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隐逸词大量风行的南渡时期,叶梦得的词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内容上表现出隐逸的特点,并在风格中透露出旷达的词风。  相似文献   

2.
陈霆是明代词史上著词较多的词家之一,而其隐逸词尤甚.这些隐逸词描写了闲雅的田园隐居生活,表现了他对功名的厌弃,其中一些词还表现了他对神仙的追求及向往.同时,陈霆的隐逸词既有豪放派之激越,又有婉约派的柔媚,形成了他词中别具一家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隐居地选择这一角度切入,通过分析唐代庐山隐士数量在隐逸诸山中排名下降的原因,结合庐山隐士的隐逸动机、隐居时的诗文创作和隐居结果考察唐代隐逸的功利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从隐逸文化解读陶渊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逸文化有道家和儒家两个源头.魏晋玄学张扬体任自然,超乎世俗,希企隐逸,使隐逸文化空前繁荣.隐逸文化哺育了陶渊明,陶渊明代表了隐逸文化的辉煌.陶渊明描写田园生活、表现隐逸情趣的诗文,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桃花源记》的写作题材与汉末以来士大夫避乱隐居的事迹有关,更蕴含着作者本人隐居躬耕生活的经验和人生况味,是他借助想象希冀改变社会现实的不朽艺术杰作,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奇葩.  相似文献   

5.
本文重点分析了陶渊明的隐逸思想.陶渊明隐居山林,远离当时的官场,表现出隐逸的坚定主观意志,同时,也体现出了他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作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隐逸之士,恽寿平身上不仅泛射出当时隐士所普遍具有的隐逸特性,而且具有其鲜明特性:常年居住闹市;艺术创作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隐居对恽寿平的文艺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保证了充分的创作时间、提供了极好的创作素材,并保证其创作的“风骨”。但同时,隐居对其文艺创作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消极的思想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且作品多少要受世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戴表元一生适逢时代巨变、江山易主,其的后半生也基本上是在隐居、交游与授徒的中度过的。其诗歌创作中也透露出浓厚的隐逸情怀。隐逸,是对人生的看透,但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时代旋涡面前的逃避心态。戴表元之隐,与交游紧密结合,把隐逸看成是一种文人的风雅之举,因此又不得不为生计奔走以寻求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8.
宋遗民词人隐逸词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宋遗民词人 ,是宋词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 ,本文从宋遗民词的文本出发 ,对其中的隐逸词进行考察 ,结合宋亡后士大夫心理与境遇的分析 ,探求宋遗民词人的心奥 ,试图为宋末元初遗民群体中隐逸词的特点找到社会文化学依据。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眼光 ,详析宋遗民词中隐逸词的新特点 ,并联系宋末元初那一特定历史时代的具体情况 ,试对宋遗民词进行认真 ,允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李丽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25-27,82
王维和白居易同为隐士,却由于家庭背景、人生阅历及价值观念等因素的不同走出了不同的隐逸之路。从隐居动因的差异看,王维厌倦官场,白居易属于权变之术;从隐居的方式看,王维注重大隐,白居易倡导中隐;从隐居后的诗歌看,王维风格偏重田园,白居易钟情闲适。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隐逸诗人,因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毅然辞职归隐家乡,隐居后开始进行田间劳作,并把这种"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写进了诗歌,开创了我国田园诗派,成为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楷模。亨利·戴维·梭罗是美国早期文坛巨匠、超经验主义哲学先驱,为了体验纯自然的生活,一度跑到马萨诸塞州的瓦尔登湖畔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近年来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很多,但大多数是相似点的比较,两者隐居的时代背景、原因、精神境界以及对后人的影响等不同点则研究得比较少。  相似文献   

11.
与历代众多诗人的人生一样,李白爱好隐逸,曾经数度隐居于湖北安陆、安徽庐山等地,留下了200首左右的隐逸诗。但是,与许多隐逸诗人追求世外桃源的精神归依不同,李白之于隐逸,却更多地只是暂时的逃避。诗人时时关注的还是现实的社会与人生,其隐逸思想饱含着强烈的"红尘"情结,从而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在李白的隐逸诗歌中被大量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研究林逋诗集中有关山水、田园的诗歌,通过对其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考察林逋作为宋初避世隐居的文士的心态变化和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13.
林逋是北宋初期晚唐体诗人,晚年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分析前人的论述和他的诗歌,可以发现林逋的隐逸思想是决绝的,他的隐逸原因是无奈的——理想不能实现、学不应时和身体多病。  相似文献   

14.
未为尧舜用 且向烟霞托——论陆游隐逸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存词145首,其中爱国词不到20首,隐逸词约70首,纤艳词50余首,可以说隐逸词在其词中占了一半。在世乱政昏的时代,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屡被投闲置散,抑郁之际,栖心于佛道,啸傲于烟波,在山水林泉之间构筑着让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寻求大自然的庇护和解脱。具体而言,其隐逸词可分为道家词、渔隐词和田园词。  相似文献   

15.
南宋遗民词人,是宋词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本文从宋遗民词的文本出发,对其中隐逸词的特点进行考察,结合宋亡后士夫心理与境遇的分析,探求宋遗民词人的心奥,试图为宋末元初遗民群体中隐逸词的特点找到社会文化学依据。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眼光,详析宋遗民隐逸词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6.
《商洛学院学报》2016,(3):25-32
商山四皓于秦末汉初隐居在商山,在太子刘盈位危时挺身而出,使刘盈免于被废的危险。他们之所以隐居,与秦始皇、与刘邦对儒士的轻侮有直接关系。而其之所以出山保太子,体现了他们作为有正义感、有担当精神的儒士的价值追求。他们的隐居、出山和复隐,彰显了其智慧与积极进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同时,也为我国古代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杰 《现代语文》2007,(6):19-20
陶渊明的隐逸生活是贫还是富?一般来说,中国魏晋以后的隐士,也大多数不像早期的隐士那样“岩居穴处”,或巢居与木,或因饥饿死于首阳。其中大多数是有了较好的物质条件才具备了成为隐士的资格。苏轼一生最为钦羡归隐因此,也多次去相田买田,为隐居作准备。其他的诸如王维的隐逸终南,王安石的隐居半山,也多是如此。所以,鲁迅说: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中,为学与为政是统一的,但当不能弘道及要坚持士人气节之时,隐逸就是一种必然选择.随着汉代中央集权的加深,隐逸之士在由体制内自动疏离至体制外的同时,政治也在渗入这种非主流行为中.通过征召隐逸之士的举措,一方面体现了皇恩与开明,并由此对在朝士人施压;另一方面也使得隐选出现了功利异化,隐居山林的形式被政治所利用,一些隐士不得不以朝隐的方式来寄托志向,隐逸也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和政治烙印.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文学品类和文学潮流,“隐逸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中国古代隐逸文学经历了春秋战围、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几个时期,中国现代隐逸文学则经历了现代历史上两次隐逸潮流。本文即是对中国隐逸文学的这种发展流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古典文学中,隐逸文学一直有着它独特的神韵和内涵.宋代隐逸词表现出了宋代士人对于独立人格的追求,对于自然景致的亲近,对于丑恶现实的消解,对于生命价值的追问.理性地看,宋代隐逸词或者是士人在政治参与意识受挫后的无奈的变通,面对险恶官场而作出的策略性自我保全;或者是遭受打击排抑后的自我安慰;或者是凭借对山水林泉的亲近,实现自我心灵的安顿和对世俗的超越.这些隐逸词,表面上淡泊雅致、旷达超脱,实则表达出词人们忧国伤时及个人身世感慨的丰富内涵,在思想和艺术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