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阅读书报,遇到好的诗歌,我总要把它摘记下来。在我摘抄的诗歌中,有许多涉及到小学课文中的人和事,何不用来和课文一同教学呢?于是我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和课文内容相吻合、适合小学生诵读的诗歌,诗文同教。实践证实,诗文同教相得益彰。教《草船借箭》,我先让学生诵读  相似文献   

2.
<正>《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属于"文包诗"形式的课例。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材料。教者通过简洁的四步教学,演绎出令人"怦然心动"的不简单的教学境界。一、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学片段1: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相似文献   

3.
【教学案例】《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  相似文献   

4.
陈军 《新读写》2013,(9):36-38
2007年至今,我与两位青年教师合作,进行“三线并进”语文课改。两位青年教师分别教文言诗文和现当代作品,我跟随其后,在他们教过的课文里,寻找一“点”,从“读”的研究和“写”的创造上再作“切磋”。每节课,我和同学们都分享着用思想打磨思想,用识见唤醒识见,用快乐激活快乐的幸福时光。  相似文献   

5.
正新诗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占的比重并不大(除北师大版以外)。但这部分课文,不少教师认为是难点,不知道怎么去教。新诗教学为什么会成为难点呢?新诗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和领会什么呢?我想就这些问题,同大家一起进行一些探讨。诗歌属于文学,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可这种体裁,同小说、散文、童话等体裁又有明显不同。我们说,从审美视  相似文献   

6.
“文包诗”是苏教版创新的一种教材文体。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教学这类课文的关键是对“诗”“文”进行有效链接。那么,如何实现有效链接呢?下面,就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来谈谈我实践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琵琶行》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篇著名的篇目,我曾经也教过几次《琵琶行》,但每次都觉得不是那么理想。当我再次拿过这篇课文,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要顺应新课改,必须要有所突破和创新。我突破了以往的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主旨的模式,设置了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了全新的诗歌鉴赏观。  相似文献   

8.
刘绍棠先生的《师恩难忘》这篇课文我已经教过三次。第一次教时,觉得它语言平淡,整篇文章就靠老师讲的一则故事支撑,嚼之无味,没什么教头。于是,我草草教完后补充了大量词藻华丽的赞美老师的诗歌和魏巍的《我的老师》。教后,自以为学生收获很多,而学生反应却一般。第二遍再教时,我驾轻就熟,重点难点的把握似乎胸有成竹,  相似文献   

9.
下课了.走在离开教室的路上。笔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学生入境的诵读、热情的掌声,时常萦绕在耳际。《有的人》是笔者教了近十遍的一首诗,而这一次,自己仿佛才真正走进诗文.学生因诗歌而澎湃的激情真的令人震撼。原来“老诗歌”也可以点燃火花,荡漾激情.关键是教者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感动的心领着学生去发现.去体味。  相似文献   

10.
1背景以往,在高三年级的古诗鉴赏教学时,笔者发现学生品读诗歌的热情不高;阅读时,更多的是毫无"同情"的诵读。那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从基础年级开始,花大力气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恰好今年教高一年级,发现学生预习《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时,依然是毫无生机的干巴巴的阅读,这一下激发了我调整本篇课文教学思路的灵感。  相似文献   

11.
考场作文(这里主要指中考和高考作文),绝大多数情况有这么一条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对诗歌难以把握评分标准。因此,在教学中,一般来说,教师不会教学生去写诗歌,学生也不会去写诗歌,遇到课文中的诗歌时,教者和学者都是敷衍的。然而,我认为,在作文中尤其在考场作文中用~点诗歌笔法,是通向作文成功的一条路子。综观近年的中考和高考作文,得满分者几乎都是比较好地运用了诗歌笔法。本文不妨以这些作文为例,谈谈诗歌笔法运用在作文中的运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近段时间,我突发灵感,想与大家分享——新点子.燃点学习欲望。 (一)《挑山工》与《龟兔赛跑》新学期开始了.翻翻语文书的目录.啊?!又有《挑山工》这篇课文。我紧皱双眉,因为这课很长.趣味性不大,教了几届的学生,学生们对这篇课文的反映不怎样,反而有种厌烦的感觉,怎样才能把这篇课文教好呢?对.就这么办!几经思考,我终于想到了。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过去教这篇课文,我总是句句阐释,段段概括。这样虽能达到一些要求,但教者深感索然无味,学生更是如嚼黄蜡,课堂节奏推进缓慢,作品的喜剧性氛围荡然无存。最近再教这一课,我抓住木兰的身份这条线,尝试用一线串珠的方法教学,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于永正(以下简称“于”):接到和刘老师同教一篇课文的邀请,我很感兴趣。同课异构是教研的一种方式.我觉得这种形式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课的形式,一定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刘老师对教材的解读、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练习的处理等。实际上对同一篇课文每位老师都有不同的上法。这个“异构”的“异”,字面的意思就是不同。先各自进行备课,上课后研讨,吸收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5.
谈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四册新课文山西省教委教研室张春莲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四册教材,同统编教材第四册相比,有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两点:1.保留的传统篇目在编排和分册上作了大的调整;2.新增了19篇课文,其中3篇教读课文,16篇自读课文。下面,仅从...  相似文献   

16.
激发兴趣·讲究方法·培养习惯──用诵读法教语文的做法与体会贵州省都匀一中何喜贵高中课文共149篇,其中基本课文70篇。基本课文中要求背诵的涉及到20篇(其中现代文2篇,文言文11篇,诗歌6课8首,戏剧1篇)。这些背诵的内容,我在课堂上是用诵读法教的。...  相似文献   

17.
本篇课文是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语文》第一册第十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第十二单元是“鉴赏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上承第十一单元的中国古代诗歌单元,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单元之一。我认为讲授本单元应处理好与前面单元的联系,使学生能以时间为序将诗歌的有关知识连贯起来,以期条理化、系统化。通过讲授本篇课文,使学生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小改见深意     
俗话说:诗文不厌改,佳作出苦心。比较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第五册课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与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课文《我  相似文献   

19.
【设计说明】《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它有两个特点:①它是一篇文言文,教授时我们必须立足于落实字、词、句,把它当作文言文来讲解。②它是一首古代名诗,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教授时我们得把重点放在诗歌鉴赏上。事实上,这两点都是必要的。因此,我教这篇课文时共安排了两节课:第一节课疏通课文,第二节课鉴赏诗歌。这里提供第二课时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对于优美课文、优秀诗文的背诵与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作出了明确要求:“1至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而学生对于背诵感觉很烦琐,甚至感到很厌烦。那么.该怎样化解学生背诵的难度,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积累呢?我尝试着全班总动员.把背诵放在课堂上完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