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要求和二十一世纪对复合型人才的呼唤,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就已引起众多国家高教界的重视,工程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理工科院校高教改革的潮流之一。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国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与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比较,以推动我国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世界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共识。二十一世纪将是教育的世纪,教育与社会将会更加紧密结合,教育将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高等教育主要是以知识传递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体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世界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共识。二十一世纪将是教育的世纪,教育与社会将会更加紧密结合,教育将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高等教育主要是以知识传递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主,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体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当前形势下做好辅导员工作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十一世纪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科教兴国的战略布局中,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而高等教育又是整个  相似文献   

5.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竞争加剧,竞争取胜的关键在于科技、人才,一个国家若要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反思传统教育,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大势所趋。以往的英语教学,仅局限于课堂的40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准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掌握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关键还是加强素质教育,有效地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而在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
面对二十一世纪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教育观的深化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二十一世纪人才质量观的标志,是21世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核心内容。素质及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使我们对人才、人才培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在人才培养上,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特别是更加注重素质提高,在提高素质中又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提高文…  相似文献   

8.
既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是现代科技高速发展,人才竞争空前激烈的世纪。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踌世纪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同时也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着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进程中,电大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变,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在这些素质中.思想政治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的素质,而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是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优秀后备人才的客观要求。但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在高等学校的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结合生物学科的基本特点。生物学科具有发展性、实践性、广域性、延时性的特点,所以在生物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需遵循全面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优化教学过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生物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出更多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李清真 《新疆教育》2013,(9):115-115
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世纪之交的今天,高等教育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因为我们即将迈进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市场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教育竞争、民族素质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纪,是一个信息广泛、复杂、密集而且快捷的世纪。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二十一世纪是目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新的历史转型期,党中央早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多出入才、快出人才。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又着重强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可见如何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必将成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第一主题,而这一主题中的主旋律,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想就高师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前人们都有这校的共识: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谁拥有发达的教育和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未来世纪的竞争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国要在未来世纪的竞争中取胜,就要靠高素质的中国人.有位专家说:中国搞现代化,资金可以引进,技术可引进,而人的素质却不能引进.高素质人的培养要靠我们自己、靠我们优良的教育、靠高素质教师来培养.优良的教育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实施.对于中学的优良教育而言,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学教师是实施中学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中学教师的素质显得尤其重要.师专是基础教育的“母机”,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初中教师的重任,师专的学生就是未来的教师,他们现在的素质决定了未来中学素质教育的水平,因此,师专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世纪。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更应该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里所说的德,就是思想品德。当前中国正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可偏重和忽视任何一方面,尤其是德育,因为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它对其他各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起着方向调控和动力支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努力培养和造就适应二十一世纪所需的各类高素质的人才。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所无法代替的。音乐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应促进学生整体全面发展。主要有:音乐育德、音乐启智、音乐育美。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新时代的来临最急需科技型企业家和企业型科技家、高等教育应该尽快适应人才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当今最紧缺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各类人才,才能担当起科教兴国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对英语教学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1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而教师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所以21世纪的外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而对挑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论述高等师范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中国能否处于不败之地,以富强之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归根到底取决于对人才的培养。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二十一世纪建设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技校教育如何面对二十一世纪,这是对我们技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严肃课题。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素质教育”。而要实现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首先应当是教育工作者育人思想的大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是分数决定命运,是鼓励学生跟着标准答案走。老师器重的是听话的、各门功课都得高分的学生。这种教育模式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满足不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