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培养小学生的“自读”能力 ,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结合教学实践 ,笔者初步探索出小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模式 ,即 :课前尝试学习———课上主动学习———课后自主学习。一、课前尝试学习课前尝试学习也就是“预习”,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 ,运用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能力 ,自己独立阅读、感知课文 ,通过自己的努力 ,初步读懂课文。它是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读”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减少学生在课前尝试学习中的盲目性 ,教师在布置预习时 ,要认真准备 ,拟订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而难易适度的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 ,…  相似文献   

2.
课内自读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实现学习的正迁移。很多教师在处理课内自读课时常出现两种错误倾向,导致课内自读课学习效率低下。实现课内自读课的设计目标,提高教学效率,要回归自读的定位.充分发挥教师“导航”者的作用,选择符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需要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解说: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学习侧重点  相似文献   

4.
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阅读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应体现学生的自读自悟。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全过程、全方位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来,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语文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  相似文献   

5.
杨锋 《现代教学》2013,(3):52-53
教师应注重课内自读课文的教学,以增强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学生可以运用讲读课上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在新的语境中去自我检测、自主解读、学会思辨。学生通过学习自读课文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在学习中可以逐步摆脱依赖性,养成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的习惯并形成问题意识,进而开展对问题的探究,加上教师的适时介入,有利于实现思维的突破。自读课文的教学现状如何呢?对于白读课文教学的态度,目前有两个极端:一是教师对课内自读课文完全不讲,由于它存在于“考纲”之外,教师习惯让学生回家随意阅读,效果如何,无法知晓;二是教师把自读课文和讲读课文同等对待,细讲、精讲不进行区分,不仅让学生失去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相似文献   

6.
“教读课”和“自读课”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读课是示例,教师重在示范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领会并掌握教师在教读课中的方法。如果说教读课是“举一”,那么自读课则属于“反三”。在自读课上,教师的作用是通过点拨指导,让学生学会自己读,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尝试自己阅读,逐步由模仿向能力转化,最终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高中新编语文教材 ,自读课文占有一半比例 ,另配有课外语文读本。所以自读教学成为一个能够使讲读课文这个“一”得以反“三”的重要环节 ,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其关键所在。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能力 ,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如何处理新编语文教材中两类自读课文呢?教材编者在说明中明确规定:“课内自读课文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外自读课文由学生在课外自读。”又指出自读课应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并巩固和提高,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发,精心设计导读。我认为自读课的导读应以“导”为核心,抓住五个基本环节。一、导之以向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该预先认清楚为什么要学它,认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学生自读一篇课文,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新教材对课内自读课文通过明确“学习重点’作了自读导向,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提倡学生要“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自学和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最终成为有自主探究能力的新人。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实现自读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中,真正做到自读课衔接教读课,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而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至关重要。构建大单元学习任务群,以单元教学语用点、单篇教学语用点和语文要素为衔接点,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探究中开展充分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训练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实现自读课衔接教读课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彭铁民 《湖南教育》2003,(15):53-53
所谓“四读导学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按照“自读———导读———品读———熟读”的步骤指导学生学习。这种方法,以读为主轴,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是一种效果较好的阅读指导法。“自读”导学。“自读”是指学生在课前或课中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示”,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自主阅读课文,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如教《小英雄雨来》一文,可提出自读要求: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给每个故事加上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称雨来为小英雄的原因。写小英雄雨来,为什么先写他会游泳?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自读课文,记下难点、疑点,准备质疑。…  相似文献   

12.
自主学习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是体现个性化学习的根本途径。自读自悟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始终伴随阅读全过程,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素质,并应立足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倡导自主学习时,要重视学习方式的选择。变“学会回答”为“学会提问”“,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语实践能力,提高语素养。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多向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张慧慧 《文教资料》2009,(24):136-137
要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善思勤问的学习空间,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和自我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任文娟 《小学生》2010,(12):23-24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教材,通过“自读、自选、自悟、自创”的学习,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自主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提高自读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自读能力,是语文教师落实新课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能力重要的手段。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自读能力,一直是我们关注探索的课题之一。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能读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树立“学生为主,读书为主,自学为主”的三为主教学思想,构建自读课的最优课堂模式,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为主。自读课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就是说,教师要正确估价学生的能力,切不可  相似文献   

17.
吃杏仁豆腐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教师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到见解,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我提高。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教学界一直关心和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课前放手预读、课中精心导读和课外循法自读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呢?我们应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授其学习方法,开拓其学习语文的渠道,从而让其能自主探究,积极思考。1.引导课前探究,激发自读潜能学生课前的探究在这里主要指预习。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觉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是改革课  相似文献   

20.
当前自读课教学中过度保护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学生迁移与运用能力不足。可通过巧设“有效失败”自读任务,深化“失败分析”教学环节,以及构建“失败改进”评价标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从迁移向创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