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变睑之一:"游戏人间" "游戏人间"指的是以游戏的方式去品读人间百态,从而培养学生客观看待事物、学会待人处事的能力.在思品课教学中可投学生所好,多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的情绪激昂起来,先"人情",再"人理".请看下面的案例--  相似文献   

2.
电视系列剧《海马歌舞厅》主题歌有这几句:“……何不游戏人间,管他虚度多少岁月;何不游戏人间,看尽恩恩怨怨……”每当听到同院几个青年如醉如痴地哼唱这段歌词时,我心里泛起一股说不出来的滋味。难道这就是这部剧要教给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 何谓“游戏人间”?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混混”、“玩闹”,就是玩世不恭。据辞典,“游”字的基本含义就是“放纵”,“戏”的一个基本含义就是“戏弄”、“玩弄”,所  相似文献   

3.
霍兴清 《江西教育》2023,(19):72-73
游戏不但是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理解方式,而且是学生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借助数学内涵游戏,教师能有效建构“三学课堂(真学、深学、乐学)”,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数学教学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4.
1 游戏式教学的含义 游戏式教学,是游戏与教学结合的产物,“式”即形式、方式,就是指传统教学中的单纯的说教形式转变为互动的游戏形式,以学生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近些年来,游戏式教学多被用于文学作品的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扮演各种人物角色,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表演,加深对内容情节的记忆和理解。然而,生物实验教学同样可以尝试运用这一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5.
“口语交际”是由原来“听话·说话”发展而来的。综观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 ,我认为 ,要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采用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训练方式 ,促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逐步提高。1 .游戏式。游戏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乐于参与的学习方式。游戏式 ,即做游戏。说游戏 ,学生在欢快、有趣的游戏中进行口语交际实践。如 ,第一册《有趣的游戏》一课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 ,了解“贴鼻子”游戏的规则 ,再组织学生做“贴鼻子”的游戏 ,游戏结束后 ,请同学们说清游戏经过 ,最后交流、评议。2 .表演式。即在语言交际前 ,创设一种…  相似文献   

6.
<正> 古人云:“玩物丧志。”又云:“哀莫大于心死。”诚哉斯言。想不到当今之世,却有一些媚俗的文艺工作者们反其道而行之,不厌其烦地鼓吹要人们去虚度光阴、游戏人生的犬儒主义哲学。抛弃理想,否定立志进取。 谓予不信,请听听由何启弘作词,著名歌星童安格作曲并演唱的《游戏人间》吧。它在被着了魔般的少男少女们争相传唱了一阵子之后,  相似文献   

7.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我在游戏中指导学生观察,积累写作素材,促进了作文教学。如“贴鼻子比赛”“拔河”“同心协力”“老鹰捉小鸡”“砸沙包”等,不管哪一项游戏,我都是把班级分成两个小组,一个组作游戏,另一个组当观众。指导当观众的学生观察做游戏学生的动作、神态、语言,并找出表现最突出的学生进行重点观察。然后让做游戏的学生当观众,让原来当观众的学生来做游戏。教师相机指导观察方法。如“同心协力”这个游戏,就是让两个学生将一人的左腿和另一人的右腿绑在一起,成两人三腿式,进行接力赛。孩子…  相似文献   

8.
针对小学音乐课教学方式单一、模式僵化、重心不突出、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教师要遵循“音乐为主,游戏为辅”“循序渐进,化难为易”“因材施教,服务学生”三大原则,适时引入游戏支架,改善课堂教学,切实把握“灵活运用游戏方式、强调音乐元素应用、针对性的方案设计、强化学生相互协作”四大要点,紧扣“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总体设计游戏支架,进而将音乐与游戏有效融合,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音乐课中夯实素养。  相似文献   

9.
与时间赛跑     
《庄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这贴切地喻出了人生的短暂。青春虽美好,但时间很短暂,年轻人不能“游戏人间”,不能做时间的奴隶。就此观之,我们应与时间赛跑。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合作学习”和“游戏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游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教育学家乌中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  相似文献   

11.
以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为理论基础,将教学目标巧设于游戏活动之中。精心设计游戏规则和设置阶梯难度任务,创设沉浸式的真实任务情境,通过竞技式的循环动机激发,将传授的物理概念或规律“潜移”为科学思维与具体材料间的“充分作用”,重视并诊断学生提出的丰富的思维“准规则”,从源头上了解学生原有思维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以及逻辑演化的方式,借助生活化游戏器材和探究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年识字教学的实践经验与教学方法的反思,尝试游戏与识字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探索。我们提出的游戏识字是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促使低年级学生自发性地产生积极的、愉悦的和浓厚兴趣的状态,为实现“识字教学”的目的、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而采用的“识字”活动方式方法。我们的意图是,把游戏与识字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并合理转化,使施教的过程转变为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乐学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武威师范附小郭锦华一、通过课堂游戏,引发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引进游戏,高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夺红旗”等都是配合课堂教学常用的游戏形式。...  相似文献   

14.
赵鑫 《江西教育》2023,(19):15-17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幼儿大班区域游戏存在“材料玩法相对固定、无法记录游戏过程、知识点零散无系统”的现象。对此,本文采取陶行知先生“小先生制”的组织形式进行实践,以“流程卡”的留白带来游戏无限“创生”的可能性,通过“记录单”“书写纸”记录游戏过程,取得了区域游戏中教学主体、游戏材料、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所谓“游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在激烈的竞赛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教材的内容或课外科学知识。它是游戏和教学二者的巧妙结合体。但对教师来说,难于把握和控制教学进度及教学过程;对于自控能力有限的初中生来说,实施“游戏教学法”更是难上加难。此外,游戏本身必定会有负面影响,如果引导不好,学生很容易偏离教学目标。“拟游戏”教学法是笔者自拟出来的一个新名词。它并非让学生真正去玩游戏,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的传授模拟为游戏的情景和过程,如把“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过程拟作“闯关”;  相似文献   

16.
跳高是小学体育“跳跃与游戏”部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一、二年级的体育学习中,学生虽已基本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单脚、双脚跳跃练习方式和基本的跳跃方法,但就跳高而言,学生对它的了解还是比较陌生和抽象的,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也只有“跳牛皮筋”等游戏中的双脚跳与之相关。为便于学生自主建构,笔者以“鞋盒”为器材设计了几个跳高练习活动,运用于跳高单元教学之中,将学生的玩性和学习主动性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作为核心素养的“三会”是一个整体,三者互相支撑。与广义的数学思维相比,在“三会”整体结构中,数学思维更加侧重于推理。游戏是儿童存在的方式,数学游戏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推理水平向纵深发展。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培育学生的推理意识:游戏整合,“变化”中通透;游戏融错,“辨析”中反思;游戏进阶,“闯关”中深入;游戏促思,“直观”中创新。  相似文献   

18.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有关概念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要建立“倍”的概念,就必须先从丰富的直观材料中抽象出模型。因此,教师有必要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以游戏导入“倍”,再结合画图、操作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理解“倍”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游戏中测评,愉悦中发展”指的是寓评价于游戏之中,通过有组织的“游玩”过程,测评、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从而突破测评的单调方式,达到淡化甄别、凸显发展之目的。一、寓评价于游戏式的趣味性中游戏是载体,测评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为此在游戏和测评的设计上,我们以趣味性为切入口,力图在趣味性的游戏过程中对学生的智能进行评价。首先,游戏、测评的名称须充分儿童化,突出艺术性,增强吸引力。如“头脑风暴”“巧渡智慧河”“锣鼓咚咚”“悟空过海”……这些名称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他们会产生好奇心,会跃跃欲试,会迫不及待地去参…  相似文献   

20.
思想家卢梭曾提出这样的理论:“游戏是学生的工作.”教育家杜威先生也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生活也就是游戏.”富于变化的游戏活动,学生都很乐于参与其中.《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的任务:“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体育游戏活动是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掌握和应用运动技能的基本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