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刊在1999年第3期上有刊登了《一道竞赛题的第四种解法》一文。(以下简称Ⅱ文),这种解法值得商摊。这篇文章源于贵刊1998年第1期上的《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的解法》一文(以下简称Ⅰ文》。原题是1996年小学敫奥赛试题中的一道题目:“龟兔进行万米赛跑.兔子的速度是龟的5倍.当它们从起点一同出发后.龟不停地跑,兔子跑到某一点开始睡觉。兔子醒来时,龟已领先5000米.  相似文献   

2.
贵刊86年第一期《多余条件应该分类》(以下称《类文》)中指出:多余条件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无用多余条件——在解应用题时毫无作用的已知条件”。第二类是“选择多余条件——解一道应用题,用某种方法解是有用的,用另一种方法解则是无用的已知条件”。《类文》对第二种多余条件的作用已作肯定,本文不再赘述,只想对第  相似文献   

3.
<正> 贵刊在2002年第3期和第8期分别刊登了两篇文章《排列组合应用题的解法》与《一道组合应用题的错解》.后者对前者文章中的一道例题所采用的“隔板”法提出了一种正确的解法.但这种解法似  相似文献   

4.
读了贵刊1998年第一期刊登的金坚老师写的《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的解法》一文,感受颇深,倍受启发,一连读了三遍。掩卷沉思,忽觉原文中的例题还有第四种解法。原题:龟兔进行万米赛跑,兔子的速度是龟的5倍,当它们从起点一同出发后,龟不停地跑,兔子跑到某一点开始睡觉。兔子醒来时,龟已领先500米,兔子奋起直追。但龟到终点时,兔子仍落后100  相似文献   

5.
再谈废品不能成为商品○侯月香孙彩华张荣光我们的拙文《废品不能成为商品》在《政治教育》1996年第8期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贵刊在1997年第1~2期合刊中,刊载了《废品可以成为商品》(以下简称“可”文)一文,对拙文的有关论点提出...  相似文献   

6.
贵刊1988年第11期发表了蒋永兴同志的《一道应用题教学引起的思考》(以下简称为《思考》),文中所提倡的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尤其要注意进行发散式思维的培养,不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新解法等观点,无疑是对的。但对文中所提出的第三种解法及所给出的解释,笔者认为过于牵强,值得商榷。 《思考》一文是对某小学教师在讲授一道应用题时,一位学生提出被老师否定的第三种解法而加以肯定,并给予论证的。原题:“学校给三好学生买奖品,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一共用去60元,每支钢笔的价钱是多少元?”老师讲解了两种解法,其综合算式为: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数学》1991年第1期上刊载的《解多次相遇问题注意的一点》一文(以下简称“解文”),对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应用题思维训练》第39页上一道多次相遇问题,提出了另一解法,笔者认为这种解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正确的解法     
编辑同志: 贵刊1990年第六期刊登的《筛选条件,优化解法》一文,其中例3的解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解法应是:常规解法  相似文献   

9.
贵刊2006年第5期《一道最值问题的解后思考与感受》一文中有如下问题:在△ABC中,AB为最长边,且sinAsinB=2-31/2/4,则cosAcoSB的最大值是<sub><sub><sub>.贵刊2010年第2期《一道最值问题的解法探讨》一文指出了上文中解法的错误,并给出了这个问题的两种解法.但这两种解法中解法1较为  相似文献   

10.
贵刊1984年第12期“教学一得录”栏里,刊载了《对一道思考题解法的探讨》一文。我觉得有必要再探讨一下.  相似文献   

11.
题没有出错     
贵划 1996年第3期《一道应用题解后的反思》一文,对统编六年制数学教材第9册练习12的一道应用题给出了四种解法。并认为导致计算结果不同的原因是:“由于题中的数具有特殊性,缺乏普遍性”。笔者认为,造成计算结果不同的原因不在于题本身,而是由于计算过程取近似值所致。后两种解法把19.5÷585的商0.03  相似文献   

12.
贵刊1999年第7、8期第67页《借助常数解竞赛题》一文介绍了借助常数解题的5种情况,并各举一例说明之。本人认为例3的解法有些“兜圈子”。解题的原则应为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13.
有幸拜读了贵刊2007年第2期宫正升老师撰写的《一道陌生题的独特解法》一文。该文对一道数学竞赛题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法。  相似文献   

14.
贵刊第七期上,发表了《一题四解各显其妙》一文,笔者读后,收获颇多。但对其中的一种说法却不敢苟同,同时提出另外的解法。  相似文献   

15.
贵刊2001年第4期《和为定值条件下倒数不等式的一种解法》一,通过四个例题总结此类不等式的解法.笔在多年的教学中,对此类不等式用“常数”代入法,易于操作,同学容易接受,值得推广.现在对原题解答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刊87年第二期《由一个例题所想到的》及83年第五期《一道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种种解法》,对一道行程类应用题,共给出了几十种解法,分别考虑了不同的选元方法。本文也想从“简洁”的角度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贵刊1994年第二期刊登的《一道分数应用题的多种解法》一文,作者分别用算术、代数的方法,通过列一道分数应用题的分析,给出了多种解答方法,思路开阔,方法灵活,对启发学生思维、拓宽解题思路大有益处。对于文中所举例题,我认为还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予以补充。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拜读贵刊2009年第9期徐国华老师《这种解法更一般》一文,越发感觉“原题”是一道简练、精致的好题.再经思考,又有收获.  相似文献   

19.
贵刊1992年第7期第32页,《疑难应用题一题多解教学例谈》一文立意很好。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解法给出了下题的解答过程: “甲乙两车同时分别从东西两站出发对开,在相距中点6千米处相遇。已知乙车速度是甲车速度的(5/6),求两站相距多少千米?”拜读后深受启发,但仔细琢磨题中的数量关系及所设有关单位“1”的含义,又觉得在算术方法1、3两种解答中似有一点疏忽。今不妨将其方法1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近来翻阅旧杂志,读到《湖南教育》1992年第5期刊登的《用增元法解不等式应用题》一文,深感启发很大。作者介绍的这种“增元法”,通俗易懂,简单易学,能给学生解不等式应用题带来很大方便。不过,我以为文中那种不等式应用题,如果运用古代算术中的“盈不足术”〔(多余+不足)÷两数之差〕,并配之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