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珺 《文化学刊》2011,(5):184-186,194
《陋室铭》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孔子云:‘何陋之有?’”.尽管刘禹锡意在表达安贫乐道、苦中寻趣的高洁傲岸,个中也不乏凄苦、无奈与自嘲。  相似文献   

2.
刘昕 《生态文化》2013,(5):58-58
茶自古以来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佳饮料。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饮茶习俗在我国也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有别、生活习惯不同,有着“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的自然差异。在新疆流传着“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说法,尤其爱喝奶油茶;云南则“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藏族爱喝酥油茶,傣族爱喝竹筒香茶,蒙古族爱喝奶茶,白族喜好“三道茶”即一苦二甜三回味;  相似文献   

3.
夏天来了,跟着夏天一起来的不仅有赏心悦目的柳绿花红,还有令人讨厌的苍蝇和蚊子等害虫。苍蝇固然讨厌,但它们不会给人直接带来痛痒之苦,所以相比之下,蚊子较之苍蝇的讨厌要更胜一筹。而且,苍蝇的活动规律是昼出夜伏,与人类的作息时间一致,蚊子则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教育观是:先成兽身,再养人性。冰心说: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成长。中国的父母教育儿女: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中国的老师们教育学生说:分数是第一生产力,分数就是学费标准(我们这儿读高中流行给优生发奖金,少则几百,多则几万),就是未来的工资标准……孩子们改编了《新鸳鸯蝴蝶梦》:“昨天晚上的作业,今天早上还在做,老师两个字好恐怖……”  相似文献   

5.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11,(2):185-187
李仲元先生以《缘斋诗稿》见示,余固乐其丰盈大有而先睹为快也,欣然受之。可是,先生马上补充一句,看过之后要写一点东西,弁诸卷首。听了,我不禁摇首咋舌,心想:这可是个力不从心的苦差使。  相似文献   

6.
拍戏很苦,但苦中有乐,苦中有甜,亦有趣,这也正是像我这样散漫性格的女孩子对表演这一行乐此不疲的原因所在。电视连续剧《少林武王》拍竣距今快一年了,而期间发生的许多故事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7.
艾珺 《文化学刊》2013,(2):182-188
“好人”与“贤人”好人,古谓“贤人”,誉称品德高尚的人,亦即行事能够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和规范者。《易·系辞上》:“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亦即孔夫子所云,“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古来还把好人喻为“美人”,以此比喻品行端正、善良的人,如《诗·魏风·葛屦》:“要之檬之,好人服之。”  相似文献   

8.
古今茶联     
正对联是汉语重要的文学样式,古今流传着许多精妙的茶联,茶与文相得益彰,让人击案叫绝,让人回味无穷。江苏甘泉山寺有一对联:"甘味从苦中领取,泉声自远处听来。"这联有茶禅一味之意,茶叶的甜香从苦涩里品,从苦里来,而泉水的声音从远方传来,颇有意趣、意境。闲来山间,坐下品茶,在一阵阵苦后,  相似文献   

9.
本期以新华社《中国聚焦:中国大旱之年无“流民”》和玉树地震首目新华社英文报道两篇文章为实例,前者的作者总结。了在重大报道中呈现中国良好形象的经验,后者则谈了如何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拼抢时效、积极引导国际舆论。  相似文献   

10.
"吃药"之苦   在我的收藏架上,有一件令我分外欣喜的藏品,这就是那个直径为23厘米的清同治朝制的白瓷粉彩人物盘.盘面的外沿是一圈深棕色的细边.白瓷盘的瓷面上,则以圈形结构绘上了六个人物,所表达的似乎是一幅名门闺秀收到边塞来鸿的图像.上方三人,系两名丫环陪同女主人接收边塞来信.下端三人中,一书僮正将来信传递,另一书僮则执灯送传信将士策马而返.画面的主要部分均施以厚厚的粉彩釉色.……  相似文献   

11.
任何学习的过程都有其苦的一面和乐的一面,技工学校电类专业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苦中求乐,不断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文章从加强直观教学,重视教学实验;恰当运用比喻,降低教学难度,以及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一些教学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12.
侯艳丽 《职业圈》2007,(7X):147-147,153
任何学习的过程都有其苦的一面和乐的一面,技工学校电类专业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苦中求乐,不断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文章从加强直观教学,重视教学实验;恰当运用比喻,降低教学难度。以及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一些教学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言论观点     
以往几个世纪,中华化主要是通过三座桥梁与世界沟通的:第一座桥,经典学理之桥;第二座桥,器物民艺之桥;第三座桥,化信息之桥。这三座桥有的过于高峻抽象,脱离现代人的普遍认知;有的琐屑僵滞,带有明显的地区性和隔代性;有的则迅捷芜杂,无关中华化的本原形态。这些都与群体人格形象的完整体现有很大距离。  相似文献   

14.
嘉祥大师——吉藏(549—623),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实际创始人。三论宗是印度大乘中观学派在中国的继续和发展,其基本精神是破除一切有所得的偏见,把一切归为无所得。与归于无得的基本精神相适应,吉藏三论教学的主要方法论便是“破邪显正”。吉藏在《大乘玄论》卷5中说:“邪既无量,正亦多途。大略为言,不出二种,谓有得与无得,有得是邪须破;无得是正须申。他论有破有立,则有破别有所申。今论唯破不立,则唯破不申。所以然者,若经若论,唯破颠倒虚妄,更无所申。本有病,故有教。在病既除,教药亦尽。……  相似文献   

15.
易子而教     
许多家长说拼命工作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于是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为孩子请家教.于是你不必再费心教孩子,也不知道孩子在学些什么,责任全推给了老师,只有当成绩单发下来的时候,才有明显的反感,或青或白地训一顿,再说一遍:"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全为你!"孩子可能冷不防冒出一句:"是为我吗?是为你们自己吧!"你则可能气得七窍生烟、涕泪纵横,因为你忙不是为自己,你自己也不想忙,你苦死了,既然不是为自己,当然是为孩子、为家庭.  相似文献   

16.
谒王羲之墓     
从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南下70公里,便是越剧的故乡嵊州了。从市区往东20公里,则是钟灵毓秀的金庭。中国著名的书圣王羲之,在这里静静地安卧了1600个春秋。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生于西晋惠帝太安三年(公元303年),曾任右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自幼苦习书艺,将秦汉篆隶之妙融于正行草诸体,继往开来,创造了妍美的新体。他于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在绍兴兰亭即兴挥毫  相似文献   

17.
艰苦创业三度受挫 威高集团由苦中诞生,在苦中成长.1988年,担任威海市环翠区田村镇福利院院长的陈学利,为改善老人们的生活,从税务所借来2.5万元,利用福利院的旧仓库,建立了威海医疗器械厂一分厂.  相似文献   

18.
杨静湾 《职业圈》2013,(9):17-17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父子俩住在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到:“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还是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到:“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这则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一个企业也是如此,用求实进取。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来培育员工队伍,让好的“习惯”不断积累,自然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  相似文献   

19.
橄榄俗称青果,取果皮色青;又雅号谏果,因其味苦,清代王有光《吴下谚联》诠释这一异名:"始而涩口,继如嚼蜡,后且回甘,名之曰谏果。言者无罪,闻者足以戒"。谏果之谏,说的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善待迥异于甜言蜜语的那个"苦"。谏,  相似文献   

20.
张克然 《职业圈》2014,(25):62-63
千秋大业,人才为本。如果修长城,人才就是基石;如果建大厦,人才就是栋梁;如果搞企业,人才就是成功的保证。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关于“企”字有一个精当的说法:“有人则企,无人则止”。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