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教材注:“秦国就是无礼,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前置以加强语气。之,助词。”显然,这条注释的译文和释词不一致。如果承认“何施”是前置宾语,那么“为”一定是谓语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报”,而不是疑问语气词,“何施之为”应译为:(我们要)报什么恩呢?这种句式文言文中很多,如“宋何罪之有”、“何功之有哉”等。如果承认“为”是疑问语气词,那么“施”一定是动  相似文献   

2.
“何施之为”注释究竟何意新疆/乔正明《之战》里有这么一个注释:[秦则无礼,何施之为]秦国就是无礼,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前置以加强语气。之,助词。这个注释对“何施之为”的说法实在令人不可理解。“为,表示疑问语气”,这是说,...  相似文献   

3.
《左传·崤之战》中有这么一句:“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有的高中课本注云:“秦国就是无礼,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  相似文献   

4.
对《郩之战》“何施之为”一句,教材注释有如下几种:84年版:[奉则无礼,何施之为」秦国就是无礼,要报答什么呢?则,即、就是。“何……之为”是古代常用的反问句式。何,宾语。之,助词。为,语气词。 87年版:秦国就是无礼,算是什么恩惠呢?“何……之……”是固定结构,何施,前置以加强语气。之,助词。为,算是。 90年版:秦国就是无礼,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前置以加强语气。之,助词。笔者以为,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再看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5.
《殽之战》篇末有这样一段话: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上面这节文字中的“不替孟  相似文献   

6.
“秦晋殽之战”是春秋时期五大战役之一。战争的起因是秦穆公企图以杞子为“内应”,发动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远袭郑国;其目的不但未遂,于鲁僖公三十三年反而在进军途中的殽山一带被乘隙拦截的晋军击败,全军履灭,以至“三帅”被擒。《秦晋殽之战》一文,通过严密的层层逻辑推理,以简捷、凝炼、深刻而富有哲理性、概括性的逻辑语言,生动地论证了战略决策的正误决定战争胜负,而战略决策的正误又是由逻辑推理的正确与否所决定的,从而揭示了不义之战终究要失败的主题。 一、从“蹇叔劝师”,看逻辑推理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7.
从1988年秋季开始,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使用新的修订本。《殽之战》仍然选入高中第五册,编者对这篇课文的注释作了大量的修改,重新调整了课文段落的划分,将课文的文字与标点也作了一些更动。应该说,前面两项是做得不错的,值得称道;后一项则比较复杂,有待具体分析。让我们看看《殽之战》的末段:前课本为: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  相似文献   

8.
《殽之战》选自《左传》,题目是后人加的。《左传》是编年史,它以鲁国的纪年编次,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矛盾斗争。《彀之战》选自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下面就这篇文章谈几个问题。一、殽之战的前前后后。《殽之战》记述了秦郑之间、秦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前面说过,《殽之战》是从一部编年史  相似文献   

9.
《殽之战》叙秦晋殽之战,象《曹刿论战》一样,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秦晋殽之战的过程的记述,着重反映秦师必败的原因——“贪”和“轻”。《曹刿论战》明确地以齐鲁长勺之战的结果印证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这篇文章标题虽非《蹇叔论战》,实际上以蹇叔对战争的预见为纲,全文叙事纲举目张,脉络分明。事件的开端是秦穆公利令智昏,不听蹇叔的劝告,出兵伐郑。蹇叔在秦师出发之际对这场战争的议论是全面而深刻的,他分  相似文献   

10.
《殽之战》中的秦穆公历来被分析成“独断专横”,“刚愎自用”的形象,他在秦晋殽之战前后的言行,也被认为是“前后判若两人”.这些评判乍看似乎有理,但深入探究,便觉似有不当。《左传》虽说是对《春秋》中的历史大事,将其经过加以详尽的描述,但对人物的性格刻画,仍通过对言行的记叙而保留孔子“微言大义”的寓意.秦穆公是秦晋殽之战的发动者,作者对这个主要人物的刻画不能不尽心尽力.因此,对作品中秦穆公的形象分  相似文献   

11.
《殽之战》中“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一句的语法特点本不难分析,课本却作了让人难以理解的注释,“(如果)我们国君把我们杀了,死了也将不忘这次失败.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代词,指我们。”我认为此句中的“之”,不是代词,当为“助词”。它用于主语“寡君”和谓语“以为戮”之间,作用是标志这个句子不再有独立性,而作为复句的第一个分句出现,表示话还没有讲完,让读者等待下文,这样就起到了突出和强调“死且不朽”  相似文献   

12.
李佳秀 《学语文》2002,(5):4-44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中“妇人暂而免诸国”一句,课本注释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实在令人费  相似文献   

13.
《殽之战》秦穆公所用的三帅,是孟明、西乞、白乙。此文前面写“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后面写晋“败(?)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课文注解⑧:“百里孟明视和西乞术、白乙丙是秦穆公派出的三帅的全名。”我在备课时,参阅了一些古籍,知道百里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特别是弄清楚西乞术,白乙丙和蹇叔的关系,对“蹇叔之子与师”那一小节,就讲得比较确切了。三帅之名在《殽之战》中先略而后全?倮锩厦魇?“百里”是氏,“孟明”是字,与他的名“视”相应,那末,西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殽之战》一文有一幅插图,描绘了一个战争场面,看情形应该是文中关于战争经过的文字(夏四月辛已,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的图释。插图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理解选文内容,用意自然是很好的;但其内容却有严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殽之战》一文有“妇人暂而免诸国”句,老课本(1983年版)编者兼收二注,云:“暂,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1988年修订本的注释则改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在文字表达上确与旧注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还是二注并存,翻译时把“暂”译为“谎话”,  相似文献   

1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课堂提问和课堂教学形影相随,关系紧密。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如果过宽过泛,不能触及“疑点”,那么,即使课堂气氛热烈,也无补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如果过深过难,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他们会因此而丧失“跳一跳”去“摘桃子”的信心。巧妙的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分析,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能力。课堂提问要“巧妙”,须在情境的引入、创设方面下功夫。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尝试。一、“《殽之战》的插图有几处破绽?”———图画情境“《殽之战》的插图有几处破绽?”———…  相似文献   

17.
关于卜偃     
《殽之战》开头记述:“(僖公三十二年即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堰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标点据《春秋左传集解》,下同、)结果不到半年,晋国打了偷袭郑国的秦军的埋伏,取得了殽之战的大胜。  相似文献   

18.
《殽之战》异说江苏南通市三中陆精康《之战》末段,秦穆公引咎自责的一段话,标点解释一向颇多歧见。关键句子的意义,通常的、权威的说法是:①“不替孟明”:不撤去孟明的职务。②“大夫何罪”:孟明等人有什么罪?③“不以一眚掩大德”:不因为孟明的一次过失而抹杀他...  相似文献   

19.
先轸曰:“……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以上文字摘引自中学课文《殽之战》。我们知道,引号和引文点号连用时,点号放在引号之内,还是放在引号之外,要看引文是完整地照录别人的话,还是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前者,引文末了的点号放在引号内,后者放在引号外。例如:①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相似文献   

20.
读了《新疆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许征《殽之战注解弥缝》觉得其对“死君”的解释有商榷的必要。《秦晋殽之战》中有两句用“死君”语。一是“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是?”一“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对这两处‘死君”的解释,注家多有分歧,许文是杜预之说,而非其他诸家之解。顾炎武释“死”为“遗忘”,缺乏旁证,惠栋以“死’为“君”的定语,把未下葬的君主称为“死君”,不近情理;杨伯峻释“为”为“有”也不够妥贴,然而杜注一释为生死之死,一释为“背”,两处注释没有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