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庆晨报》报道,重庆经历的特大旱灾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李鹏同志决定捐出30万元稿费帮助重庆修建一座“母亲水窖”,以解决困难地区群众饮水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半年前,一位母亲的“特殊遗言”情动哈尔滨。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哈尔滨一家医院为这们母亲免费治疗,并且发动全院职工捐款二万多元。 半年后,这位母亲走完了39年的人生之路。一曲爱的绝唱尘封于人们的记忆。但是,这位母亲的丈夫与这家医院为该院职工的捐款发生了纵纷,并将医院告上了法庭——  相似文献   

3.
以前,苏文霞为干旱时家里没有水喝半夜落泪;如今,她为拥有一口"母亲水窖"感动流泪。而整个西部像她这样受到关注和资助的母亲,正越来越多8月21日,甘肃马营镇长川村。48岁的苏文霞站在自家门外的一眼水窖前,述说着近大半年来生活的变化,热泪盈眶。长她八岁的丈夫刘恒弯腰从水窖里打出一桶水,清冽透亮,一漾一漾地映出两张朴实的笑脸。但是,也就是去年11月之前,水曾像噩梦一样缠绕着他们,"天天想着到哪里去找水,下雨了就赶紧把家里所有的盆子罐子取出来在屋檐下接着,也求  相似文献   

4.
“微尘”基金是青岛市红十字会公益项目之一,它起源于一位多次捐款却不肯留下真名的青岛市民.青岛红十字会早在2004年就发现,一位不肯留下姓名的女士使用“微尘”的化名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为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同时,由于她的带动,越来越多的青岛市民在捐款后留下“微尘”的化名,使“微尘”渐渐扩散成为一个爱心群体.从2005年1月1日起,《青岛早报》推出了连续5天的寻找“微尘”系列报道,使“微尘”的事迹家喻户晓,并使得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经过《《青岛早报》的推动,“微尘”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爱心团体,最终成立了青岛红十字“微尘”基金,从而成长发展为一个知名的公益组织.  相似文献   

5.
“最近千万别去××路,那里有一群人得了艾滋病还害人!他们把自己的血打进针筒里,看谁不顺眼就戳谁!那里贴了通缉令。提醒一下所有你关爱的人吧!”这条足以引起许多人恐慌的小道消息,一下子成了杭州市民传播的“热门短信”。幸好警方次日便通过媒体公开表示,这种短信纯属谣言(2005年12月20日《都市快报》)。这样的“恐慌短信”虽然纯属虚构,但却往往蔓延迅速。据新华网江苏频道2005年12月17日报道:12月15日,南京街头也曾出现过有艾滋病人拿着带血的针筒扎人的谣传,也是以短信形式散布的。16日,南京警方已正式通过媒体向社会辟谣。有人已把手…  相似文献   

6.
《新闻天地》2008,(7):33-33
在每晚的黄金时段,湖南某电视台设置了一个短信互动平台,由主持人明媚与观众通过短信互动。短信在荧屏下方飞字播出,大多是一些所谓“交友”的暧昧内容。如5月27日晚播出的飞字短信就有如下内容:“我想找一位东塘附近的女友,有意者请联系139××××”、“本人19岁找18岁以下的女性朋友……”、“我好想找一位少妇……”、“我想找一位长株潭地区的江湖女”等等。  相似文献   

7.
在电视、互联网的强势冲击之下,历经80余年沧桑的广播不断地找寻自己发展、振兴的出路。在节目中大量借助短信就是近些年的积极举措之一。一、广播与短信结合的优势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短信具有传播周期短暂及时、传播范围广泛分散以及传播方式交互多样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在与广播的结合上,主要包括广播通过短信进行信息采集与广播听众通过短信进行信息订阅两个方面。“广播+短信”的结合模式使得广播剪除了自身的束缚,实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突破:1、传播的速度更快在广播新闻的采集上,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的“编辑”、“发送”功…  相似文献   

8.
郭新闯 《大观周刊》2010,(41):22-22
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勃兴和繁荣,近年来短信文学也通过手机的广泛使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短信文化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中,短信负载着文化含量使其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存在方式”。的确,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短信文学的确成为文学领域内一个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要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9.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品牌。早在2004年,青岛一位女士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当人们努力寻找“微尘”的时候,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在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  相似文献   

10.
名刊要览     
美国《时代》8月27日无线特辑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正在给世界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手机不仅改变了政治选举的面貌,重构了选民登记和竞选捐款的途径,还通过短信和手机应用促进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它们已经在逐渐取代钱包中的各种卡片和现金,也让商业公司和警方更方便地窥探每个人的数字生活。  相似文献   

11.
王萌 《新闻界》2005,(6):140-140,145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网络上通过电脑向手机发送成功,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的诞生。2000年5月17日,中国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通了(SMS)服务.发出了中国第一条短信。直到今天,手机短信已经走过了五年的历程。在这五年中,它迅速被国人认可并接受,成为一种新的沟通交流和娱乐工具。短信传播给传统传播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冲击,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形成“点——点”、“一点——多点”的交互立体传播模式;对传统“把关人”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短信传播中信息的流通处于真空状态,特别是随着短信息转发速度的提高,信息会以几何级数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2.
在伊拉克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的同时,各种媒体也打响了新闻大战。在这其中,短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凭借其方便、迅捷及其更强的互动性,在新闻竞争中拔得头筹,因此短信除了给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外,也被一些人视为“第五媒体”。本文试通过对伊位克战争中采用短信进行报道的分析,来探讨短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形式的特点,并分析了其发展的障碍,对其能否成为“第五媒体”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张远笛 《新闻世界》2011,(11):112-113
“红段子”短信是以短信的方式传播的一种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它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有着良好的受众基础。在广大受众中推广“红段子”短信有利于主流文化的传播,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在优化其传播效果时,要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使短信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同时开展多种活动,促进“红段子”短信的传播范围和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4.
近段时期以来,不少同事与朋友都对那些迷惑人的手机短信十分反感。仅笔者一月份就收到了好多条短信,其中一条“8个福”的短信说:“您把这8个福送给8个朋友,你今年将会财源滚滚,否则,就要破财走霉运,信不信由你!”这类短信给人的精神造成压力;还有许多都是垃圾信息,有的是坑蒙拐  相似文献   

15.
资讯     
百万人口安全饮用水计划启动11月11日,"母亲水窖安全饮水工程——城市行动计划"启动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秦国英说,这一计划将用5年时间,帮助近百万城市和农村人口解决安全饮用水问题。  相似文献   

16.
如今的春节足可以称得上是短信狂欢节,大年三十的盛宴既不是餐桌上的美食,也不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而是手机短信。一阵阵铃声不停地把你从餐桌上或电视屏幕上拉过来,你还得搅尽脑汁找相关的内容一个个回复,尤其是一些不知姓名的短信,更让你哭笑不得,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我的一个亲戚,因为年三十那天要赶手头上的工作,白天没有开手机,晚上打开,一个又一个短信不停地来,改编加编写,足足让她回了三个小时,等她抬起头来时,春节晚会已经向她说再见了!大概是有很多人对短信产生了疲劳吧,春节刚过关于短信的是非评说络绎不绝,我google了一下“短信”二字,有16100万项符合查询结果,互联网上的短信频道,一个个五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对于它的议论也是众说纷纭。还有一些网友甚至在春节前发起了“抵制短信拜年运动”,列出了短信拜年的七宗罪状:  相似文献   

17.
当长江、嫩江抗洪抢险进人关键时刻时,全国上下也掀起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赈灾募捐活动高潮。一天,我听说青岛警备区一位七十多岁的退休老军医先后两次捐款7000元,是全警备区捐款数额最高,第一位捐款的退休干部。凭着新闻职业的敏感性,我断定这是一条“活鱼”。老人叫谷熙湘,退休前是警备区门诊部的主任。8月13日晚上,他从中央电视台中看到军委四总部和军委办公厅带头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报道后,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4000元钱来到门诊部,并向党支部书记表示:如果灾情进一步加重,还将第二次捐款。我扛着摄像机敲开了谷熙…  相似文献   

18.
柯榕伟 《东南传播》2011,(12):167-168
本文介绍利用delphi7开发工具,结合广播节目中听众与主持人进行互动中短信海量管理的特点,设计开发一套《广播短信平台管理系统》软件,实现“短信导入”、“检索与比对”、“中奖名单打印”等功能的设  相似文献   

19.
1994年上半年,某地一位“颇有名气的业余记者”,通过《农民日报》报道了四川达县残疾农民杜学元及其三胞胎女儿杜晓东、杜晓方、杜晓红(简称“东方红”)生活极度贫困的遭际后,赢得社会广泛关注,“东方红”获得社会各界捐款10余万元。1996年下半年,一篇披露杜家肆意挥霍他人爱心的报道,又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杜家受到公众愤然谴责。为此,《农民日报》于1996年12月派记者对此事进行调查采访,证实所谓杜家挥霍他人爱心云云,与事实相去甚远,纯属捕风捉影。而其捕风捉影的信息来源,有不少正是出自最初为杜家呼吁的那位“业余记者”之口。原来,那位“业余记者”在看到杜家获丰厚捐款后,使这位“业余记者”大为光火,连连抱怨:杜学元“不认亲”、“不知报恩”。在他看来,我为你作了呼吁,你现在得到了好处,就应该向我“报恩”,否则,就对不起人。  相似文献   

20.
2006年3月7日,新华网开通“两会”手机互动平台,通过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联合推出的“掌上两会”手机频道,以及“新华短信”的“两会”互动短信实时报道两会,将代表、委员的心声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广大手机用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