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强 《视听界》2009,(5):119-119
暑假结束前,江苏文艺广播举办了一个少儿故事演播比赛,作为评委,我在一天当中听了70多档小朋友的演播录音。这是次全新的体验,我是第一次接触10岁以下的小朋友演播故事。不少小朋友口齿伶俐,思路清晰,充满童趣。尤其是几个4、5岁的孩子,表现非常可爱,听来让我完全没有通常做评委的辛苦,而是很享受。  相似文献   

2.
2009年春,我的老同事、忘年交、广西文场大家何红玉老师忍受着疾病的折磨,着手编写她的第五部文场专著《词韵》,这是她四十余年在广西民间采风所收集到的广西文场唱词集。成稿之后,何老师把我约到她家,给我看她已按唱腔曲牌分类汇集成册的《词韵》手稿,商量出版事宜。我建议何老师把书交给在业界口碑甚好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且向她隆重地推荐了  相似文献   

3.
初秋的一天,我听着周杰伦的《千里之外》,一路西行,过汉江,穿郧县,在曲折回转的盘山公路上,早已迷失了方向,只有那句“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的歌词在脑子里盘旋。  相似文献   

4.
过去常常听妈妈讲我小时候的故事,说我是在部队医院里长大的.当时爸爸是解放军203医院的副院长,妈妈是医院的护士.他们每天都忙着抢救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的伤病员,根本顾不上我.我就成了医院里的一名"小伤员".只要我一哭,就有人喊:谁有空去看一下"小伤员".这时就会有人过来抱抱我,或给一点吃的.  相似文献   

5.
吴静 《新闻世界》2005,(3):17-20
第一次见到张越,是在半边天栏目的机房里,她正在修改将要播出的节目。她的坐姿非常豪迈,一只脚高高地翘起来搭在桌子上。问张越的第一个问题是她在上学期间有没有记忆深刻的高兴或是悲伤的事情,张越笑笑,停顿几秒后说:“我是一个没什么新闻和故事的人,也不是什么明星,所以没多少大家爱听的故事,我跟你一样,是一个记。大学学中是因为自己喜欢写东西,毕业理所当然就被分去当了老师,开始不愿意当,不过后来当上了,感觉也不错,工作一段时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给电视台写剧本,慢慢又开始做上了主持人,基本经历就是这样一个很简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绯闻     
《新闻天地》2011,(12):76-76
我和姐姐是听着同一个故事长大的,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如此:父亲在读中学时爱上了一个叫张菊花的女孩,后来发生了意外,张菊花被倒塌的危房砸伤,在她快死时,父亲当着很多老师和同学的面,拼命地,一声声地呼喊自己的爱情:我喜欢张菊花!张菊花,我喜欢你——在那保守的年代,父亲的举动无疑似唐山大地震,“早恋”的他被赶出了学校,并受到了全村人的讥笑……  相似文献   

7.
我采写的第一篇新闻稿《把英雄精神发扬光大》,刊登在2001年8月28日《解放军报》的“生活与修养”版上,并作为《我在党旗下》征文的压轴篇,是我预想不到的。我深感编辑看文不看人,从中受到很大教益。 我从20世纪90年代初上小学三年级起,就经常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们一起排着长长的队伍走进杜凤瑞纪念馆,参观瞻仰。可以说,我这个黄毛丫头是读着英雄的故事长成了大姑娘的。去年暑假期间,自从听了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的哥哥杜凤嘉爷爷的演讲之后,又经过认真的采访,我把脑海里积存的一个个特写镜头,用一根“我为英雄添…  相似文献   

8.
沈晶 《记者摇篮》2006,(3):53-54
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我们都是听故事长大的。是新闻也好、资讯也好;是教育也好、娱乐也好,透过一个动听的故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天底之下,有谁爱听闷道理与人教训呢?著名纪录片监制与导演Kirk Wolfingerl曾经如是说:我是从事说故事这行业的,不论你是新闻工作者也好、拍电影或纪录片也好,都是从一个故事开始。我若是真的要传递什么信息,我透过电邮好了,我若是真的要宣扬什么大道理,我让传道的人去处理好了。但不管你有信息要传递也好、要宣扬什么大道理也好、是教育或公共效益的事也好,有什么比透过一个好故事来得更有效?电视,是“说故…  相似文献   

9.
时下,去电影院里看场电影已不再是什么难事,但在广播里听电影录音剪辑却成了奢侈的享受,对于很多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或多或少都有一段久违的译制片情节。这源于我们都从收音机里感受过乔榛、丁建华、童自荣等富有魅力、洋味十足的声音,《佐罗》、《追捕》、《爱情的故事》等影片我们都是先听后看的。在艺术家们创造的优雅氛围里徜徉,那一句句动听的话语还在脑海中萦绕,可如今,收音机里已经难觅"电影录音剪辑"的踪影,为什么各家电台都纷纷放弃了影视类的节目呢,当然,这里的原因很多,比如涉及电影的版权问题、获取电影录音的渠道问题、收听习惯等等。现在电台的文  相似文献   

10.
王文 《记者摇篮》2005,(7):55-56
古今中外.千百年来,故事就在民间流传,生生不息。有人诗意地形容:“我们的岁月有多长,故事就有多长。”虽然人们一直在讲故事,听故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讲故事的方式在变,听故事的心理在变。这个“讲”和“听”已不仅仅是你说我听了,而是听觉与视觉等感官的全方位体验。  相似文献   

11.
少女的祈祷     
第一次听这首乐曲时我刚从音乐老师的办公室出来,她的琴房里随即飘出了这段令人驻足的旋律。这座教学楼是“之”字型的结构,对面是学校的实验楼,琴声就这样在钢筋混凝土之间回响着,从我的耳朵钻进我的心里。我索性就在中间的草坪上坐了下来,任凭音符撞击着我的心弦。  相似文献   

12.
4月7日凌晨4时许,我卧室内的电话铃突然响了。那边传来了沙哑了的女声,是西安师母打来的电话。 “惠文,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你何老师于昨天晚上去世了!”师母刘蓉大夫已是泣不成声。 我当然是难以置信!这电话里传来的声音,真是晴天霹雷。炸开在我的耳际!何微先生——我的研究生导师昨晚辞世了。我一时语塞,只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语:  相似文献   

13.
(一) 记得二○○三年底赴台交流时,在乘游览车往宝岛南部的路上,老家在鹿港的施哲雄老师问我:『你知道在台湾把花生叫土豆吗?』我听了不由愣愣地反问:『那土豆叫什么啊?』施老师听了我的问话也愣住了,顿了一下说:『台湾叫洋芋,大陆叫马铃薯吧?』我说:『马铃薯是学名,在北方大多叫土豆,在南方也有叫洋芋.』这让我想起上小学时听老师讲过花生也叫『土兜』.  相似文献   

14.
易江菊 《中国出版》2023,(S1):52-56
去年九月,我社副总编辑李天舒跟我说:“叶广芩老师写了一个新的讲秦岭大熊猫的故事,你来做责编吧!”我当时心里很是惊讶:我对叶广芩老师作品的认知还停留在“京味”题材里,她怎么一转身、一提笔就写起了秦岭、写起了动物?惊讶过后,立即开始补课。我之前读过叶广芩的“耗子丫丫”三部曲和《采桑子》,后又买来叶广芩的代表作《全家福》《状元媒》.  相似文献   

15.
出版之后     
1939年,马公愚在上海举办学术讲座。台下一个年轻人举手提问:“福州路书店里的出版物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先生如何看待这个现象?”马公愚听了,微微一笑,说道:“你提的问题,我甚有同感,可是不好回答,就让我来讲个故事吧。”  相似文献   

16.
书痴·书情     
上中学时,听语文老师讲酷爱读书的人常说:"饿了不找饭馆,而是找书馆"的故事,颇感幽默.因为那时我爱看书,大都是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主要是各类小说.开始是课间和课外看,后来发展到课堂上也看.老师告到家长,父亲责骂,母亲则风趣地说:"要是考大学论看书多少,你一定能考上大学".  相似文献   

17.
说起故事,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我们也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神笔马良"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那么故事为什么让人爱看爱听?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有情节,有曲折,能够吸引人,二是有人物,有性格,有喜怒哀乐,能够打动人.  相似文献   

18.
小时侯,听老师讲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是那么艰险动人,那么新奇遥远,如同神话一般。长大后,不知又听过多少回、看过多少遍长征故事和画面,而每一次都伴随着敬仰与思念。参军多年后,我有幸参与大规模整理我军历史档案,面对浓缩红军长驱两万五千里的一个个卷宗,目睹记录史诗般奇迹的一份份档案,感受依然是那样亲切而兴奋,心中依然怀着动情与遐想:仿佛走进一座神圣的历史碑园,重读那部壮烈的历史长卷……一那一天,我轻轻地走进寂静的档案库房,来到整理历史档案专用的宽敞大桌前,第一次与最原生的红军档案亲密接触。于是,长征历史记忆的闸门…  相似文献   

19.
刘蕾 《中国出版》2012,(13):51-53
2006年年初,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商晓娜的几篇青春文学的稿子。说实话,今天我已经记不起她写了些什么故事,但是从那些故事里散发出的灵动的文学感觉和透明的青春气息却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我记得在那些青春文学的稿子里夹杂着几篇描写低年级小学生的故事,粗粗一读,我立刻被那些故事和故事中的小孩吸引了。感觉他们与我以往的阅读经验里的故事都不太一样,我说不清楚有哪些不一  相似文献   

20.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爱看书。听老师讲,书刊都要通过编辑们编辑才能出版。我想,编辑一定是些有大学问的人。后来又听说,许许多多好文稿,被一些不识货的编辑塞了字纸篓。于是,在我朦胧的印象里,编辑好象操纵着生杀大权的阴曹判官,对他们不知该敬还是该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