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旨在对时下农村进行全面改造和建设的社会运动。其兴起的背景,源于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所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和困难,以及当时的乡村在社会结构中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性。在各种乡村建设活动中,较为典型的是晏阳初于河北定县组织的乡村建设实验。其大致情况是:前期以平教会为主体,在定县研究区开展以"四大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先行研究实验活动;至会院合作后,"四大教育"活动推行至全县,并逐步演变为以"六大建设"和县政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规模建设、改造活动。对这些建设路径、内容、方法进行考察和研究分析,对于当下如何对待和处理"三农"问题,推动城镇化以拉动我国经济的新一轮增长,都不乏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与当今农民教育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晏阳初老先生(出生于1893年)与陶行知是同时代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探索用教育改造中国社会的道路.先后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发起了中国平民教育运动,在国际上都有积极影响.晏老通过多年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提出了通过"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运用"三大方式"(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挖掘人类潜能、开发人们心智、"除文盲,作新民"、对乡村进行整体改造、建设新乡村的教育思想.他卓有成效的平民教育工作得到世界的公认,被授予"当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的伟人"称号,被称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虽然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但对当今农民教育改革仍有很大启示.本文就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对当今农民教育改革的启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晏阳初(1890.10.26-1990.1.17)是现代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四川省巴中人。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事业中。尤其是他于1926年到1937年十年间,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进行的把平民教育用于乡村建设的整体经验,桕继在广西湖北、四川推行,这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是一项伟大的创举。之后,以定县实验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乡村改造运动,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推广,为中国  相似文献   

4.
晏阳初先生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于1926年至1937年间在河北省定县有计划地开展了规模宏大、历时长久的以平民教育运动为核心的乡村建设的全面实验。本文拟就定县实验中的生计教育作一简要介绍与分析,以为当前各地正在开展的农村教育改革实验提供历史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举办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简称定县实验),是20世纪初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验被誉之“定县模式”,为当时众多乡村建设实验区所效仿。这一“从都市到乡村的历史性跨越”,对当今农村建设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晏阳初(1890-1990),四川巴中市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他所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后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后又由晏阳初本人将其收获的种子播于全世界贫瘠的土地上,为中国和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平民教育专家和乡村建设人才。晏阳初早年留学美国,自1920年回到中国发起全国性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以后,相继成立了定县实验县、衡山实验县、新都实验县和华西实验区。1950年以后,晏阳初以定县实验的基本经验与中国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理论为基础,在泰国…  相似文献   

7.
晏阳初领导的享誉中外的定县农民教育实验体现了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晏阳初与其同仁坚信农民身上蕴藏着无限潜能,且通过农民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获得自我实现,并使他们成为建设国家的基础。定县农民教育实验的创造性立足于坚实的科学研究。晏阳初与其同仁始终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全面真实的社会调查及其成果为基础,设制方法与模式,并秉持科学精神,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修正。定县农民教育实验通过注重务实性和贯彻民主性而努力做到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晏阳初(1893—1990)是现代中国及世界平民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家.是一位爱国教育改革家和教育救国论者。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晏阳初放弃了优裕的城市生活,走入农村,在河北定县开展改造农村的实验研究。他认为平民教育在社会改造和“民族再造”的过程中负有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新高考是吸收世界先进教育成果,顺应中国教育发展国情,立足于时代教育现状,力求推进素质教育,解决教育体制僵化所进行的一次改革,是我国一次朝向教育之理想和理想之教育的大探索、大实践。改革后,湖南等省份高考从2021年开始将不再实行文理分科,而是分物理类和历史类,实行"3+1+2"的模式。"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1]历史课程在中学的位置凸显无疑。  相似文献   

10.
颜芳 《文教资料》2014,(1):72-74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北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引起人们较多的关注,产生一场教育论争。论争的焦点集中在知识分子是否应该下乡,以乡村教育为重点还是以城市教育为重点,乡村建设运动是否有前途等。平民教育派、独立评论派和中国农村派等各方的观点对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期,“德先生”作为一剂改造中国旧有的专制政治制度、拯救古老帝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最佳良药被请进国门,一时间“民主”的呼声四起。而仅隔十几年之后,思想界出现了一种与之似乎针锋相对的主张,这就是丁文江、蒋廷黻等人提出的震动当时思想界的“新专制主义”。丁、蒋等人作为当时知识界的巨子、言论界的领袖人物发出如此声音,是在“权威真空”时期对真正权威的呼唤。是一种工具理性的表达,有一定的现实性,但是,其中所发生的与价值理性的冲突也是难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2.
信阳市在构建城镇体系过程中需要构建起"一核+三心"的四片区发展框架,其中"一核"即信阳市既有城区即"浉河区+平桥区","三心"即潢川县、光山县和商城县等三个县级中心地,"四片区"即由"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构成的西部片区,由"潢川县+息县+淮滨县"构成的北部片区,由"固始县+商城县"构成的东部片区,由"光山县+新县"构成的南部片区。西部片区要通过"三线带动一面"+"三团促进一团"促进城镇体系发展;北部片区要形成"三组团+三节点"为主导的城镇组团框架;东部片区要形成"弯月团+三组团"的"中心—外围"发展格局;南部片区要形成"一廊+二链+二组团"格局的城镇体系。在构建城镇体系过程中,要注意城市链、城镇组团以及节点中心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定县平民教育实验成为全国各地乡村建设者学习的榜样。作为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农民》报,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定县平民教育实验,主要侧重于推行乡村识字教育、推广乡村生计知识、介绍乡村卫生知识、普及乡村公民知识,不仅丰富了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科学指导,在民众教育的普及、素质的提高、科技的引进和应用、公民意识的提升等社会各个层面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元代“渎山大玉海”是我国第一件最大玉器,是琢玉工艺史上的杰出代表。最早研究“大玉海”玉质的乾隆帝释义“渎山”即“岷山”,但不产玉;周南全认为是四川之永康玉;我们自1998年首次认为是独山玉,后经亲自考察。探讨其玉质存疑、玉石原料特征、近距离肉眼观察及矿物学特征分析与对比,于2003年3月确认其玉质为独山玉。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晏阳初先生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于抗战前十年间在河北省定县所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总结了该项实验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推动今后的县(含县级市、区)、镇(乡)、村的社区教育向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丁玲之于中国文坛举足轻重。可以说,其近60年写作生涯的大半都显性存在于中国文学史,作家丁玲一直是时代的代言人;作为共产党领导下文艺体制内部的工作者和领导阶层,她亲历了新文学体制在政治体制规约之下从建立到形成的全过程。到了晚年,丁玲仍作为中国文坛的“旗帜”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去,成为中国主流文学的代言人之一。纵观丁玲的一生,对合理社会制度的热切追求贯穿始终,其对自我、社会、人生的不懈求索与积极探寻都体现出同时代女性知识分子、作家中鲜有的激情、勇气和主体实践精神。然而,现实境遇中的丁玲却时时陷身于有形、无形、肉体、精神的“牢狱”。从丁玲个案探讨体制内外女作家主体性精神建构的困境,正是本文题旨所在。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从黑妮这个人物形象入笔,通过分析丁玲创作道路上的两个关键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试图揭示丁玲发生转变的内因和实际转变的结果。由于湖湘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深刻影响和交互作用,丁玲的思想和人格始终处于矛盾的、二元的、分裂的状态,她的创作既呈现出强烈的个性意识、女性意识,也存在向集体主义价值观转变和服务于政治需要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转变没有、也不可能彻底完成。而作者所获得的全部赞誉和非议,都和她"转变"的未完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正确理解是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与完善的关键因素。“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但在实施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以下思考:由“以乡镇为主”彻底转变为“以县为主”涉及到县、乡镇两级财政与事权的重新划分;目前仍有许多县不具备实施“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基本条件;县级如何管理广大农村中小学;“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管理事务与经费筹措的职责一同交给县级政府,这种体制从总体上看仍囿于现行体制框架之内,未能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城乡分割这一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见性”是《坛经》心理学思想的主题.其目标是成就佛、菩萨等伟大人格。“自性论”是见性的前提,它把外在崇拜转化为人的内在自觉。自性范畴尚未分化,但其表征有显有隐,其显是自我意识,其隐是无意识。成佛就是“意识到无意识”,成佛后的“境界”是人的一种澄明的心态。《坛经》“顿悟论”的认知心理思想是见性的最佳途径,其中关于“根性”的差异心理思想是顿悟的依据。顿悟发生在意识与无意识的交界处,是有限的心植根干无限之中。对语言文字的态度是其认知心理的一个侧面,顿悟买际上也有阶段和方面。《坛经》“定慧一体论”的心灵训练和心理卫生思想是见性的措施保证。作为一种思想和方法,可以单独发挥作用,又可转化为现代人健心和心理治疗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以食品理化检测技术课程为例,对原有在线课程建设进行优化;基于"优慕课平台+钉钉直播"实施在线教学过程实践,为同类型课程在线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