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是屈原《九章·橘颂》中的两句诗。对于这两句诗的解释,各家说法虽有小异,但多是依其文序以释其义的。例如:朱熹《楚辞集注》云:“淑,善也。离,如离立,言孤特也。梗,强也。”王夫之《楚辞通释》云:“离,丽也。”陆侃如、高亨、黄孝纾《楚辞选》云:“淑,是善,离,古通丽。淑是内美,丽是外美。”朱季海《楚辞解故》云:“(淑离不淫)当句正颂橘之美,……‘梗其有理’,言其木正直,有文理也。”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云:“……则是美丽而不  相似文献   

2.
《离骚》开篇自述世系、生辰、名字之后,紧接着有这样两句诗: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关于这两句诗,一些学者的译文,可以说大同小异。如:我的内部既有了这样的美质,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装扮。(郭沫若:《屈原赋今译》)我既有这内在的美啊,又加之以人力的修治.(彭泽陶:《离骚今译校注与答问》)我既然具有美善的内在,同时更有超绝凡人的奇才。(文怀沙:《屈原离骚今绎》)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质,又加上许多奇异的才能。(张家英:《屈原赋译释》)  相似文献   

3.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庄子音义》集东汉至隋唐时期众家对《庄子》研究之大成,堪称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空前大汇总。现代流通较广的通俗本《庄子》是陈鼓应所写的《庄子今注今译》,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异文现象。文章从《庄子音义》所见异文,浅议《庄子今注今译》异文选取之失。  相似文献   

4.
这是屈赋《九章·惜往日》中的一段。其中的“立枯”一词,古今注家多认为是指介子推抱树而立被烧死。一九五六年,文怀沙同志曾发表过不同看法:“我觉得这种理解嫌迂曲,所谓立枯,就是无精打彩地老站在那里发愣的样子。”(《屈原九章今译》)但联系上下文,此解似嫌勉强,故对此说附和者甚少。不久前拜读《“立枯”新解》 (载《徐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二期,以下简称《新解》)一文,看到对“立枯”的解释又有新说。《新解》直截了当地断言:在注释“立枯”时“介子推抱树而立被焚”的说法“其实是无稽之谈,向壁虚造”,判定姜亮夫、马茂元、聂石樵、金开诚、郭沫若等学者对“立枯”的注解都是错误的。《新解》的推理过程大致是:这些人的注解都是沿袭王逸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一句,高中语文第五册把“虚室”解释为“陈设简陋的屋子”(见118页注(14)),这恐怕是望文生义。“虚室”出自道家著作。《庄子·人间世》有“虚室生白”一语,《庄子集释》引晋人司马彪注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今人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把这一句译为“空明的心境可以生出光明来”。《淮南子·俶真训》也有“虚室生白”句,东汉高诱注为“能虚其心以生于道”。可见“虚室”是有特定含义的,它  相似文献   

6.
说“羮藿”     
高语三册《〈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中“一箪食,一豆羹”之“羹”,课本无注。“羹”在古代为何物?羹,先秦为一种带汁的肉食,和味的浓汤,又称羹汤。肉羹名臛,《尔雅·释鸟》有“枭鸱”条,宋代邢昺疏:“其肉甚美,可为羹臛。”这在古人不少著作中都有论述,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羹臛法》,唐代  相似文献   

7.
一、盖(盍)为余而造怒。(《九章·抽思》)《抽思》这句中的“造”,注家们历来都认为是动词,并用“作”、“生”之类的词儿来训释。如,朱熹《楚辞集注》:“本无可怒,但以恶我之故为我作怒也。”王夫之《楚辞通释》:“造,作也。”马茂元《楚辞选》、聂石樵《楚辞新注》:“造怒、有意找岔子来生怒。”我认为,这样解释也是行得通的;但联系届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其它作品看,如把《抽思》中的这个“造”作形容词“疾”、“急”讲,则显得更妥当些。“造”是可作“疾”、  相似文献   

8.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是李白《月下独酌》的两句诗。注解有三类:一、《唐诗三百首》喻守贞本注:“无情,忘情的意思,是说月亦忘其为月,我亦忘其为我,永远结为忘情的好友。”金性尧本注:“意谓只有将来远至天上,才能永远尽情而游,不再分散,无情犹尽情、忘情。”(于民雄本注译同)赵山林本注:“无情,犹言尽情”。二、《唐诗三百首》张忠纲本注:“无  相似文献   

9.
释“何有”     
《论语六则》其五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注云:“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妥当的,现作如下论证。一、“何有”在《论语》中是一种常用的句式,往往用来表示反诘,是一种带有轻蔑之意的说法。如《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注:“何有者言不难。”(《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卷四》)再如:《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  相似文献   

10.
屈原《九章·哀郢》里有句云:“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自来注屈赋的,于“陵阳”一词,约有二解。一曰水名,王逸承上文,“陵阳侯之汜滥兮,”说此乃阳侯的省文,意为大波。戴东原《屈原赋注》宗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五册《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选自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古代文化常识(四)》。1963年10月第一版时,文章即出现了如下错误:“所以《楚辞·九章·国殇》说:‘左骖殪兮右刃伤。’”《国殇》是《楚辞·九歌》中的篇目,不是《楚辞·九章》中的篇目,应该说,《楚辞·九章·国殇》的错误是很明显的。造成错误的原因可能是笔误,因为文章下面的注释说“见本书上册523页”。打开上册523页,在选文《国  相似文献   

12.
张芬 《教学月刊》2006,(7):49-51
中共中央2004年2月26日作出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奠定思想基础的重要阶段,学生的道德建设已日益成为需教育工作者悉心研究、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思想道德建设关键在德。德,最早见于《周书》,《辞海》注:德,一谓道德,品德。如《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二谓恩德。如《书·舟庚上》:“汝克测乃心,施实德于民。”三谓感德。如《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四谓事物的属性。如章…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文学家郑板桥,一次在赠男士“傅君”的诗中使用“佳人”一词,引起官吏“陈公”的谩骂,“大骂板桥不通”。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佳人”好像成了女士的专用词语,哪有男士称作“佳人”的?但是,“佳人”一词决非专指女士,古代不乏称男子为“佳人”的例子。如:①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而自贶。(《楚辞·九章·悲回风》)王逸注:“佳人,谓怀、襄王也。”  相似文献   

14.
《九歌》。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现象,为历来《楚辞》注家重视而不断进行探讨的问题。通过考证:我们发现《九歌》,原本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等九章,《礼魂》是前九章的“乱辞”。屈原《国殇》写于楚怀王十七年,是作者后来或后人编入《九歌》的,因而形成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格局,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九歌》是屈原创作的楚国郊祀祭歌。  相似文献   

15.
楚辞中多次提到雷神丰隆,《离骚》曰:“雷师告余以不具”,洪兴祖《楚辞补注》云:“《春秋合诚图》云,轩辕主雷雨之神。一曰,雷师,丰隆也。”《离骚》又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王逸《楚辞章句》注云:“丰隆,云师,一曰雷神。”《淮南子·天文训》亦曰:“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高诱注云:“丰隆,雷也。”从王逸、洪兴祖注文中,可以看出,云神和雷神都被称为丰隆,在《九章·思美人》和《远游》的有关“丰隆”的解释中,王逸也都注为云师。于是,云神和雷神便混淆不清了,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甚至认  相似文献   

16.
一、“谁之永号”的“之”《诗经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中的“之”字,有人认为是语助词表反诘语气(如蒋文甫《诗经选译》);有人认为这个“之”字是对“谁”起强调作用,无实在意义(如天津圹沽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课本古代诗文译注》);有人译“谁之永号”为“有了安身之处谁复痛哭长吟!”“之”字未注(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中学课本注这个“之”字为“尚”“还”,可是有人说“这是明显的错误,”(如程希岚《古汉语语法概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课书2003年4月(人版)《语文》第二册202页,在《数词·量词·代词》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数词中……有的表概数,如‘几、些、多、约’等”。我认为这里关于“多·约”两个词的词性归属问题,有待进一步商榷。下面,我就这一问题阐述我的看法,望行  相似文献   

18.
二十二,《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又,“(公西华)对曰:‘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此中两个连词“如”,现行多种选本均注为“或者”。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亦注云:  相似文献   

19.
(一)被“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罗贯中《失街亭》。“又被”之“被”,高三册语文课本无注。按:被,加上。与下文“被乱军所杀”之“被”(表示被动之词)不同。《辞海》(一九七九年版):“被,加。”又,《楚辞·九章·哀郢》:“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被,加上。”以上都是“被”有“加上”义的明证。 (二)奈“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  相似文献   

20.
夏的别称     
梁元帝《纂要》:“夏曰朱明、朱夏、炎夏、三夏、九夏。”现将见于古诗文的别称例述如下。朱明——夏季。《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注:“气赤而光明。”《汉书·礼乐志·郊祀歌·朱明》:“朱明盛长,敷与万物。”晋郭璞《夏诗》:“羲和骋丹衢,朱明赫其猛。”朱夏——夏季。曹植《槐赋》:“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晋江《立秋诗》:“长林悲素秋,茂草思朱夏。”杜甫《营屋》:“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