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1年8月,柏林墙危机发生之后,英国判断苏联行为的直接目的就是解决东德难民西逃问题,并不是要加速解决柏林问题。据此,英国认为盟国应当避免危机升级,并与苏联进行谈判,达成一项有关解决柏林问题的协定,实现柏林的安全和稳定。为达到上述目的,英国在反对盟国采取过激性应对措施的同时,积极劝说法国和西德参与对苏谈判,并与美国达成一致,成功推动了美苏之间试探性会谈的进行,最终缓解了危机。英国在危机中执行的外交政策,是第二次柏林危机前期英国缓和政策的继续,这一政策不仅对柏林墙危机的缓和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缓和,乃至20世纪6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联挑起第二次柏林危机后,西方盟国对之做出了不同反应.西德主张对苏强硬,法国有限支持西德但反对武力对抗,英国始终主张谈判解决危机,美国表面强硬实际却通过谈判以避免危机升级.危机期间西方盟国表面上一致对苏,事实上却龃龉与调适并存,其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虚幻的一致与真实的龃龉并存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3.
宋雪 《历史教学问题》2023,(2):143-150+72
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之时,虽然没有改变对苏联的既定政策,但已开始酝酿缓和的长期规划。此时的苏联,“非斯大林化”的进程方兴未艾,赫鲁晓夫在“和平共处”外交总路线的框架下,积极在西方国家中寻找“特殊”的对话者。第二次柏林危机可被视作法苏关系缓和的障碍和契机。1959年至1960年,两国间出现了短暂“缓和”的迹象,本质却是戴高乐外交策略引发苏联的误判,他并不认为缓和的时机已经到来。随着首脑会议的失败,这种“缓和”被苏联证明是一场错觉。即便在法苏关系的“低潮期”,戴高乐始终没有对抗苏联的想法。他认为苏联最终会放弃以意识形态为主的外交政策,回归到传统的以国家利益为本的政策上来。届时,通过法苏合作解决欧洲问题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后,英国从现实利益出发,把柏林问题的解决看作是利益博弈的过程,主张用和谈乃至妥协的方式加以解决。在应对未来的苏联向东德移交柏林通道管理权问题上,英国认为,应该先与东德进行积极交涉,如果受阻再实施"空运",或是以承认东德政府的方式来换取危机的和平解决,坚决反对美国军方"有限使用武力"的方案。这种主张以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危机的立场,为后来英国危机政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英国成为盟国内部意见分歧的主要力量,对盟国政策和盟国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经在拙文《苏联与1948年柏林危机》一文中,论述了苏联挑起危机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形势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后果,并指出,1948年柏林危机“为斯大林的后任、生性鲁莽的赫鲁晓夫留下了一个极其棘手的难题。”果不其然,贯于冲动、富于冒险的赫鲁晓夫,在其执政初期发动了一阵缓和攻势后,终于按捺不住,于1958—1961年再次主动寻衅,多次以最后通牒  相似文献   

6.
1918年1一2月1918年11月5日1918年11月7日1918年11月9日1919年1月1919年2月1919年3月1920年3月15一23日1923年8月11一14日1923年10月23一25日柏林军火工人大罢工。基尔水兵起义。慕尼黑工人举行示威,成立工人士兵苏摊埃。柏林革命,卡尔·李卜克内西宣告“自由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柏林总罢工,斡为起义。不莱梅总罢工,反对取消工人士兵苏推埃,并宣布成立苏推埃共和国。莱因—威斯特伐利亚省、德国中部及柏林发生罢工。鲁尔爆发武装起义。赤卫队粗成。全德总罢工,古豁政府被工人推翻。在台尔曼镇导下汉堡工人举行起义‘1918—1923年德国工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联最先进的米格-25型截击机凭借高超音速飞行性能震动西方。美国对苏常规军力的夸张研判,助推着同期美苏"缓和"的构建。1976年9月,苏军中尉别连科驾驶米格-25叛逃日本,通过拆解、研究这架米格-25,美国认为西方高估了苏联军事航空工业的实力,开始重估苏联的真实技术实力及国家发展模式效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攻美守"的被动态势下,美国鹰派就此增强了制苏战略信心,对苏强硬派决意抛弃"缓和"而重归对苏施压,这开启了摧垮苏联的"新冷战"的决策逻辑与战略演绎。  相似文献   

8.
苏联挑起第二次柏林危机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政策。美国的应对政策非常灵活,根据危机的发展情况、苏联的行动、盟国的立场随时做出修正,有一个明显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国的政策也是多元的,是美国国内及西方各种政治力量内部相互妥协的产物。本文通过考察美国政治领袖关于柏林危机政策的讨论及其实施,分析肯尼迪政府应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谈判政策,以及美国政府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主导政策及其根源,揭示美国政治领袖在第二次柏林危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法国和冷战的爆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法国试图把莱茵地区从德国分离出去,并把鲁尔置于国际管辖之下。然而由于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以及美英的反对,法国未能做到这一点。在根据马歇尔计划接受美援后,法国便只得放弃严厉的对德政策。法国在1949年成为北约的一员,但在柏林危机时却拒绝和美英共同采取同样的有力的反苏措施。这意味着法国在进入冷战时是犹豫不定的。为此我们应该把冷战开始时法国所持的态度和美英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研讨会上,有教师提出,中学《历史》课本写道,1945年7,8月间,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宫举行会议,讨论战后欧洲的重大问题。会议同时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在征得中国政府的同意以后,中、美、英三国发表了《波...  相似文献   

11.
“波茨坦会议”是苏、英、美三国首脑会议,而《波茨坦公告》却是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呢?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国柏林西南约27公里的波茨坦塞西林宫(德国前皇太子威廉的行宫)召开。会议共分为两段,第一段是7月17至25日。率领代表团出席会议的苏、美、英三国首脑分别是约·维·斯大林;哈·杜鲁门;温·丘吉尔。中间休会两天,7月28日至8月2日是会议的第二阶段。由于会议  相似文献   

12.
肯尼迪政府应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主导政策是与苏联进行谈判。肯尼迪总统在这一政策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保证这一政策得到切实执行。肯尼迪政府对柏林危机的政策,受到肯尼迪总统个人对冷战、欧洲局势、德国问题和柏林问题的独特认识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1香港麦克米伦中学化学教材"氮肥"简介这套麦克米伦中学化学双语教材是2003年12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这套丛书原由香港新亚洲麦美伦出版有限公司(Macmillan New Asia Pub- lishers Lte)出版,夏伟富(Rex Heyworth)主编,引进后名称为"外教社—麦克米伦中学双语教材系列·化学"。  相似文献   

14.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冷战开始后美苏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以军事对峙为背景的一次激烈的对抗。在柏林危机爆发前,苏联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已严重恶化,并且已朝着集团对立的方向发展。冷战伊始,美苏便首先在柏林迎头相撞,乃是因为德国作为一个被分区占领的国家,集中体现了美苏双方在争夺德国和欧洲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在柏林危机中美国和苏联进行强硬的对抗,使人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美苏冷战对战后和平与安全所可能产生的可怕的危险后果。柏林危机是苏联在冷战开始后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的一次出击…  相似文献   

15.
一、热点聚焦 材料一 2009年11月14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召开,今年会议的主题是"促进经济增长,密切区域联系",主要讨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亚太经合组织未来发展等议题.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冷战中美苏第一次在柏林的孕育武装冲突危险的直接对抗。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东西方冷战的兴起,盟国联合管制德国的破产,使危机的爆发定势;而战后柏林城市的复杂局势,则成为催生危机的温床。  相似文献   

17.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7月28日后为艾德礼)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了二战期间最后一次会议。当时德国刚投降不久,对纳粹残余势力还没有进行彻底的清算,在这里开会仅安全就是一大问题。那么,三国首脑为什么不另择地点呢?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柏林危机中,西方盟国对德国重新统一的立场发生了深刻变化,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的统一政策及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面临严峻的考验。经历了第二次柏林危机,联邦德国认识到: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的彻底对立是德国重新统一最大的障碍,在统一问题上完全依赖西方盟国的政策不可能实现德国的重新统一,应该采取新的政策。在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冲击下,联邦德国的统一政策和基本外交原则发生了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48年柏林危机,是战后苏美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第一次全面对抗。我国史学界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接受了苏联史学家的观点,即把危机的起因归咎于美国和西方国家。今天,当“冷战”终于结束以后,再回首昔日硝烟弥漫的“冷战”战场,以曾经存在的国际政治两重格局为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