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意欲将大学生在德育中长期失落的"主体人"归位,但却遭遇大学生主体沉默的回应.原因在于高校德育内容偏虚、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不足,无法与大学生"主体"产生共鸣.只有重新定位高校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优化德育内容,注重道德体验,强化道德实践,加强大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与生成,才可以使高校主体性德育真正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
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对道德规范、道德现象的独立批判对德性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道德批判力的形成,是个体提升自我的道德教育水平,将道德要求转化为自我道德品质的自觉性前提.然而在我们的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培养却被忽视了,其结果引起大学生道德主体的失落,德育的导向作用被削弱,个体的道德智慧难以生长.长期以来,文化传统中权威至上的思维模式、泛政治化的德育学科设置、教师责任意识的薄弱和专业化素质不足等因素,造成了道德批判力在大学德育中的缺失.从当前现实的实际需要,大学德育应该明确道德批判力培养的意义,创设有利于道德批判力形成的育德环境,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成熟的道德批判力,从而能够正确地去应对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3.
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是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是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道德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与道德主体意识构成要素来看,"跟进式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跟进式教育"必须在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大学生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大学生道德实践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四维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道德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文章从德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个维度建构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四维网络.即以诚信师德发挥德育主体的榜样示范作用;从认知、实践、自律意识培养德育客体的诚信道德能力;以内容、方法、手段的优化提升德育介体的科学化水平;以社会诚信建设优化诚信教育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德育不仅具有限制性、规范性功能,还有发展性功能。发展性理念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不仅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时代要求,也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性德育是以发展人为目的,注重人的主体觉醒与主体发展,要求主体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情感能力协调发展的德育。文章通过发展性德育的理论依据、涵义、特性的分析,对高校发展性德育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性的消解和对"知性德育"的反思和批判,转型时期的高校德育需要新的本体理解,需要面向大学生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需要关注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德性发展。高校德育情感性缺失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要在情感德育理念指导下,在德育价值、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环境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实现高校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7.
徐梅 《文教资料》2013,(20):140-141
文章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因境的现状和成因,针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存在的道德困境.从德育主体构建网络自主学习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强化校园网络德育功能,着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监管、健全网络道德制约机制,规范网络道德行为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德育策略。  相似文献   

8.
汤舜 《教育评论》2012,(3):69-71
闲暇生活与社会道德密切相关。当前,大学生闲暇生活中存在着诸如网络道德失范、公民意识薄弱和缺乏健全的主体意识等问题。应通过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开发与研制校本闲暇德育课程、构建三位一体的闲暇德育体系,及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等途径,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进行道德引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德育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我国现代大学生的德育,是以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时代背景的.大学生德育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应以培养富有创造性的道德主体为目标.  相似文献   

10.
现有德育模式面临着主体性错位、形式上单调和有效性欠缺的现实困境。借鉴西方价值澄清理论中突出大学生道德选择主体地位、注重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以及追求大学生道德选择内在统一的积极因素,寓大学德育实践中追求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和谐、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和谐、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和谐,对指导高校和谐德育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客体。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能力建设,发掘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增强德育实效的关键。高校德育应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优化学生道德接受机制,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自觉主人。  相似文献   

12.
卢丽华 《职教论坛》2004,(18):55-56
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德育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德育教师的素养结构与道德表现实际上可能成为学生当前与未来道德生活的样板,一种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一般说来,德育主体教师的素养结构应由三个基本纬度构成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生活化是指高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以生活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途径让大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接受社会的主流思想和道德要求,最终使个人获得自由发展的德育方法。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文化思潮,它以推崇非理性道德、倡导多元化价值观以及否定权威道德的基本主张影响着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有效进行,突出表现在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模糊、道德信仰的缺失以及道德判断的凌乱等。因此,有必要从后现代语境下德育内容的更新,隐性德育方法的推行以及大学生道德生活化主体能力建设等方面寻求德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的本质是将道德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德。在教育大众化时期高校德育要克服技术德育和功利德育的片面性,树立人本德育、实践德育的理念,开展多样化的主体道德实践活动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结合独立学院特有的教育规律和教育环境,在德育过程中构建和实践“互为主体”德育模式,德育实效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5.
道德价值观决定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评价方向。当今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和矛盾化的特点。道德价值观的建构由认知过程、心理认同、行为表现、人格完善四个环节构成,心理认同中的道德价值冲突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建构的必然过程与重要环节。道德价值观的提升是个人自我完善的活动过程,引领的主要路径有:培养能动型的道德主体,建设主导型的道德文化,丰富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倡导体验式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的德育主体,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大学生精神生命的规律,发掘大学生个性潜质,用真爱和真情引导大学生成就高尚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目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的德育对象的主体性缺位、德育客体与学生道德实际隔离、教与学缺乏互动、德育目标抽象这四个问题,指出了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改进和创新大学生道德关键所在,并详述了主体性自我育德的培养目标,最后提出高校实施主体性自我育德的六种方法:意识培养、双向沟通、环境熏陶、实践教育、直面社会和网络教育。  相似文献   

18.
心理阻抗是影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因素。高校德育过程中个体产生心理阻抗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道德接受主体道德价值取向的模糊、学校道德教育的错位与失误、大众传媒对道德教育效果的弱化等。只有培养大学生自觉的道德社会化意识,帮助大学生进行道德心理调节,同时加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实现途径的干预,才能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无论是灌输还是对话,实质上都是一种单面论证,单面论证易造成大学生的认知失调,有可能引发道德怀疑主义和知行不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德育工作者的价值分歧以及对德育信息的熟悉程度,客观要求高校德育适度引入负面道德现象.高校德育进行双面论证,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善”;有利于大学生进行道德反思;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免疫力;有利于大学生适应和超越社会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道德学习是高校德育研究的新领域,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研究大学生道德学习现状,要深刻把握当前大学生道德学习的时代境遇,注重发挥大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把处于客体地位的大学生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并且认识到当前大学生道德学习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大学生道德学习的规律,为我们制定适应当前大学生道德学习的策略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