿、应元、丘伦、陈公信、廖海村等数十位名人。近代有丘涸李云霄、宋省予、罗晓帆、罗丹、胡一川等闻名遐迩。其中,丘沺以诗书画皆精而在同辈人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惜其英年早逝,宣传极少,鲜为外界所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