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实数中,“0”是一个唯一的非正非负的中性数,正因为这样,它在解题中有很多特殊功能,下面举例说明. 一、“吸收”自己例1 计算A=(+100)×(-99)×(+98)×(-97)×…×(+2)×(-1)×0. 解:A=0. 任何数与0的积为零,该题勿需顺次对乘数进行复杂的计算,“0”在这里起到了“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一道思考题:“一本书有132页,小英3天看完,小勇4天看完。小英比小勇每天多看几页?”大多数学生这样解答:132÷3-132÷4=11(页)。教师问:“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学生甲说:“我是这样解答的:132÷(3×4)=11(页)。”教师问:“你能说出这样解答的理由吗?”甲说:“我说不清楚,我觉得好像应该是这样。”教师问其它学生:“这种解法对不对?”  相似文献   

3.
出彩的课堂     
教学“圆环的面积”一课,我出示了一道题:一个环形铁片,外圆半径6分米,内圆半径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题目出示后,学生们纷纷列式解答。一个学生报出答案:3.14×62-3.14×52=113.04-78.5=34.54(平方分米);又一个学生列出:3.14×(62-52)=3.14×(36-25)=34.54(平方分米)。忽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还有一种解法:3.14×(62-52)=3.14×11,不正等于3.14×(6+5)吗?”没想到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犹豫了片刻说:“这样计算可以吗?请同学们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学生们忙开了,有的在草稿纸上写着,有的围在一起讨论。一生:不行,比如:3.14…  相似文献   

4.
069583720316604938271729上面是一个由4与9组成的上下对称的数字三角形。你知道这个上下对称的数字三角形是怎样来的吗?现在我告诉你,它是一个12个“7”乘以12个“7”的计算过程,得数是一个24位数。你可能不相信,那么我简单地介绍一下运算过程(把12个“7”缩小为2个“7”)77×77=(7×11)×(7×11)=(7×7)×(11×11)=49×121=49×(10+101+10)=490+4949+490=5929把上面算式写成竖式,并省略式中的一些“0”,则得到根据这个算式,可以以此类推,从而揭开上面这个上下对称的“数字三角形”的奥秘。77×77494949495929奇妙的数字三角形!上海市@朱鹏…  相似文献   

5.
一、巧用运算律例1计算-117×(132-0.125)÷(-1.2)×(-1313).解原式=-117×(132-18)×(-56)×(-1613)=-117×1613×(132-18)×56=-9×(12-2)×56=9×32×56=1114.二、合理分组例2计算1-2+3-4+5-6+7-8+…+4999-5000=(1999年“希望杯”初一数学竞赛试题)解原式=(1-2)+(3-4)+(5-6)+(7-8)+…+(4999-5000)=(-1)+(-1)+(-1)+(-1)+…+(-1)(共有2500个)=-2500.三、反序相加例3计算12+(14+34)+(16+36+56)+…+(198+398+…+9798)=(1998年“五羊杯”初一数学竞赛试题)解设原式=S,将每个括号内的分数反序排列,可得S=12+(34+14)+(56+36+16)+…+(9798+…+39…  相似文献   

6.
《江西教育》今年第3期《求“环形面积”的另一法》一文认为:“环形面积的计算,历来都采用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一种比较独特而不落俗套的解法:在圆环的任意一处将圆环剪开后,展开成一个梯形,那么,这个梯形的下底就是大圆的周长;上底是小圆的周长;高是两圆半径之差。设大圆半径为R,小圆半径为r,圆环的面积=梯形的面积=1/2(2πR+2πr)×(R-r)=(Rπ+rπ)×(R-r)=(R+r)×(R-r)×π。”笔者认为,这样的计算公式虽然无误,但推导方法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一堂“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研究课上,教师出示题目:“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是黑兔的3倍,一共养多少只兔?”4名学生板演,其中一学生的列式是:10×4=40(只)。教师问“4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回答“因为白兔是黑兔的3倍,所以知道黑兔是1倍数,白兔是3倍数,那么白兔和黑兔的总只数就是4倍数”。多好的回答,可教师却说:我们应该、把过程写完整,因为题目里没有4,不能直接写成10×4,而应列为:10×(3+1)=40(只)。  相似文献   

8.
问题:计算(1+12)×(1-12)×(1+13)×(1-13)×…×(1+199)×(1-199)=?(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赛题)这是一道分数加减乘混合运算的巧算题。解题关键是应用乘法交换律,找出题中和、差相乘的规律。试算(1+12)×(1-13)=32×23=1,(1+13)×(1-14)=43×34=1,(1+198)×(1+199)=9998×9899=1。发现规律:(1+1n)×(1-1n+1)=1解题方法:先交换和、差因数顺序,再用规律巧算。解题:先交换和、差因数顺序,并把符合规律的两个因数写成一组。原式=(1-12)×(1+12)×(1-13)×(1+13)×…×(1+198)×(1-199)×(1+199)=(1-12)×(1+12)×(1-13 )×(1+13)×(1-14 )×…(1+…  相似文献   

9.
拜读了贵刊92年第二期刊登的万如英同志的“有趣的两个数”一文,颇受启示。经笔者探讨补充如下: 万文所选的两个数,属于“数型”问题,探讨此类问题能把算术与数论和代数相互联系起来,可以发现特殊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获知数学领域中的许多重要内容,这对教师的业务提高很有帮助。数型问题趣味性强,新意浓,它包罗万象,无固定的模式可套,无现成的规律可循。因此,必须要考察具体数字模型,寻找出规律,方可趣题妙解。如,由观察特殊数型1 1/2+3=1 1/2×3,1 1/3+4=1 1/3×4,……可以获得:(1+1/n)+(n+1)=(1+1/n)×(n+1);由考察数型1-1/2=1×1/2,2-2/3=2×2/3,……可得:n-n/(n+1)=n×(n/(n+1));由研究数型1 1/3+2/3=1 1/3÷2/3,2 1/4+4/3=2 1/4÷  相似文献   

10.
在教完分数应用题之后,我要学生做复习题中的思考题: 同学们参加野营活动。一个同学到负责后勤的老师那里去领碗,老师问他领多少,他说领55个。又问:“多少人吃饭?”他说:“一人一个饭碗,两人一个菜碗,三人一个汤碗。”算一算这个同学给参加野营活动的多少人领碗。绝大多数学生的解法是: 55÷(1+1/2+1/3)=30(人)。然而有个学生的解法别出心裁:6×(55÷11)=30人。两种方法的答案是一样,但是,第二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呢?结果正确是不是偶然的巧合?我有点莫名其妙。于是我就叫那个学生说说他是怎么想的。他说:“假设6个人一桌,则一桌就要6个饭碗,3个菜碗,2  相似文献   

11.
可笑星     
演变小明:“你知道吗?我爸爸说人是从猴子变过来的耶。”大呆:“乱说。我才不信。”小明:“是真的。我爸从来不会骗我的!!!”大呆:“哦?那好!你回去问问你爸爸,他以前是住哪家动物园的?”小明:“……”可笑级别:○··(○··(○··(○··(大象和小鸟的区别生物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大象和小鸟的区别。第一个学生说:“大象有长鼻子,小鸟没有。”第二个学生说:“小鸟有翅膀,大象没有。”第三个学生高声说:“最大的区别是,小鸟可以骑在大象身上,大象不能骑在小鸟身上。”可笑级别:○··(○··(○··(○··(○··(课堂问答老师:“我…  相似文献   

12.
镜头一:教师出示习题:“王师傅生产一批零件,3天生产了这批零件的15,照这样计算,其余的还要几天完成?”“请大家仔细想想,该怎样解答?”“我相信,每个人起码能想出两种解法!”老师在积极鼓励学生,。短暂的沉默后,呼啦啦一排排小手高高举起,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答起来:(1-15)÷(15÷3),1÷(15÷3)-3,3÷15-3。“肯定还有别的解法。”老师对学生充满了信任。沉默。“刷”,教室里又高高举起两只小手。3×(1÷15)-3,3×犤(1-15)÷15犦。镜头二:教学《海底世界》,在理解“景色奇异”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提问:“海底有光吗?海底有声音吗?”“有光有声…  相似文献   

13.
上面的数字三角形有12排,每排都由奇数个7组成。这个数字三角形是怎样得来的呢?原来上面的数字三角形是12个“7”乘以12个“7”的运算过程。下面我们用3个“7”来证明一下:777×777=(7×111)×(7×111)=(7×7)×(111×111)=7×7×12321=7×7×(11111+1110+100)=7×(77777+7770+700)=7×86247=603729把上面的算式改写成竖式,并省略一些0:如此推下去,我们对上面的算理就明白了。奇妙的数字三角形!上海市@朱鹏程  相似文献   

14.
1 问题的提出前些天,笔者观摩了一节数学课,课的内容是“排列(第一课时)”.课前老师进行了认真备课,虽然授课班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太好,但很配合,所以总的来讲课上得比较成功.但是,我对课中的一个小问题却总感到有些不自然.大概过程如下.老师在推导完排列数公式后,给出了两道例题:例1 计算:(1)A_(16)~3;(2)A_6~6;(3)(A_(20)~4)/(A_(20)~6).例2 已知 A_n~m=17×16×…×6×5,求 m、n的值.  相似文献   

15.
一、从0到2005共有2006个不同的自然数,算一算其中不能被29整除的数有多少个?解:∵2005÷29=69余4。而29是质数。∴从1到2005中能被29整除的数有69个。又0能被29整除。故从0到2005的2006个不同的自然数中,不能被29整除的自然数有2006-69-1=1936(个)。二、计算:2004×20052005-2005×20042004解:2004×20052005-2005×20042004=2004×(2005×104+2005)-2005×(2004×104+2004)=2004×2005×(104+1)-2005×2004×(104+1)=0三、设X=0.123456789101112…998999,这个数的各个数字是顺次写下整数1到999而得到的,问小数点后的第2005个数字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观摩98届全国数学优质课竞赛时,张孝达教授在题为“鼓励创新”的报告中讲了两个实例:在中国,一位教师让学生解方程x(x-2)=3时,一生这样解:∵x(x-2)=3×1,∴x=3,又∵x(x-2)=(-1)×(-3)∴x=-1。教师说:“错了,应把3移到左边得x~2-2x-3=0,解  相似文献   

17.
从知识的角度看,“分数乘以整数”例1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点:(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2)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一堂课。其中教学例1的一段是这样安排的: 1.类比推理,理解意义教师出示一组填充题,让学生口答填充: 15+15+15=( )×( ),表示__。2+2+2+2=( )×( ),表示__。0.8+0.8+0.8+0.8=( )×( ),表示  相似文献   

18.
<正> 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力是最基本的数学能力,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谈几点肤浅的体会。1 激发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的兴趣 例如,要求学生用“+、-、×、÷”的运算符号以及括号,把4个4连成一个算式,使这个算式的结果,分别等于从1到9的九个数。例如(4+4)÷(4+4)=1,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引例。事实上引例告诉了我们,前面两个数的和与后面两数的和相等,其商为1,如果用适当的符号,使得被除数是除数的2倍,其商不就是2吗?引导学生对引例进行深入的观察,寻找规律。学生很快就知道,只要把第一个括号内的“+”号改成“×”号就有:(4×4)÷(4+4)=2,突破了一点,其余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就是:(4+4+4)÷4=3;(4-4)×4+4=4;(4×4+4)÷4=5;(4+4)÷4+4=6;4+4-4÷4=7;4+4×4÷4=8;4+4+4÷4=9。经常这样激发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的兴趣,不仅可提高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进而  相似文献   

19.
“分数除以整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凸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出示例题:把54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米?师:根据题意,该怎样列式?生:54÷2师:54÷2的结果是多少呢?你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学生独自思考,尝试解决)师:请大家介绍一下各自的计算方法。方法1:54÷2=0.8÷2=0.4=52(米)方法2:54÷2=54×21=52(米)方法3:45÷2=(54×5)÷(2×5)=4÷10=25(米)方法4:54÷2=(54×21)÷(2×21)=54×12=25(米)方…  相似文献   

20.
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的概念后,曾出了这样一道巩固题: 括号里填上什么数,才能使商不变?为什么? 8÷4=2 (1) (8×囗)÷(4○囗)=2 (2) (8○□)÷(4÷□)=2 对于(1)题,学生都能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很快说出多种正确的答案。而对于(2)题,由于学生没学过小数和分数的除法,受知识的局限。因此出现了我预先备课时没有估计到的情况。学生们对下面两个答案有了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