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创建五阶段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纪念建党80周年,综合分析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现有史料,认定中国共产党是历经酝酿起始阶段(1920.1-1920.5)、“准备发起”阶段(1920.6-7)、共产党发起组阶段(1920.8-11)。中国共产党正式组织阶段(1920.11-1921.6)和全国性中国共产党建成阶段(1921.7-1922.7),五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主要内容:建国以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历史分期:史学界一般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3)文化大革命时期:从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到1976年粉碎“...  相似文献   

3.
黄小平 《历史学习》2006,(10):20-24
1956年至今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初期阶段的历史,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时间上看分成三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时期(1956-1966)、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4个阶段:创立和发展初期(20世纪初-1937年);长足发展阶段(1938-1949年);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重建和兴盛阶段(1980年至今)。中国人类学学者从翻译西方人类学著作、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大规模地投入田野调查到成立中国民族学会和人类学学会等均为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正不断走向兴盛,同时也存在学科定位不明等问题,但不断强化的“学科互涉”以及广大研究者的深入探索,必将促进人类学研究保持活力,继续开拓更宽、更广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我国的“知识与信息的经济”的研究划分为引进、吸收与评价、阐释(20世纪80年代),理论深化研究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在“知识经济”名义下的狂炒(1997年末-1999年)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此三阶段的发展特点、所关注的问题,以及发表的译、著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人首先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的过程进行了回顾。另外,文章还对中国学者提出的“智力经济”、“精神经济”、“‘经济与信息’的科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6.
绪论1 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十七年”时期(1949—1966);2)“文革十年”时期(1966—1976);3)新时期(1976—)。2 各时期的主要特点1)“十七年”时期是当代文学的初建和发展阶段。2)“文革十年”时期是当代文学最萧条的时  相似文献   

7.
绪论 一、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十七年”时期(1949—1966); 2.“文革十年”时期(1966—1976); 3.新时期(1976— ); 二、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1.“十七年”时期是当代文学的初建和发展阶段。在题材上普遍重视当今社会和现代史上的重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史(这里指的是1919年至1949年这段历史),一般认为还是一门尚未建成完整科学体系的学科。40年来,对它的研究与我们人民共和国的坎坷历程同样,经过了建国初期的兴起,“文化大革命”中的挫折,和新时期的恢复发展几个阶段。一建国初期研究工作的兴起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是在中国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创建了人民国家的条件下着手进行的。建国伊始,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是党怎样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因此,中国现代史研究工作者的注意力也自然集中到革命史方面。1949年至1966年,国内出版了党史、革命史小册子100多本,革命回忆录数百种,有价值的论文资料2000多篇。这一阶段的研究情况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对中国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革命斗争情景的回顾,出版了一批优秀的回忆录,为现代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不断变革反映了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历史可划分为解放前(1903年-1949年)、解放初至“文革”前(1950年-1965年)和改革开放初至今(1978年至今)三个时期,其中解放前又可分为清末(1903年-1911年)、民国(1912年-1949年)以及时间上与民国并行的老解放区(1927年-1949年)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与背景下,各个阶段的学前教育政策各有其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学”课程自著名的岩石学家、教育家池际尚院士开创至今的59年光辉历程,包括“岩石学”课程开创和奠基(1950~1966),“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及其后的复苏(1966~1980)、“岩石学”课程全面发展(1981~1996)和面向21世纪“岩石学”课程的新变革、新发展(1997~)等四个阶段。重点叙述了第四阶段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继续继承和发扬重教学、重实践、重改革的优良传统,进一步精心打造“岩石学”精品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共历史学科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设立后中共历史学科面临的挑战、中共历史学科自身研究中的不足是两个主要问题。深化中共历史研究,必须消化已有的中共历史学研究成果,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设立后中共历史研究的内容,培养中共历史学研究者的创新精神,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思想提出后,广大理论研究者就“三个代表”思想与中共历史研究的理论探讨,围绕这一理论而建构起了一套全新的中共历史研究的理论范式。首先,中共历史研究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该成为中共历史研究的内容。再次,中共历史研究要把“三个代表”思想“还原”回历史。第四,中共历史研究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衡量标准。最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解读中共历史。  相似文献   

13.
认真学习党的光辉历史,这对于了解党的丰功伟绩,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坚信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对于认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历史经验,都是十分重要的。学好党史,增强党性,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努力寻求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开发合法性资源,对于每一个执政党来说都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承继历史合法性的基础上,通过推行一系列有益于广大民众的政策措施,获得了较为丰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也为日后的执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史学研究范式的更新,对于史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在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创新发展之路上,李金铮的"新革命史"研究理念即是如此,其不仅得到学术界同仁的普遍认可,还在有效解决革命史研究难题上具有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各地(市)、各县(区)编纂的中共组织史资料第三卷党的系统的文字叙述中,综述是其重点和主体。综述的编写要做到以下几点:正确体现全书的观点;紧扣记述党组织领导作用这个主题,抓住党的组织工作发展过程这条主线;要联系历史背景,突现时代特点;在纵横比较中把握地方特色;要以时间为顺序,叙述中注重连续性和阶段性;应坚持“述而不作,叙而不论”的原则;力求详细得当,繁简适度;要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中共党史史学史学科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在一些问题上尚有分歧 (如学科名称、学科对象等 ) ,研究中还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应进一步加强党史史学史方面的研究 ,完善党史史学史研究体系和编撰体例 ,重视党史史学史研究中的评论和批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从怎样才能救国救民、怎样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怎样建设一个新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四个方面入题,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学习中诞生、在学习中一步步把革命和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指出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当把这个结论还原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去的时候.就给中共党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课题。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入中共党史学研究的视野,既突破了传统的以“革命史”为主导的中共党史学范式,又更新、完善了原有的以社会现代化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的中共党史学范式。  相似文献   

20.
妇女史、社会性别史与经济一社会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国内外近一个世纪学术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社会史、经济史虽然都十分关注与妇女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但它们并不能代誉妇女一社会性别史。三者之间是一种交叉、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包容的关系。妇女一社会性别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它不只关注妇女的生活与命运,以及历史上两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担负着对以往历史知识建构的全面审视和包括两性经验在内的新的历史知识建构的任务。因此,它应该成为整个历史研究中观察、分析、阐释的一个新视角和新方法,进一步拓展延伸历史研究的视野与空间,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